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平均数。2.经历探究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求出平均数。3.能读懂简单统计图,并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愿意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5.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简单的平均数。3.用统计图表解决问题。4.探索计…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教材第69页“,比一比”)。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正确求出平均数。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知师:同学们,还认得我吗?(认得)对呀,昨天我们还在一起举…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些实例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并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2.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概括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1.谈话理解“互为”。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  相似文献   

6.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1 ̄72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充分掌握统计表和条形图,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在统计中如何求平均数的方法。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105—P107。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操作演示教具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推导出求平均数的公式,并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些实例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2.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概括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1.谈话理解“互为”。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乙)。…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然后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的能力;渗透统计思想。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通过操作和思考,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体验探究、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6页。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2.在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的过程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提问、说理的过程中发展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43页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规律,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准备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相信  相似文献   

16.
平均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教学应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参与求平均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知,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经过分析、思考,逐步抽象、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一、实物演示,形成表象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已知几个数,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概念有别于除法中的等分。例题教学,要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实物演示,直观感…  相似文献   

17.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统计的初步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背景】"平均数"是统计初步知识,安排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会求简单的平均数;2.感受平均数的特征;3.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着眼于让学生感受更多平均数的特征,让学生享受更有深度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导思开拓点拨深化──对教学《求平均数》的一节课的评析评析:韦建成执教:桂平镇城南小学覃献玲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2~43页例3、例4。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较复杂的求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