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彩 《山东教育》2009,(6):51-5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体验、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其特征就是情感抒发、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音乐情感的这种特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  相似文献   

2.
时莉 《快乐阅读》2011,(1):116-117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音乐学科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从情感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发挥审美教育的潜在、渐变效应,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是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音乐教师教学道路上永远的指路明灯。笔者尝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程设计,以"祖国颂歌"为题,来体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的理解,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教学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情感体验。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在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美的实践中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的课程目标、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三维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的教学理念,让许多音乐教师在这轮改革的大潮中获得新的感受与收获,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等方面较前有了较大的改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与平时的听课学习,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李锋 《考试周刊》2013,(46):184-184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主题,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高中音乐审美与鉴赏教学要从培养学生审美兴趣、重视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发心理共鸣等方面实施。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的春天,它展示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它给长期习惯于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音乐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该以怎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一、正确把握音乐教育的特点,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体验价值放在音乐课程价值的首位,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8.
曾秋香 《教师》2011,(13):57-58
一、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是教学评价的基础 1.情感与价值 音乐教学把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放在首位,它是音乐的灵魂。传统的教育观过分强调人的智力因素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作用,而忽略了个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人的成长经历中的地位。每门学科都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内涵是不同的,音乐学科的情感体验是十分鲜明的,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给高中音乐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高中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致力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引导其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余献红 《考试周刊》2011,(13):223-223
高中生正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日益丰富和形成的阶段,面对新课程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这一课程目标和有效手段:身体力行,激发情感;抓住音乐形象,体验情感;引导学生审美创造,表现情感;用爱心,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11.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并强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注重兴趣培养和学生主动参与及创造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发展,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以音乐的美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地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呢?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倡导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其重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最终价值。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学的重心任务,也是音乐教学的主要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倡导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其重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最终价值.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学的重心任务,也是音乐教学的主要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4.
郭海霞 《考试周刊》2011,(58):228-229
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要求,音乐鉴赏应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将审美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高中音乐教学应立足于音乐本身特点,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运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灵活性、教学评价的准确性等方面来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5.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和心理体验,所以情感的表现在音乐中占据主要地位。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始终,就应该通过以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回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  相似文献   

17.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应当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在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学要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要强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  相似文献   

18.
《音乐课程标准》目标明确地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诚然,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我把音乐的基本要素及技能有机地渗透在学生的审美体验中,让学生在唱唱、说说、表演的情感体验中感受音乐美,让学生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体验方式中感悟音乐,以学生参与体验音乐为中心,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和愉悦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以下是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的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案例背景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在充分挖掘、组织音乐教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积累课外的音乐素材,使之与教材内容相互补充,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