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庆阳方言中的"上",既可以和普通话中的"上"一样做方位词,趋向动词,又有它独特的用法,做体貌助词和语气助词。做体貌助词时可以表示起始体、持续体、进行体和经历体等,做语气词时,表示轻松的语气。同时,文章还简要地辨别了"上"做趋向补语与做体貌助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成都话里的"倒"和"起"是兼有实词和虚词用法的.一方面它们是趋向动词,可以作趋向补语和结果补语;另一方面它们是动态助词,可以看作一种持续标记.另外,"起"有表动作行为的完成这一独立用法.本文在口语实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力求清楚地剖析它们的语用全貌.  相似文献   

4.
侯超 《文教资料》2007,(7):169-171
“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般作为趋向动词和结构助词使用,很少作为事态助词或语气词助词使用,但在皖北方言(属中原官话区)中“来”作为事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使用却相当普遍,并且“来”在一定的情况下还具有时体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中的"来"语义丰富,用法多样,在对其进行穷尽性统计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描写了"来"的不同用法,发现"来"作为实义动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所占比重最大,作为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十分丰富,作为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的用法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依然保留在亳州方言中。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中有一种音变现象叫轻声,读轻声的词语有一部分是有规律可寻的,例如: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名词后缀、一些方位名词、趋向动词、一些叠音词的后一  相似文献   

7.
河南舞叶话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中原官话,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助词"哩"[·li],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它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文章以舞叶话为例,说明中原官话同普通话的语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8.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是一个多功能语法形式,常被当作动词、介词、助词、构词语素等来分析使用,但存在争议。"到"由独立运用的动词到连动前项、连动后项,逐步从主要动词到次要动词,进而向着功能词的方向发展,至今没有完全虚化为典型功能词,只在少数句法环境中兼有这些词的某些特性。"到"的语法化经历了三条路径:独立动词→连动前项→介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补语标记(结构助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9.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0.
福建村官话的“着”的用法有:1.遭受义动词一表被动介词;2.助动词;3.致使义动词;4.趋向动词一结果补语:5.动相补语一完成体助词;6.持续体助词。通过与广西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的比较,发现福建村官话“着”的用法与平话“着”的用法平行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的"下"有动词、趋向动词的用法,但没有进一步虚化为体貌助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的"下"可以作动词、趋向动词,也可以是表示"完成—已成事实"意义的体貌助词。  相似文献   

12.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13.
《老乞大》中的助词"来"用法归纳为三大类:概数助词、语气助词、事态助词。概数助词"来"既可表示大概数目又可表示大概时间;语气助词"来"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中,表达多种语气;事态助词"来"可表达过去事态,也可单纯地表示事态变化,有时兼表动作完成。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闽南方言内部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得”可以引进表示可能性的补语;“说”是一个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记;“伊”、“通”可以兼任状态补语标记。这四个结构助词尚未定型,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文章把它们称为“类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15.
趋向补语是趋向动词作补语时形成的,有其特殊之处。本文从趋向补语的性质和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以及"动+趋+了"和"动+了+趋"研究三个角度,对趋向补语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下、起、来、去、上来、下去"等20个用在句中主要动词之后的趋向动词是汉语动词大类中一个比较复杂的小类,由它引申出来的"动趋宾"结构的语序问题更是关于趋向补语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吕叔湘(1999)在谈到"动词+复合趋向动词"构成的动趋式动词时说:"动趋式动词后面表事物的名词可以有三种位置:(1)在整个动趋式之后;(2)在趋向动词和趋向动词之间;(3)在主要动词之后,趋向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17.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考察"把"字句,发现它是一个二重信息结构,即预设铺垫信息+现时主干信息。其中预设铺垫信息主要由"把"字后的宾语和及物动词来表现;现时主干信息的表现形式则很多,如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状态补语、时量补语、语气词"了"、动态助词"着"等。  相似文献   

18.
山西离石话助词"来"、"得来"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虚词系统中"来"作为助词的用法很普遍,随着语言的发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来"的这种用法已经消失,但在很多方言中尤有保留.前人已有关于"来"作为助词在吴语、四川方言、陕北方言等中的用法的论证.考察助词"来"、"得来"在山西晋语离石话中作为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的特殊用法,以揭示其与近代汉语的关系,为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19.
《朱子语类》中助词"将"的用例,其结构共9类,以"动语+将+趋向补语"为最,出现了"动+将+处所补语+趋向补语""动+宾语+将+趋向补语""不+将+动+宾语(趋向补语)"等结构。其属性问题学界有词缀说、介词说和助词说,文章将其定性为助词,语法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着""了""过"。  相似文献   

20.
张燎 《文教资料》2014,(34):13-16
本文就语义相关度和语法化程度而言,探讨邵东话助词“倒”的来源及语法化历程。邵东话助词“倒”一共具有三种功能,即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和形尾(零形式)。这三种功能满足必要的语义关系,皆来源于动词“到”,其语法化过程是由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演变至持续体标记,最终变为形尾和零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