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闻界》2016,(13):51-55
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推动城中村改造,推进城镇化进程。但是,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选取与媒介相关的社会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城市融入维度,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具有促进作用,且新媒体的不同功能特性对城中村居民的城市融入具有不同的影响:在社会认同上,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自我认同;在社会关系上,新媒体社交成本较低,其社交功能使得新媒体在拓宽居民社会关系网络上效果显著,但这只是一种弱关系网络,信任度较低;在社会参与上,新媒体赋予城中村居民以话语权,提供了一个接近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舆论平台,激发了城中村居民的社会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2.
《工程建设与档案》2013,(4):449-449
作为城镇化的题中之义,农业人口的减少必然导致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谋生,而由此催生的“城中村”、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成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不能回避的难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达52.6%,有大约2.6亿农民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虽然进城务工大潮已持续数十年,但由于其“亦农亦工”的身份,绝大部分已居城市“安身立命”的务工者只能“蜗居”于“城市之疮”城中村。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东三爻这一典型的城中村土著居民的媒介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游离于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之间,其媒介使用情况也兼有两者的特征。城中村土著的媒介使用情况呈现出"参与式传播"的端倪,恰当运用这种传播方式,营造良好媒介生态环境,将更好地服务于城中村的改造与转型工作,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和谐、健康、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中,许多地处郊区高校周边的乡村成为城中村。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社区信息服务,是时代赋予的义务与责任。在对广州市棠下街社区居民进行阅读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城中村社区信息服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匿名、互动和身份认同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几个重点话题.尤其在过去几年中.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对此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为我们深刻理解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提供了洞见、本文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对过去五年网络传播中这几个话题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以期呈现近年来此领域研究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城中村的改造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纠纷,有的甚至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城中村改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袁艳 《新闻大学》2007,(1):20-27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核心报纸上289多篇以“城中村”为标题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试图揭示主流大众媒体在“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权力关系对于这一媒介建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回答了中国主流媒介如何再现“城中村”这样一个社会空间、“城中村”如何从一个被忽视的空间演变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问题,不同的社会权力如何影响着媒介对于“城中村”的报道内容、不同的社会权力在“城中村”这个话语场中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相互咬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小产权房活跃了民间的住宅市场,却剔除了政府的积极角色。与征收小产权房相比,深圳市政府对于拆迁安置和新增保障住宅更感兴趣如果一位深圳居民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他还能住在哪里?答案很可能是,城中村。  相似文献   

9.
沈莹 《大观周刊》2012,(45):14-15
经济效益良好地理位置优良,以出租为主的城中村村民一直都在向城市融入,但是城中村村民精神文化以及精神所影响的行为等各方面与所处的现代城市相去甚远,而这一切原因都来源于社会的断裂现象,城中村与现代城市之间的断裂。  相似文献   

10.
弋鸣  孙佰明 《大观周刊》2012,(46):73-73
在城中村改造工程中“村官”职务犯罪的现象频发。为有效地查办案件.对在城中村改造工程中职务犯罪主体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冯定雄 《档案学研究》2017,31(3):123-133
新发现的舟山展茅史氏家族土地买卖契约,为研究清代舟山地区的土地买卖及东部海岛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民间生活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这批契约文书集中反映了康、雍、乾三朝展茅的社会状况,每次买卖数量很小,属于典型的小农买卖,买卖反映出展茅农民生活困苦。契约中反映的土地价格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很难从中找出规律性信息,但它们却能明显体现出当时的宗族文化。契约文书种类繁多,与明清时期浙江以契约方式确定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及其转移的普遍盛行方式相吻合。契约文书反映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依赖是田地和农业,反映出舟山居民的农业生活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日本流动图书馆的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流动图书馆实践和广州市T村的本土化改造经验,提出农村社会组织通过流动图书馆持续活化农家书屋的路径,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对策,以期提高农家书屋的资源使用效率和附加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调查数据表明,市民具有丰富和广泛的信息需求,并大量地利用个人和大众媒介等多种信息源,这种现象为图书情报机构提出了扩展服务范围和发展服务能力的强烈要求。  相似文献   

14.
ͼ��������������ϵͳ���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排队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图书馆阅览服务系统的运营结构,提出了判断该系统服务工作质量的数量指标体系,建立了读者流、阅览室服务能力、服务系统效益之间的合理关系,得到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阐明了应用该模型优化系统的途径。为图书馆整体设计和有效地运行阅览随机服务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东揭阳桂东乡的12名留守儿童为例,力图通过对他们观看家庭类电视剧经验的深入质化考察,来理解电视与留守儿童的关系。基本的发现是,留守儿童的电视观看并非是一种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而是一种能动的文化行为,体现了他们对愉悦的积极追求,对理想家庭的知识建构,以及对自我现实的关照,是其生存境遇的折射和体现。本文提出了关于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社会工作干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公共图书馆星罗棋布、遍及城乡,以行政区域的居民财产税为主要经费支撑。因此,美国公众普遍具有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图书馆普遍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重心随着社会需求适时转变,而且图书馆服务以满足读者需要为改进标尺,体现出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个性化等特征。我国公共图书馆应借鉴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经验,深化图书馆服务,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实现公共图书馆设置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17.
段小虎 《图书馆杂志》2012,(6):10-13,19
依赖政府和市场,公共事务治理始终难以摆脱"公地悲剧"和"集体行动逻辑"的困扰。作为政府治理、参与治理之外的"第三种治理形式",自主治理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一种弥补"政府失败"、"市场失灵"的理论选择。实现公共图书馆自主治理的外在条件是:国家公共事务管理体制转轨,出台规范、鼓励民间组织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公民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公共图书馆自主治理的内在条件是:尊重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积累自治的社会资本,挖掘行业自主治理秩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试论乡村图书馆的“1 X”建设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谓乡村图书馆的“1 X”建设模式 ,就是一所省、市或高校图书馆支持、带动多所乡村图书馆共同发展的模式。实施“1 X”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完全可行的。实施“1 X”模式要有政府的支持 ,要坚持定点扶贫、藏书优质实用、服务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馆员本土化等原则。参考文献 4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跨越时空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的边界,这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构。在社会关系重构中,作为公民社会发展的要素,如公民身份、公共理性以及媒体公共空间等对促进社会有机团结、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所有这些集中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与沟通中。本文从中国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媒体公共空间中对话与沟通何以可能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媒体公共空间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建构公民日常对话与沟通的思想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