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南极犬牙鱼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高,是南极海域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南极犬牙鱼资源动态对确保其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南极海域48区的犬牙鱼历年渔业统计资料,采用基于Bayes状态空间剩余产量模型JABBA对南极48区犬牙鱼资源动态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南极48区犬牙鱼的环境容纳量K=92 521t、内禀增长率r=0.14、2018年资源生物量为其环境容纳量K的75.2%、支持MSY的最佳资源量Bmsy=37 007t、最大持续产量MSY=4 247t、2018年资源量与最佳资源量Bmsy之比B2018/Bmsy为1.88、2018年实际捕捞死亡系数与获得MSY所需的捕捞死亡系数Fmsy之比F/Fmsy=0.33。从捕捞死亡系数和资源生物量水平两个指标对48区的南极犬牙鱼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认为该资源利用不存在捕捞过度情况。  相似文献   

2.
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雅丽  陈新军  李纲 《资源科学》2011,33(11):2157-2161
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与其种群大小有关,而且还与作业规模、单位作业的经济成本和贴现率等有关。传统生物经济模型通常忽视了贴现率对渔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根据1999年-2009年中、日、韩三国在东黄海捕捞的鲐鱼渔获量以及生产成本数据,结合贴现率和渔获价格等数据,构建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结果表明,贴现率为10%~30%时,短期利益占长期利益的10%~20%,渔获价格在(2327~4654)元/t时,可保证鲐鱼渔获量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从而有效地控制捕捞强度,确保鲐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多准则渔业管理政策优选研究——以东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已建立的东海EwE模型基础上,采用EwE中的"渔业政策优选"模块,根据东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模拟系统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准则下对多种渔业管理政策的响应,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从政策方案中选出"最理想的"东海渔业政策架构.模拟的时间尺度为41年,备选方案包括3个单准则方案、1个多准则方案和31个"复合准则方案".结果表明:单准则方案和多准则方案将导致各种渔具捕捞努力量发生较大变化.35个方案间的比较分析结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东海渔业管理(EBFM)和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①单一准则的渔业管理策略和具有相同优先级的多准则渔业管理策略不能实现EBFM总体目标;②就东海目前的渔业经济和社会状况而言,不宜过分地抬高生态系统准则在渔业管理中的地位,经济和社会准则仍然重要:③东海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减少拖网和虾拖网作业、控制围网和流刺网作业、大力发展外海渔业.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Incofish项目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开展渔业资源评估应用研究.研究对象为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短体小沙丁鱼(Sardinella maderensis).数据来源于1990年-2005年间塞内加尔个体渔业渔获量及由DR FRIDTJOF NANSEN调查船在塞内加尔海域获得的渔获量.采用Froese(2004年)提出的三个可持续捕捞指标,为渔业资源量的开发状况作出诊断和评估.这些指标包括:渔获物中成鱼的百分比(以100%为最佳)、达到最适开捕体长鱼的百分比(以100%为最佳)和大型产卵鱼的百分比(以0%为最佳,体长大于最适开捕体长1.1倍的雌鱼即为大型产卵鱼).分析结果表明:金色小沙丁鱼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幼鱼在其渔获物中占有优势地位,捕捞到的金色小沙丁鱼多数小于最适开捕体长,即生长型过度捕捞;短体小沙丁鱼处于充分开发利用状态.总体结果揭示,可持续捕捞指标能够成为替代或完善传统资源评估方法的有用工具.渔业相关的利益主体(包括公众)通过这些指标能够避免过度捕捞,从而更好地理解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法在世界上被认为是测量浮游动物和鱼类的主要有效方法。渔业声学评估是以声学积分值来衡量水域生物的资源量。而鱼类目标强度是将声学数据转化为生物量数据的渔业资源声学评估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参数。目标强度这个物理量是一个定量的物理量,是用来表示目标反射声波的强度。影响鱼的目标强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声波的频率,鱼是哪种类型,鱼体的大或者小,鱼体在水中倾斜的角度等原因,对于不同种的鱼来说鱼的目标强度差别会很大。基于实测法和模型法可对各鱼种的目标强度进行分析,得出平均目标散射强度值,是应用于其他学科如内陆水域渔业资源量、渔业捕捞等多方面计算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北部湾湾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湾口海域的主要经济种类,并分析了主要经济鱼类各主要渔具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季节变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资源量较好的有带鱼、金线鱼、河纯、舌鳎、鲣等20种经济鱼类.渔获量因季节变化、捕捞渔具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经济鱼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生长,栖息水层等)的变化及季节变化、海流等引起渔获量在种类与产量方面的较大变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洋鱿钓渔业已发展成为中国远洋渔业单个种类捕捞产量最高的产业,结合全球资源量来看,鱿钓渔业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在北太平洋渔场渔船数量呈下降趋势,以中小型企业生产为主;西南大西洋渔场渔船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以大中型企业生产为主;东南太平洋渔场渔船数量不断增加,产量大幅攀升。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加工贸易方面主要通过在国内加工后再出口的模式运营。现阶段技术装备与人才支撑不足、产能发展无序与市场价格低迷、生产经营缺乏规范和引导、金融与后勤保障支持不足等方面仍是鱿鱼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考虑到科技在鱿钓渔业中的重要作用,应进一步通过集成鱿鱼资源变动规律、鱿鱼渔场环境特征、鱿鱼生产动态信息等资源完善远洋鱿钓渔业综合管理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展声诱捕捞技术、光场分布与鱿鱼行为、自动钓机等研究及通过鱿鱼加工与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技术标准修订与应用等,整体提升远洋鱿钓渔业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8.
