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是民族独立与复兴,主线是侵略与抗争、探索与选择。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主题、抓住主线,使大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了解中国国史、国情以及中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座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课本与讲义的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设置专题讲座,必须紧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必须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还必须注意课程教学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与中国近现代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是一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题、主线、纲领等都涵盖了"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以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为载体去阐述"中国梦",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重点论述如何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模式,推进"中国梦"融入课堂,从而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质,并坚定"中国梦"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主旨、主题、主线和基本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的深刻表述,两者的高度融合,可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延安精神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价值导向、主题主线以及教学实践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延安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在内容上要准确把握延安精神的本质与核心,重点关注中国人民在延安奋斗的主题及艰辛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贡献及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在融合路径上,要精心研究教学内容,灵活利用红色资源,积极推进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要准确理解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正确处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开展专题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有效性;贯彻历史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内容是百年党史。百年党史作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规律的一条主线,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直接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走向。中共党史研究可以丰富和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质,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也暴露了中共党史研究不能有效对接教学需要的短板。因此,构建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良性互动关系的新格局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精髓和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的、主题主线和主要内容,处理好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本册主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属于该套教材中“我们传承的文明”部分,在相应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则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的“内容标准”中,关于“我们传承的文明”部分的规定是: “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  相似文献   

10.
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精髓和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的、主题主线和主要内容,处理好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使人民大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理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加强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活动,用大众化方法手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12.
认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症象的基础,要先了解大众文化产品所遵循的商业原则即"生产-流通-消费"这一商业机制,大众文化心理通过此机制得以生产和散播。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症象具有国情的特殊性,其形成与内外因素有关,内部因素是其发生前主流意识形态对感性压抑的过度失衡结构必然导致的心理反弹,外部因素是国内经济转型带来的自由空间。这内外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心理症象具有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琛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98-101
1980年以来,民俗电影一直是第五代重要的创作题材。从《黄土地》、《红高粱》到《霸王别姬》,第五代电影大都体现为民俗奇观包装的民族寓言。第五代的民俗电影显示了一种别样的现代性景观,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和体验的文化镜像,反映了在本土与全球、己域与群域、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范畴间交叉辉映所形成的、具有时空特定性——后革命中国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14.
辽宁当代工业文学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的重要"想象",辽宁作家在多年创作流变中与全国的创作互为表征,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在尊重辽宁作家的较强现实主义精神和"工业"情结的同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应倡导作家避免工业环境对人性的遮蔽,扩大工业文学叙述里的场景、空间,深刻领悟"工业题材"概念的意识形态化特点以及这种文学在对当代中国"想象"的特殊作用,增强创作工业文学的史诗意识与叙事艺术的变革力度。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响彻中国大地的中国梦,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的发展方向;民族复兴正是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主线,伴随着仁人志士的探索历程;近年来重提中国梦,是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展示承载中华儿女梦想的美丽中国蓝图;国内外情况表明,中国梦的实现,面临极好发展机遇。也是当代国人、尤其是优秀大学生展示青春才华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向上的,同时呈现时代特色,即错综复杂化、重功利、心理素质差、自我责任感淡薄等特点,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来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一要以学生为主体,二要结合邯郸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三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四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民族受辱与国民创伤是中国近代文学与文论的怨恨主题。怨恨情愫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在近代文学理论中也是一直被强调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怨恨存在是有价值的存在,它不仅是群体的,也是个体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怨恨其实也是爱民族、爱国家、爱自己的一种表达。靠着这种怨恨的动力,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努力崛起,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富强而开始了强国之追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现代史创新教学对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教师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创新教学的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