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综合指标体系、城镇非农人口指数和经济职能指数等对新疆绿洲城镇的时空动态格局演变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975年以来,新疆的城镇首位度始终处于增长态势,乌鲁木齐的首位度不断增长;其他城镇相对规模较小,城镇分布较为分散;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明显;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同步发展;北疆城镇的数量、规模和等级都高于其他区域,城镇分布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城镇的等级和规模与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呈正相关关系. 自然地理格局、历史、经济发展基础、人口规模、交通指向和行政管理等因素是造成城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污染密集型产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对长三角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与工业污染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污染密集型产业与污染排放在区域内整体呈现出扩散的过程与态势,总体表现为区域核心城市向非核心城市扩散的过程;行业及污染要素存在差异性,石油行业分布最为集聚,非金属行业反之;COD排放最为集中,烟尘排放最为分散.2)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分布及演变与污染排放格局基本吻合,主要分布于沪宁沿线、杭州宁波一带,产业与污染份额增加的城市为苏州、宁波、南通等.3)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演变对污染排放格局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生产技术与政策规制差异.提升清洁生产和加强环境管制等政策是区域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协调与双赢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差异是社会不和谐的一大因素,解决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运用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态势,探讨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并通过回归方法得出区域发展战略是最主要的成因。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是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深化与发展,能切实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而且江苏省已经具备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基本条件。江苏省应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以期到2020年形成以"9个一体化"为内容的省域经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SPSS16.0和ArcGIS9.3作支撑,对2001—2011年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初步探究. 结果表明,1)2001年以来流域区域经济极化、经济总体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2)流域上、下游经济差异较大,但经过多年发展,经济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松原次级经济增长极逐渐形成,经济空间结构由梯度分布转变为长吉、松原组团的“双核”结构;3)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政策因素等是造成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测度及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熵值法从城镇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方面测度20世纪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运用ESDA空间测度模型对江苏省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但南北差异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县域尺度城镇化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城镇化相似县域单元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态势,并且空间集聚的程度总体不断增强;县域城镇化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宁镇扬地区演化。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建立安徽省1990、2000、2010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均GDP空间属性数据库,借助GIS空间分析模块,采用冷热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近20年经济空间布局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揭示:安徽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呈单极向多极转化趋势,具有点、线、面特征;全省经济热点区总体保持稳定,基本在合肥、皖江经济带,但次热点区空间变化较大;安徽省内部存在明显的区域经济差异且有向合肥——皖江经济带极化的趋势。而全省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受自然资源、政策、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结果表明: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总体差异呈“上升-下降”的倒“U”型的变化趋势. 1995年以来长-吉两市一直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并逐渐向长-吉地区和松原市区集聚的趋势显著. 经济发展基础、区域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与扩散带动和人才技术支撑5个方面是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理学的时空视角,选取2011、2015和2019年新疆A级旅游景区数据,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法,分析新疆A级旅游景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和缓冲区分析进行A级景区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的识别和影响机理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新疆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程度由减弱到增强;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西南”方向,景区空间分布中心大致向西南方向移动;A级旅游景区的集聚密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景区密度的区域差异显著,空间格局从“以乌昌为单核心的一极多点”逐步向“各地景区蓬勃发展,遍地开花”转变;自然环境、旅游资源本底、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对新疆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均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和机理存在差异,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对景区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不断增强,自然旅游资源对景区空间分异的影响相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影响强度更大,自然环境的作用强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0.
