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编者按:上海市虹口区艺术幼儿园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的一个实验点。几年来,该园在有关部门和理论工作者的直接参与指导下,围绕着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就幼儿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许多新的经验和认识。其中通过对指导形式的认真摸索,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形式──家长辩、析会。现将她们的研究成果推荐给读者,以期对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所帮助。辩、析模式的基本思想何谓辩、析模式?辩、桥模式是指在家教指导工作中,指导…  相似文献   

2.
“辩课”是在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辩课”的倡导者认为,“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笔者拟结合有关实例阐明“辩课”的特点及其实施途径,期望广大教师认同“辩课”形式。  相似文献   

3.
框架核心分析法是黄伯荣教授新近提出的一种析句法,它是经过深思熟虑1精心设计而形成的,体现了黄伯荣先生新的语法观、析句观。本文从汉语析句法的历史沿某角度进行评析,指出其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框架核心分析法有其不可忽略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1981年开始,我国语法学界开展汉语析句问题讨论,“众矢之的”指向五十年代中期产生的“暂拟系统”及其代表作《汉语知识》的句成分分析法(又名“中心词分析法”)——所谓主、谓、宾、补、定、状六大成分析句法。较为一致地认为这种析句法的主要弊端是把有层次的句子结构看作是词跟词在同一平面上的加合物,因而不能表明语句组织的真实结构规律,从而也就难以准确反映句子的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5.
论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修辞是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从“汉语修辞在汉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汉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两个方面,阐析了汉语修辞与汉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A而B之”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框架式结构,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等,还可构成独立语或小句。“而”、“之”的法不同,反映出“A而B之”的语义关系复杂多样。“A而B之”表达独特,用法灵活,语用价值颇大,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颇为实用的语言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7.
傅炜 《天津电大学报》1999,(4):38-39,48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且完善的语言之一。其中,句子是表达完整思想的、具有一定语法特征的最基本的言语单位。关于句于分析方法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汉语语法体系的统一和确立。目前,通行两种析句方法,即句子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两种析句法在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各自都存在着不足之处,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为了更深入系统地揭示汉语语法构造的特点,提高语言研究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黄伯荣先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框架核心分析法”,是一种解释力强、切合汉语实际、便于归纳句型、比较实用的析句法。黄先生在论述“框架核心分析法”时注重区分“动句”、“形句”、“名句”,这是抓住了分析句子、归纳句型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动句”、“形句”、“名句”的句子框架问题,应当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汉语文学结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西文学结构观念之比较 ,辩析他们在属性、诠释、着力点三个方面的差异 ,重点阐述汉语文学结构“首尾相援”、“虚实组合”和“明断暗续”的审美特征 ,指出它们源于中国的二元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不是句子的分析方法,而是短语的分析方法,充其量也只是对抽象的句子所作的句法分析,这种传统的所谓句子分析方法注重句法兼及语义,但排斥语用,分析的“句子”实际上是排除句调 以及“挂在句子身上的语用零碎”以后剩下的词语组合。汉语的句子有具体和抽象之分。具体的句子是形式、意义和 内容的三位一体,可以进行句法、语义分析,而不能进行语用分析。语义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既可以分析抽象的句子,也可以分析具体的句子,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析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介词标记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在句法功能上起介引功能、衔接功能、构句功能等。而有些典型介词标记的使用可以改变汉语语序的格局,介词标记"把"、"被"等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使句式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句式的突出特点是:一是使施事和受事置于动词前;二是句式往往突出动作的结果。说话者选用介词标记是有动因的,要求介词标记不仅要与句式语义相匹配,还要与语境相匹配。从句式结构上可以看出介词标记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这些成分的组合是有规律的,从认知角度探讨这些成分的组合规律,对外国人学习以介词为标记的句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不是A,就是B”中的表述对象与该格式的语法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对应关系。单数式的表述对象句,除句中带有一贯或数次行为等标志词,其语法意义为表并列之外,其余都是表推测。复数式的表述对象句,除句中带有“两个中的一种”等标志词语,其语法意义是表推测之外,其余全部是表并列。  相似文献   

13.
“使役句”是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句式,但以往对其内部结构的分析缺少关注。全面分析“使”字句的语义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可知“原因/条件”和“结果”是动词“使”联系的两个必有成分;从配价成分分析,“使”应是一个二价动词。揭示“使”字句在语义方面的成句条件,可以为该句式的句法分析及语法教学提供语义根据。  相似文献   

14.
句式配价以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是对动词配价理论的一个发展,在汉语方言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湘方言动词句式的配价研究--以隆回方言为例》一书是国内第一次把句式配价理论应用到方言语法研究中的专著,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句式配价语法理论.  相似文献   

15.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丰富的语气副词是句子、语篇和语境情态高度词汇化的表现,其篇章、预设和推理功能使表达更为简洁。而与汉语语气副词相应的英语表达并不局限于词汇形式,英语另有重音、语法隐喻、情态名物化、介词短语、动词短语、特殊句式、篇章逻辑等多种形式。由此可知,汉语表现情态义的词汇比英语更丰富,而英语表现情态义的非词汇形式更为多样。  相似文献   

18.
歧义消解现象是近几十年里句子加工领域的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对象。平行加工还是线性加工、加工延迟是源于句法结构的再分析还是源自各种分析之间的竞争以及词汇加工是否等同于句法加工等问题一直处于争论状态。线性观点与平行观点之间的争论正好对应了资源有限假设,对这部分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汉语语料的歧义消解研究,有助于理解汉语言加工的内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句模的性质及确定句模的原则和方法。句模是根据句子语义平面特征分出来的句子类别 ,句模界定部分讨论了句模和动核结构的关系 ,句模和语模的关系 ,句模、句型和句类的关系 ,简单句模和复杂句模的关系 ,简单句、复杂句、复句的关系。定模的原则和方法部分确定了动核和动元为句模的基本成分、动核结构为基本骨架以及语序影响句模这两条原则。本文还讨论了汉语动词的分类及动词支配的语义成分 ,对动元的语义角色逐一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之一,格式众多,“为……所…”式是其代表句式。本文以《史记》作为我们考察的对象,探求“为……所…”式在该时期的结构特点,以及“为”、“所”的词性,并对该式的演变与发展情况做了粗略的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