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不同身体文化的区别虽然是由于彼此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但是这些区别的最终呈现者却是身体技术。而劲力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身体技术动作的标识,不同的劲法是武术各个拳种风格的区别所在。文章在参阅大量文献后指出,形意拳的劲力步骤分为:一明、二暗、三化,即炼精化气层面的明劲、炼气化神层面的暗劲、炼神还虚层面的化劲。  相似文献   

2.
霍文学 《精武》2007,(2):35-35
霍氏八极拳非常讲究十字劲,过去习练八极拳者也非常注重十字劲,这是练八极拳时必须做到的劲力,也是习练八极拳不同于其它拳种的一大特点。霍氏八极拳金刚八式、八极小架及应手拳的一些套路动作,要求每个动作以十字劲为基础,其动作是向上、下、左、右四方做如同十字  相似文献   

3.
潘双喜 《精武》2004,(4):38-39
中国武术对劲力的认识,多行之于刚柔相济,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对刚的要求多表现于脆快,对柔的要求多表现于绵软。截拳道抽掌的劲力,是由内在的绵软劲转化成外在的脆快劲,由柔至刚,内外合一,刚柔相济。冷则指乘敌不备而攻之。故冷、脆、快是抽掌技法劲力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4.
王宝安 《中华武术》2000,(11):35-35
形意拳动作简单、精炼、朴实、劲力浑厚,有着很强的技击作用。在形意拳中“脚打”之“趟劲”也是与其他拳种显然不同的。尚氏形意拳现今仍保持其独特的“趟劲”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5.
名家信箱     
江西省太极拳协会王慧钦(会员号000620)发来E-mail:我练习杨式太极拳17年了,但有两个动作我一直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一是杨式竞赛套路里的第四式提手上势,二是第七式手挥琵琶。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崔仲三答:杨式太极拳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竞赛套路,其动作名称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动作劲力的要求。比较形象的动作名称就是白鹤亮翅。在这些动作名称中,有的注重技击手法的表现,比如搬拦锤;还有的是对劲力感觉的提示,比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式等。太极拳虽然有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的区别,但是,其内在的动作感觉是一致的。具  相似文献   

6.
对于武术人而言,不同的套路动作与不同的拳种流派技术,往往是区分武术人师承关系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之一,所以,对于中国武术中的套路认同、拳种认同,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武术认同中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正是由于人们对这些不同风格的套路、拳种的认同,构成了大众对中国武术的认同。认同是一种接纳,或者说是一种承认。对于武术人来说,认同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对不同套路、不同拳种流派的认同,则是保持中国武术多样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正> 武术套路是由数十个动作组成,一般包含着动作方向路线、架式结构、劲力特点、停歇顿挫等要素。要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动作和套路,就必须讲究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好教学步骤。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步骤。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武术文化中体现的主体性思维及武术理论中存在的主体性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归纳出武术理论中的主体性思维因素,提出武术主体性思维的表现类型;其次,对武术在劲、套路动作和武术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主体性表现进行剖析;最后,从武术动作命名、动作劲力运用、动作方法解释、健身理念、传承原则、功夫境界等方面呈现的主体性思维特征予以具体阐释。文章认为,浸润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武术文化,从动作编排,到动作含义的阐释,再到功夫的修炼,均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9.
人之生命在气血,拳之灵魂在劲捷。劲力越丰富,拳法越有生命力。劲力越艺术,生命力越强盛。太极拳以劲力上的缠连绵柔,潇洒飘逸,风靡全球。少林拳以劲刚势猛,气势磅礴,风行大江南北。心意拳则以劲力富涵科学原理,能将精气神贯注于拳法变化之中,既富技击又可强身健体,故而为中青年所厚爱。 劲向六说 劲力即内劲之力,是精气神聚合为一的抽象“衍化物”,  相似文献   

