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但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等同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虽然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文化资源,但在世界观、经济理论基础与制度设置等诸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民生主义思想体系,他的民生主义的精华部分,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所发展.孙中山民生主义内容丰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开放门户以及民生社会主义等民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研究并热情宣传社会主义的人之一。孙中山社会主义理论即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旨归是消除资本主义弊端。这一理论是20世纪初中国人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峰,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1911年到1924年1月,孙中山全面阐述和系统发展了他的民生主义学说,使其达到旧民生主义的最高点,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孕育着新民生主义的因素。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以民族资产阶级为社会基础,以实业救国为核心内容,在融合了中国"固有思想"和"欧洲之学说"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包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基本内容的民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有着强烈的对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诉求,同时却又带有严重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在近代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其中蕴涵着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给了当代国人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一个真诚的社会主义者,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只是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才是他毕生追求和终身奋斗的目标.他最早认识到社会主义将治愈中国的疾苦,主张把中国建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并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途径实行社会主义,最终成为以社会主义理想建设中国的伟大先行者.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可以归结为“重民”、“养民”的传统思路,不仅是这一概念的由来,还因为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关心国事民疾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性情是民生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更因为民生主义本质上是孙用中国的大同思想过滤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作为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最终归宿,民生主义的宗旨就是平等,这使我们看到无论是平均地权还是节制资本均出于孙对垄断的疑惧怕与防范以及对平等的向往,而在各种社会主义中他之所以选择了国家社会主义,其理由仍然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抑制私人势力的膨胀,在他看来私人经济的扩张必是贫富不均的渊获,而这是与他设想的目标背道而驰的。社会主义对孙中山的吸引力也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设计的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制度对分配平等、生产资料及生产管理的社会化的几乎相同的要求,这正好暗合了他的大同平等情怀,暗合了几代知识分子实现“佛氏涅磐、孔氏太平、耶氏天国”的终极性真诚幻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初,冯玉祥在日记中自称开始信仰社会主义。他相信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尤其是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批判,论证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前途,探讨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冯玉祥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孙中山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它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孙中山在经济上追求共同富裕,即创造“多数人的富”;二、在政治上,孙中山追求“全民政治”,主张“以俄为师”、“人民独裁”;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是资产阶级代表,但在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孙中山的思想不断进步,跨越了资产阶级的局限,以“合乎人群之需要”作为人生追求;四、孙中山将共产主义作为其民生主义的理想,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一样,几经摸索,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关于大同社会的系列论述,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诠释,是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孙中山致力构建的三民主义和谐社会,以民生主义为最重要特征,以社会主义为归宿.孙中山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诠释,既是对传统给予符合近代中国实际及未来中国发展趋向的改造和超越,也是对适应和规范近代西方社会的和谐文化的"拿来"及基于中国国情的运用.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义和大同社会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 ,走社会主义道路 ;联共 ,干社会主义事业 ;扶助农工 ,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 :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 ;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 ;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成为现实的客观基础与理论依据。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 ,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12.
国际环境和国内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西方式的发展道路。孙中山在西方社会主义影响下,提出了社会主义目标。为此,他寻求国际社会主义的支持,十月革命后,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他提出的民生主义是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他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其民生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海西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共,干社会主义事业,扶助农工,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成为现实的客观基础与理论依据,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段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就主张未来的中国要走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中间道路”,即“民生主义”道路,它开创了二战后许多亚非拉独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先河。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看作是“空想的”和“反动的”,这是不切实际的。民生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学说,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应当说,孙中山所构想的民生主义有其历史进步性,且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一定的思想联系。两者之间不仅有明显的相异点,而且有明显的相同点。首先,看社会经济基础或社会经济制度。孙中山所构想的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结构,一方面和欧美式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区别。孙中山所构想的民生主义经济制度实际上包括了多种经济成分:一是国有国营经济。这  相似文献   

17.
一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流行着一种不确切的评价,认为民生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有的研究者根据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与《两种乌托邦》的有关论述,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学理上说是错误和反动的。它模糊和腐蚀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它“是一种乌托邦”,是“反动分子的理论”,是“极其反动”的。这是因为,它“认为在中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既然落后就比较容易实行‘社会革命’等等”。现在看来,这些评论显然是不切合孙中山的思想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二次革命”前 ,“五·四”运动后为界 ,从社会实践、思想变化、理论成因、理论内容等方面对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变迁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秀霞 《文教资料》2005,6(35):179-180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吸纳借鉴了欧美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经验而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作的规划,既是当时最先进的富国强民思想,也是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营养宝库。然而,正如民生主义的形成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样,它的实现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内容的民生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平均地权"的民生思想与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有着共同的初衷和愿望,而"节制资本"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国富民强。这对当今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