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不能不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启蒙的发展。五四启蒙后期,启蒙思想的主流向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转换,向着社会主义转换,启蒙发生了资产阶级启蒙向马克思主义启蒙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有意识地承接五四启蒙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以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为指导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启蒙,是不同于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启蒙的另一种启蒙,是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启蒙,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共同需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原载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0年笫1期,对《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启蒙》(该学报1989年第3期)一文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启蒙》一文反复强调和大肆鼓吹“新启蒙”论。认为“五四运动的特色是启蒙”,但“五四前期的启蒙运动没有进行得很充分,出现了紧急的民族危机,因而立即转入救亡运动”。“五四之后,迫于形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卷入‘时政’,因而启蒙难以为继,恰恰是缺点。”文章提出,“近代中国还没有完成根本的启蒙运动,每一次启蒙运动的进行总是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解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是浅薄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召唤一次抓住根本、彻底进行的新的启蒙运动。”《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启蒙》一文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作用,对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评价,涉及到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真象的了解。在这些问题上,《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启蒙》一文散布了许多错误的观点和歪曲的言论。这些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的历史和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论证加以阐明,需要对国内外一些论著中的错误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批判。基于此,本刊特予转载,以期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爱国政治运动和社会革命运动,其积极意义在今天依然发生着思想激荡和历史回响,对五四运动的检省和反思也需要继续深入,通过纪念五四、反思五四进而超越五四。五四运动有着伟大的启蒙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的三重价值,但是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被误读的启蒙、被遮蔽的科学和拿来的民主注定使得五四运动无法完成历史承载的使命。启蒙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反启蒙复归到真实的启蒙;科学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技术上升到科学;民主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西式民主转向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反思五四精神,可以更好地扩充启蒙精神,可以更好地处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辩证关系,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真正充盈人的价值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二阶段提倡的“民主”“科学”的内涵较第一阶段有了深化,也是民族救亡向前和向上的发展。从五四启蒙到五四政治运动,不是“民族主义淹没了文化启蒙”,而是“启蒙运动本身救亡目标的实践表现”;从五四启蒙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是“偏离了新文化运动的初始航向,而是纠正了初始目标脱离实际的航向的道路选择”;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超时’的盲从,而是民族救亡在更高水平上的历史选择”,可见“文化断裂论”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化启蒙运动使儒家文化历经了两千多年来最为复杂、严峻的考验,启蒙思想家们以否定的方式猛烈地抨击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结构。但已经渗入中国民族血脉的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并投有因为短期功利而受到颠覆。尽管如此,当“后五四”时代的来临,启蒙主义的式微,五四作为一个民族记忆和传统精神,在历史分期里我们真正反思的时机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8.
1920年代的"五四"启蒙文学有着自身的独特的知识谱系和话语类型,对"五四"启蒙文学的知识谱系和话语类型进行探寻,提纯出"五四"启蒙文学从"人"的觉醒与确立到"人性"的审美实践再到"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的三种话语类型和发展逻辑线索,为更加历史、客观的评价"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提供了"体系内部"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9.
五四启蒙运动在中国有着百年的曲折历史,它的历史使命依然没有完成。当代学者王彬彬以启蒙之精神、凌历之笔锋在文化批判、文学的史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等领域追踪着启蒙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发展,并且继承了启蒙文化的传统,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文学性和修辞论批评,成为“仍在启蒙路上”的当代人文知识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东北解放区的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运动的隔代传承,是对延安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延安启蒙思想的东北文化实践。东北新启蒙运动通过文艺团体、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三方面进行实践和传播,对光复后的东北解放区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思想启蒙和文化启蒙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极大地支援了土改斗争和解放战争。新启蒙运动在东北所做的工作不仅符合当时东北的文化状况,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在解放后的很多年里都是中国文艺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五四"精神就是启蒙。中国的启蒙运动决非欧洲启蒙话语的横向移植,相较欧洲,五四运动只是一场局部的启蒙,只是发生在道德与文学领域的启蒙,起支配作用的是文化观念决定论。  相似文献   

12.
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热”中,关于“启蒙”和“救亡”,也算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前期,启蒙居主导地位,“五四”后期,救亡上升为主导,于是“救亡挤掉了启蒙”,从而使“五四”开创的启蒙运动出现了“断裂”,“五四”以来的文化和文学,自然也就成为白茫茫的一片历史空白。这倒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救亡没有挤掉启蒙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我们应该格外珍惜它。我对八十年代有一个基本的评价,它是中国第二次伟大的启蒙运动。它与体制内的思想解放运动相呼应,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没有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启蒙,今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不可思议的。第二次启蒙是对文革的否定,是对五四以后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思,包括对整个五四以后建立的所有思想体系进行反省。五四是反传统,八十年代并不是简单地反传统。跟五四不一样,  相似文献   

14.
“五四 新文化启蒙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一个必然的和必要的阶段.这个运动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是超前人的,但它并没有完成反对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它自身的不足,加上历史发展中诸因素的影响,使得“启蒙”成为后来乃至今天人们必须努力解决的一个历史课题.在新的条件下发扬“五四”自觉进行文化变革的精神,实现文化现代化,尤其是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现代化事业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启蒙与革命相交错的历史规范和审美意蕴。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自身的局限与危机,附着于启蒙思潮之上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革命”的因子;另一方面虽然追求阶级性是“革命文学”的鲜明特色,但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依然承继了五四“启蒙”传统,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启蒙与革命相交错的历史规范和审美意蕴.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自身的局限与危机,附着于启蒙思潮之上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革命"的因子;另一方面虽然追求阶级性是"革命文学"的鲜明特色,但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依然承继了五四"启蒙"传统,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晚清以降中国思想史的叙述中,“启蒙”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晚清“开民智,新民德”,五四”掀起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随后展开为以鲁迅为代表新文学精英的文学救国,科学话语的扩散和教育体制的革新,到“救亡压倒启蒙”,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位置互换,经由“延安整风”、“1957反右”和“文革”,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和社会实践,日益萎缩、消失殆尽;再到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勃兴,趋向高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思18世纪启蒙运动的过程中构建了其启蒙观,认为"启蒙思潮"虽带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但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是历史的、暂时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观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20世纪80年代"启蒙思潮"的历史地位: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科学评价20世纪80年代"启蒙思潮"在"肃清封建主义遗毒"运动中的客观价值,另一方面要指出"启蒙思潮"的根本缺陷在于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设想与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并不相符。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道路,在新时代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以运用科学观念启蒙民众、改造社会、救国图强为底蕴的科学社会化思潮,在其发展进程中出现过三次高峰:五四时期的科学启蒙运动,20 世纪30 年代抗日救亡风云中的中国科学化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自然科学运动;其历史演进的轨迹,可概括为以科学观念更新国民文化心理结构的诉求、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的探索和革命化、大众化的科学启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