10.
陈代明  黄飞剑 《武当》2010,(11):24-24
龙形滚丹田是心意六合拳内功修炼的核心功法之一。该功法为定步动桩,主练丹田内劲,动作气势宏阔,劲力十足,是增强人体筋骨之力,修炼内劲的上好功法。笔者习此功法后,甚感长劲颇快。现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丕相  闫民  戴国斌 《体育科学》2007,27(12):10-12,19
中国武术套路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运动形式,它不是动作加动作的简单合成与堆加,从套路的起势、收势到每一个动作的构思和操作,折射出中国人的艺术创造和思维方式,反映出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追求。正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总结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从构成武术套路最基本的单位动作切入,对武术套路的动作性质、技术指标、文化意蕴、审美情趣、价值追求、民族习性等方面进行了文化学解析,从而揭示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武术套路是由数十个甚至更多的动作所组成,一般包含动作的方向路线、架式结构、劲力特点、停歇顿挫等要素,要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动作和套路,就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步骤,让学生逐步掌握动作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第一步,弄清动作的方向和路线。通过教师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武术中“劲”的内涵,正确认识力与劲的关系,以及劲的形成过程、要求与分类和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测试法、专家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武术中劲力的形成及效果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力是可以转化成劲的,而劲是力的高级形式,其产生的效果是十分可怕的,倡议在各种类型的武术比赛、交流中,展现中国武术中劲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14.
潘双喜 《精武》2004,(9):30-30
三晃膀为武当洪拳中颇具代表性的套路,其动作朴实无华、刚猛暴烈,大有"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州"的气势。其劲力以硬脆快猛、刚柔相济为法则,技法强调顾打合一、攻防兼备。其代表动作有托枪式、顺风捶、跃膀捶、连三捶,其中每种打法均可单练,更可举一反三,用于实战。动作演练时,要求舌抵上腭,气沉丹田,晃膀发力,劲至梢节。本文主要介绍顺风捶的单练方法及格斗之法。  相似文献   

15.
为使武术段位制太极拳得到更好的推广普及,在理论分析、教学实践与经验升华的基础上,归纳并阐述了太极拳对打套路的练习要则。太极拳对打套路的练习应从招式、技法、劲力3个方面入手,通过建立攻守秩序、熟练技法运用、体验劲力粘绵的技术提高过程,逐步达到动作准确到位、演练宛如一人的技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南拳套路中影响运动员“发劲”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拳势刚烈的拳种,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运动特点是动作紧俏,刚劲有力,步法稳固,手法多变,身居中央,八面进退,常以发声吐气助发力,助拳势。“发劲”是南拳套路运动的“支柱”,没有劲力的南拳就体现不出南拳的风格特点,所以南拳中的多种拳法、腿法要求刚劲有力,气势雄伟。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其中实验法是此次研究的主要方法,采用表面肌电遥测的测试方法,揭示我国武术套路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方法的选择及其科学含义,进而为提高运动员难度的稳定性以及动作的劲力性、连贯性表现提供科学的选择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难度动作的稳定性及动作的劲力...  相似文献   

18.
武术套路的教学应遵循组合动作单个教、复杂动作分解教、难度动作递进教、简单动作完整教、劲力节奏重点教、基本动作反复教、动作攻防必须教的原则,同时注意示范的技巧,从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出发进行设计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体系主要由运动元素和演练元素构成。运动元素包括:方法、动作。单个动作是武术套路中的最小单位,几个单个动作构成了一个组合动作,几个组合动作又构成了一个段落,一个整套共由四个段落组成。演练元素包括:精神、意识、劲力、节奏、风格。其中,方法和动作构成了竞赛中动作质量的评分及难度评分因素,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武兵  武冬 《中华武术》2007,(11):38-41
擒拿为中国武术的精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古代叫"绝脰""捽胡""绝肮",而近代则称为"锁技""擒拿""巧拿"等。使用擒拿必须有过人的胆力、精湛的功力和巧妙的技法,才能制胜对手。擒拿以劲力为上,以法为贵.懂劲而知法者属上乘功夫,懂劲而不知法者属中乘功夫,不懂劲而不懂法者为下乘功夫。劲必须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