南极磷虾渔业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极磷虾资源量较大,但开发技术要求高。2008年我国有关政策明确了"支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开发南极磷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远洋渔业提供一个新的机遇,并可缓解我国管辖海域渔业资源压力、为国内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捕捞与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养殖业对饲料需求的增加,将会促进各国对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南极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从1991年开始制定有关磷虾的养护措施。对于确定磷虾渔业,其养护措施规定的内容主要有:作业方式的准入、预防性捕捞限额、触发水平、渔期、观察员、数据收集、海洋环境保护等。探捕渔业需要得到养护委员会的批准方可进行,且在数据收集等方面比确定渔业严格。预计未来的磷虾渔业管理在数据报告、观察员覆盖率、提前通报等方面将严格规范,并对科学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情形下,我国开发磷虾资源需要国家和企业间合作。国家需要增加对南极渔业生产的经济、技术支持,同时加强对企业及渔船管理;企业需要严格遵守各项养护措施,及时、准确报告有关数据,配合国家履行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调查数据与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定量揭示了近50年来渤海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渔业捕捞对其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渤海生态系统最关键的功能组已由20世纪50年代末的高营养级游泳动物食性鱼类,转变为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等营养级的底栖大型甲壳类;近50年来渤海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波动中显著下降;渤海生态系统的规模、成熟度、总能流量、费恩循环指数、生态网络的聚合度等属性指标均波动剧烈,表明渤海生态系统目前并不成熟,尚处于不稳定期。渔业捕捞是渤海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应降低渤海渔业捕捞的强度,防止发生持续大强度捕捞导致的渤海渔业资源衰退和生态系统崩溃,以实现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碳排放量对闭环供应链产生的影响,将碳排放量作为罚利润值的形式进行研究,构建以碳排放罚利润扰动下的两级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动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比较分析有无碳约束2种情况下的闭环供应链利润趋势,并讨论了在不同碳排放罚利润值扰动下的产品回收比例、利润分配、生产商和再制造商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排放罚利润值的增大,再制造商产品逐渐取代生产商产品,闭环供应链的利润流向再制造商,这意味着产品回收再利用能有效减少闭环供应链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何林大 《科研管理》1999,20(1):56-59
科技成果的风险性随中试规模大小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中试临界规模就是成果的风险性由高速向低速转变时所对应的中试规模。根据中试规模贡献曲线的特性,给出了中试临界规模点的数学表达式:dRdS|s<=SodRdS|s>So和So=R-1(Ro)。选择中试最佳规模必须同时考虑中试规模贡献和中试成本。结合中试规模贡献曲线R(S)和中试成本曲线C(S),中试最佳规模点便是T(S)=C(S)+R(S)中总成本达到最小时所对应的点,其导数表达式为dTdS|s=S′=0。“是否中试”还要比较最佳规模点时中试成本与中试规模贡献之间的大小,从而得到中间试验的投资决策条件为Rc-R(S′)>=C(S′)。  相似文献   

12.
