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倍”是很多老师上研究课时不愿涉及的内容,其原因有二。一、“倍”的含义是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概念抽象、不易理解数学概念中的“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一个数中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两者比较。关键是要把其中一方以另一方为标准.分成相同的几份。它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看不到、摸不着,比较抽象,理解时要进行比较。还要用到乘法的意义,学生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0页。教学目标: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2.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相似文献   

3.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比较抽象,往往容易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混淆。突破这个难点,要讲清两点:1.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什么意思?2.用什么方法解答?教材上例8再次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同时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一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85):80-81
<正>一、背景分析"倍"是小学数学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的内容,都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扩展。本单元内容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修订后教材把倍的知识后移,集中放在三年级上册,它不再受所学乘、除知识的限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内容也更具逻辑性。本节课的关键是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数",通过迁移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  相似文献   

5.
设计背景:"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涵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一到二年级,学生学会了用"比多"或"比少"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三年级学习的"倍的认识"也同样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是除法(包含除)的一种延续,可以通过迁移、类推的方式促进理解。  相似文献   

7.
简评     
建立“倍”的概念的关键,在于联系学过的“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知识,真正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而这对于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因此,如何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起始概念。加强起始概念的理解与内化,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与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自主迁移,建构新知。二年级“倍的认识”即是这样一种重要的起始概念。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比较两数相差关系的经验积累,对平均分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理解。在初步认识倍,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后,将延伸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分数和比的知识。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比较理解倍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正依据2011年版课标修订后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所变化。下面,笔者就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这一单元,与旧教材作简要的对比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一、教材内容变化的分析1.结构上的变化旧教材把"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内容编排在二年级上册,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容编排在二年级下册,分开进行教学,比较零散。而新教材把"倍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10.
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概念掌握得牢不牢固,对学好数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通过实物演示引出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感性认识,教学新概念时,从引导他们观察和实物演示人手,就比较容易解释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讲"求一个数的几倍"这节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学生对"倍"概念不清楚,就很难解决这类乘法应用题.我用实物演示先向学生讲清"倍"的概念,进而讲清怎样求一个数的几倍.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先出示题目"小明第一次从粉笔盒里拿出2支白粉笔,第二次拿的是第一次的3倍,第二次拿了多少支白粉笔?"(学生回答6支),接着我从粉笔盒里拿出6支粉笔问:6支粉笔可分为3个"2支"粉笔.  相似文献   

11.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中比较难于理解的一类题.难点在于对“倍”概念的理解.甲数是乙数的几倍,实际上是甲数与乙数之比,学习“倍”概念对以后学习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十分有用.考虑到儿童的思维特点,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摆学具,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较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了“倍”概念.  相似文献   

12.
1.区别昼夜、昼夜更替、昼夜长短 (1)昼与夜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是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这一特性所决定.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射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另一半球则是夜半球,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孩子学习时感觉比较困难的一个概念.为什么理解掌握"倍"比较难?其根本原因何在?教学时应设计哪些有效活动突破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目标:1.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操作,把"倍"的概念与已有的认识"份"联系起来,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相似文献   

16.
有关说明 在统编教材第四册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安排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后。而儿童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又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因此,不少学生在解题中常见的错误就是见到有“倍”字的应用题就用乘法计算。针对这些问题,按照义务教材的思想,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倍”的正确概念,突出“倍”的概念产生于两个数相比较,是经过“比”所得到的结果。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与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算的道理。 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芯兰老师教改策略之一是围绕核心概念,在"退"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倍"概念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倍"是以一种量为一份,另一种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这两种量之间就存在着倍的关系。它是"同样多、份、乘法意义"三部分概念的综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同样多"这一概念,思考"同样多""份"与"乘法意义几个几"之间的关系,适时地渗透和迁移,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建立"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马芯兰教师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核心概念,在"退"中完成"倍"概念的迁移与建立。  相似文献   

18.
"数与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上.从包含的内容上来看,"数与式"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由于数与式是两个逐步扩展的知识系列,所以相关概念比较多,其间的转化关系比较多,  相似文献   

19.
一是要用"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概念,揭示并讲清"包含除法"的内涵.教师除利用例5、例6阐明它的本质意义外,还可列举一些学生最熟悉的事例来加深他们对"包含除法"的理解.如一袋米重20千克,每人分4千克,可以分几人?就是求一个数(20千克)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4千克).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 应用题时,教材先安排了"准备题"的教学。 有两位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不 同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不一样。 片断一:(每个学生先准备15根小棒) 师:(挂上卡片)按要求摆小棒,然后填空。 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3个2根。 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学生纷纷动手摆小棒,一会儿就摆好了。 师:谁来说一说,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 行的几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