区域收敛与区域发散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议题.以山东省为案例,首先运用塞尔指标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山东省在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上存在着一个波浪式收敛和发散过程 ;然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了一些对山东区域经济区划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非参数分析法及Shorrocks转换矩阵对1978-2009年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逐渐加大的趋势,其主要是由于新疆不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在区域经济格局越来越稳定的惯性中发生的.根据对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应加大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并注意投资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加快新疆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消除由于时相差异造成遥感影像获取地表温度值的不可比性;用2km格网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表征土地利用格局,以中国哈尔滨市为例,研究城市热场分布的空间格局、时空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建成区存在显著的热岛效应并呈增强态势、市区总体地表温度升高。各用地类型随面积比例的升高平均地表温度相互间差异变小,建设用地对热岛效应的作用增强,水体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减弱,热环境的空间差异性变得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兴增长区域.本文基于统计数据与文献资料, 分析近20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及时空演变过程, 并探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近20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停滞和衰退阶段(1991-1995年)、复苏阶段(1996-2000年)和稳定增长阶段(2001年以后); 2)中亚地区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快增长, 但由于各国能源资源条件差异和产业、经济政策的不同, 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3)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居高不下国际能源价格、区域市场经济改革、丰富的自然资源保障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高黎贡山中部地区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该地区聚落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当地聚落分布总体受地形起伏度、河流水系的控制,随地形位置差异,该区域聚落表现出3种基本格局模式;在研究区的北部,高黎贡山西坡龙江左岸的大面积台地以聚集型聚落为主;东坡怒江沿岸的河漫滩之上的阶地多为松散团聚型聚落,在支流洪积扇则表现出具有一定核心的扇形分布格局;高海拔山地则以离散型小聚落为主,聚落演变反映了地形地貌主控作用下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对聚落扩展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对1995—2014年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空间网络关联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空间网络关联特征显著,分为"辽宁"和"京津冀鲁"两个子网络;网络密度稳步上升,但仍然较低;核心区域的经济比重有所降低,但份额始终较大;网络效率在波动中趋降,空间溢出效应趋于显著.其中,北京、天津、济南等9地属于"主受益"板块,石家庄、保定、潍坊等19地属于"经纪人"板块,沈阳、大连、鞍山等4地属于"双向溢出"板块,而秦皇岛、承德、葫芦岛等12地属于"净溢出"板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控制FDI区域差异以及投资多元化等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增强区域经济空间关联.应多途径构建区域经济关联通道,打造"环型"网状关联经济,并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多元化发展增进区域经济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16.
技术交易市场的繁荣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差距已成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市场份额模型对重庆技术产品流向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区域技术市场格局中,输入地区市场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流向规模和技术市场交易格局影响较为显著;技术输出地的需求变动对总体交易格局影响并不显著,而相对发达地区的需求对其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欠发达地区优化区域技术交易格局要立足于较为发达地区的需求市场特征,结合当地技术交易实际,采取"开拓市场"和"内培外引"两大战略,大力推进政策创新,逐步优化区域技术交易格局,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竞技体育实力国际区域格局演变的致因进行剖析,从自然环境、社会基础、政治制度、经济条件和体育五个层面16个要素进行分析,揭示各要素与竞技体育实力演变的关系,展现出世界竞技体育不同的区域特征,提出竞技体育实力区域格局的发展趋势,为竞技体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城市的尺度,分析1988—2008年广东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动态过程. 结果表明,广东省经济空间结构对区域发展政策存在明显的空间响应,在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下,城市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其中,1988—1998年,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空间地位不断得到加强;1999—2008年,东莞、佛山两大次核心城市形成,经济空间结构从"双核心"走向"多核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对中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并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1)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为: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呈现高、中、低三级阶梯。(2)研究期内,中国各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第一个时期(1982~1997年),人口文化素质提升幅度与初始水平相关;在第二个时期(1997~2005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3)中国31个省份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协调发展型、素质滞后型、经济滞后型和双双滞后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与Excel软件的数据分类,对浙江省宁波市362项国家级、省级及市级““非遗””项目的类型结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进行梳理和研究。研究表明:第一,宁波市“非遗”在级别上呈金字塔型,国家级“非遗”项目较少,在“非遗”类型分布上差异明显,呈现三级分布格局;第二,宁波市“非遗”孕育于远古,发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第三,宁波市“非遗”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两谷一峰带两翼”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