刘成  车达升  李晓东 《资源科学》2019,41(6):1167-1175
海冰是中国黄渤海冬季主要海洋灾害之一。为进一步认识黄渤海海冰分布特征和日变化机理,提高海冰短期预报水平,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MASIE海冰范围产品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了2018年冬季黄渤海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日海冰面积与海洋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冬季黄渤海海冰集中在辽东湾和朝鲜湾,海冰覆盖率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海冰变化经历了生成、维持和融化3个阶段,其中生成阶段明显长于融化阶段。39°N以北黄渤海日均海表温度(SST)、海面2 m气温(T2m)、海面2 m气温<-2℃积温(Tc)和海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1(P<0.01)、-0.52(P<0.01)和-0.50(P<0.01)。因此,39°N以北黄渤海海气界面的热力环境是影响黄渤海海冰面积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发现在2018年黄渤海海冰生成发展阶段,海冰面积共出现两次异常减少,这两次日海冰面积异常减少主要是由海区前一日升温和偏南风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植物光化学植被指数对叶片生化组分参数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化学植被指数PRI的定义为531 nm 和 570 nm处反射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这一指数能够成功的估算叶片尺度、冠层尺度和景观尺度的光能利用率LUE,进而可以提高净初级生产力NPP的估算精度,因而PRI有着广阔的应用的前景。但是,很多干扰因素会对建立PRI和LUE的关系产生影响,并且随着尺度的变化,干扰因素也在变化。因此,研究不同尺度下各种干扰因素对PRI的影响就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基于这一点,本文利用PROSPECT和SAIL模型分别对叶片尺度和冠层尺度影响PRI的干扰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叶片尺度上,叶片的PRI对叶肉结构参数 N 和叶绿素浓度(Cab)变化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对于叶片的干物质浓度(Cm)和等效水厚(Cw)的变化敏感性弱;在冠层尺度上,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分布、太阳高度角以及观测天顶角都会引起冠层PRI的变化。土壤类型对冠层的PRI不起决定作用,冠层自身的性质才是冠层尺度PRI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刘新山  陈勇  白秀芹 《资源科学》2008,30(4):526-531
本文从法律的视角阐述了渔业和水生生物资源的概念,探讨了渔业捕捞许可、捕捞渔具和渔法管制、禁渔区(期)、重要的渔业生物资源名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和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等渔业生物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以及濒危水生动植物名录制度和保护措施,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未依法区分渔业生物和非渔业生物、未建立明晰的重要的渔业生物资源名录、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缴纳义务人范围过窄、区分野生动物为“国家重点和地方重点”的立法思想缺乏科学性、环境资源立法的行政部门性和地方主义等,由此导致渔业法规与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不协调和冲突。建议依据《立法法》修改《渔业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自然保护区条例》,清理有关的法规,维护渔业法规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协调性,厘清各自的适用范围,并依法建立渔业资源增殖基金和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15.
16.
海洋渔业过度捕捞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过度捕捞已逐渐成为危害海洋环境的重大问题。过度捕捞使整个海洋系统生态退化,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洋生境受到严重破坏,一些优质生物种类濒临灭绝。针对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现状,本文对我国海洋过度捕捞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过度捕捞的一些建议,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密度是海冰资源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变动范围。本文以渤海沿岸连续两个年份的平整冰和堆积冰为研究对象,将海冰密度分为实密度和表观密度两种类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实验和计算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渤海湾和辽东湾沿岸的海冰在密度分布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平整冰密度介于0.633-0.918g/cm3之间,堆积冰的密度变化范围为0.615-0.906g/cm3。在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海冰密度大小存在差异,但是平整冰的实密度和表观密度均高于堆积冰。利用两种密度值计算得出的海冰空气孔隙率对于了解海冰性质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指导渤海海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来自ECMWF的ERA-40海浪再分析资料,采用EOF、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海的海表风场、风浪、涌浪、混合浪的变化趋势的及周期进行研究,为海洋水文保障、海洋工程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003—2012年中国和欧盟国家的涉渔SCI论文和TDA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章从整体发文情况、渔业科技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欧渔业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学科重叠明显;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国及临近海域,欧盟则涉及了各大洋;中欧渔业科技研究热点逐步集中于水产养殖技术开发和渔业资源的变动、补充机制。鉴于我国渔业研究水平总体低于欧盟,有必要加强中国-欧盟渔业科技合作,提升我国相关研发水平。  相似文献   

20.
海冰资源品质评定是实际工程性开采选址的有效依据,海冰理化特征分析是海冰资源品质评定的基础和内容。本文主要选择海冰全盐量、氯度、硬度、pH值、硫酸根、油类含量、悬浮物含量等7项理化特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平整冰的全盐量、氯度、硬度、硫酸根以及油类含量要高于堆积冰,但低于母体海水;冰样的硫酸根和油类含量高于母体海水。海冰全盐量、氯度、硬度、硫酸根空间分布特征为:海上辽东湾渤海湾;近海区总体上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加大的趋势。海冰pH值总体呈碱性:海上辽东湾渤海湾;近海区总体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海冰悬浮物含量:渤海湾辽东湾海上,迎风岸背风岸;近海区总体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海冰油类含量:辽东湾西北海岸渤海湾辽东湾东南海岸海上;迎风岸背风岸。实际进行工程性开采时,需要结合海冰理化特征和冰情参数,进行资源品质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