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图书馆管理中的领导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管理中领导者的心理素质是实现领导作用的心理基础,本文通过对图书馆管理中领导者的领导意识、领导心态、领导威信及领导影响力进行认真探讨与研究,旨在提高图书馆领导者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领导是图书馆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图书馆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领导的含义、图书馆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如何发挥领导职能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阻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真 《图书馆学研究》2003,(1):51-52,70
本文讨论了阻碍图书馆发展的四个因素,即:图书馆的现行制度,图书馆领导者的素质,图书馆学的封闭性及图书馆的良莠不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馆长是图书馆的主要管理者,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图书馆工作的设计师和指挥员。一所图书馆的工作面貌、办馆风格和水平,某种意义上就是馆长领导素质的体现。因此,研究和探讨馆长所应具有的领导素质,对于加强图书馆领导班子建设,促进图书馆馆长素质的提高,对于深化图书馆改革,加强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它包括领导者的个人气质、工作性格、较稳定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是领导者个人运用其所依据的政治道德、管理知识、办  相似文献   

5.
论图书馆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图书馆领导者是一个图书馆形象的设计师,并就图书馆内部形象与外部形象的内涵和外延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杨旭闽 《图书馆学刊》2005,27(6):129-130
就图书馆团队学习力建设的特征和具备的内容做了详尽的阐述,为图书馆领导者管理和建设新时期图书馆做了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将麦肯锡7S管理模型引入图书馆领导艺术领域,分别从战略、结构、系统、风格、员工、技能以及共同的价值观七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领导者领导艺术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将麦肯锡7S管理模型引入图书馆领导艺术领域,分别从战略、结构、系统、风格、员工、技能以及共同的价值观七个方面进行分析,目的是提升图书馆领导者领导水平,有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中层干部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图书馆中层干部成为“知识领导”,提出“知识领导”必须具备的六种意识及成为“知识领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服务创新模型,分析出高校图书馆馆员具备服务创新领导者、信息技术支持者、数据的使用者、学科研究的桥梁、顾问及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归纳了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新时代赋予图书馆新使命,需要重新认识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特点,构建图书馆学理论架构,明确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变革方向和培养目标。[方法/过程]使用比较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对传统图书馆与新时代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学与新时代图书馆学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结论]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服务能力问题: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从传统服务能力到新型服务能力,构建新型服务能力体系。在新时代,图书馆学学科研究范式需要全时空转移,推动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从学科特性、研究对象、发展模式、核心能力、技术方法和学科属性等层面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2.
王园 《图书馆》2011,(2):97-98,106
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合理使用面临的冲击及其适用性,重申合理使用原则在图书馆的有效性,并提出和阐述了建构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3.
馆员满意六策略——高校图书馆馆长领导艺术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 《晋图学刊》2004,(1):21-23
从图书馆人本管理角度,提出了"馆员满意"策略,阐述了高校图书馆馆长运用管理艺术满足馆员心理需求,使其心情舒畅,工作效率优化的六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结合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目标,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大力建设与推行“一核心二支撑三结合”工程,建立以《信息检索》系列课程为核心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本着“基于资源的开放学习、提高普及效率、方便学生沟通”的原则,使图书馆成为信息素质教育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网络共享、存储与检索、资源与服务协作等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分析其共享平台建设涉及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馆办刊物能凸显图书馆的综合实力,体现图书馆员的学术水平和知识能力。文章简要叙述了我国图书馆馆刊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了图书馆馆刊网络共享化的必要性及有利于推行个性化服务、方便读者投稿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馆刊知识利用率。最后提出提升馆刊网站功能、拓展网络服务层次、构建馆刊网络共享平台的对策和措施,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电子化及网络共享化贯穿到馆刊的编辑出版、发布推广、交流共享的各个环节中,使信息技术在馆刊的运作中发挥最大效用,使馆刊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最大传播,从而使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交流和共享。  相似文献   

17.
开放获取运动增加了网络资源的可读性和学术性,并借助于信息技术,从阅读内容到阅读平台推动着“大阅读”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改变着图书馆在用户阅读中的地位。图书馆必须要重建自身优势和能力,打破传统服务流程,从源头上整合资源注重对阅读内容的深度整合,强化知识关联和知识发现功能,建立起阅读中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同时要强调服务队伍的能力建设,培养高度专业化、高素质的服务队伍,使智慧型服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宫平  郭帅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7):49-52
图书馆公共服务精神是实现图书馆资源公共、公开、共享的服务精神。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需要塑造全新的公共服务精神,包括确立大服务理念、明确双重职能定位、增强协同服务意识及创新服务营销观念。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提升深层次服务能力、组建多元化服务团队、打造开放式服务模式、拓展公共服务空间、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以体现公共服务精神,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Similar to individuals, organizations display characteristics that speak to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Our guest writer, Lisa Bodenheimer, discusses a trait that is critical for library organiza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of constant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Resiliency is the ability to rebound and flex as circumstances shift enabling an organization to thrive and adjust during difficult times. This skill is typically developed through experiences, but, as Ms. Bodenheimer outlines, organizations are able to strategize in order to build employee an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Such a proactive approach will enable a library organization to better weather challenging situations and times as difficulties will enviably occur. The following article provid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library organizations that will enable them to be more successful while leading and managing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ways used to build digital libraries in Bangladesh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that might be encountered during digital library system development. It shows the existing status of digital library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the status of digitization in Bangladesh as well as government initiatives to build digital library system. Finally, several steps are proposed by the author for one possible approach to build an effective digital library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