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友兰对中西化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不是从比较中西化的同异优劣出发。在两种化中选择一种化作为中国化乃至世界化的发展方向,而是从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视域出发,在两种化中选择那些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内容。重新构造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化既能够顺应世界化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又能够在这个汹涌大潮中不至随波逐流。冯友兰的这些思考比较深刻地抓住了中西化关系问题的症结,超越了同时代的全盘西化论,也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化保守主义。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中西化问题上过分强调了从“类型的观点”看而轻视了从“特殊的观点”看,把西方化同产业革命后形成的“生产社会化底化”加以割裂,以为中国化所要追求和吸纳的仅是后而非前。这在理论上讲是有效的.但从实际上讲这种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名的改革思想家,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西化,把两种化置于平等地位,他对中西两种化的态度,总的倾向是中西融合而不是中西冲突和对抗。他认为西方化“由外而归中”,与中国化相融合可生成一种“本末具、虚实备、理与数合、物与理融”的新化。郑观应的“仿泰西,复三代之法”重点在于引进西方化,因为西法是具体而详实可行的,在代之法是遥远而含糊的。可以说,郑观应对西方化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吸取的积极态度。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西学东渐的先驱区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所言的“围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化的“围城”与西方现代化的“围城”,走出传统化的“围城”意味着钱钟书对中国化现代化的追求,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围城”暗示了钱钟书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判。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围城,走不出传统化围城但极力想走出传统化围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了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围城。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东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制深受西方法律化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的法律体系解体了,但传统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仍然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法制现代化绝不意味着西方化,而应当是“西方化”与“本土化”张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与西方法化比较中“任人”,“任法”之辨与“人治”,“法治”之争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它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化积淀下形成的迥异的法观念,继承优秀化遗产,及汲取西方先进法理念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途径之一,中国法化差异的存在取决于诸多缘由,不仅表现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化背景的不同,而且在对人性论认识上也存在差别,对此深入研究对重构当代中国法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法治的目标应是人心系于制度,风气定于法律,在“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促进中,快速提升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大众化是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有其特指性和时代性。大众化理论研究是一个高度语境化命题,移用西方理论必须要经历本土化洗礼。当代中国大众化批评话语的错位,反映在对西方批判理论的机械套用和对“中国已经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轻率判断。这是化自觉与理论创新意识缺乏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从狭义的角度研究化问题,把化理解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论述了中国传统化和现代西方化与社会主义新化的关系,说明了在当代中国如何把握先进化的前进方面问题,认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化运动的反孔鼎盛之时,梁漱溟要“替孔子说个明白”,在全面审视中西方化的基础上,一方面主张在“外王学”的层面上引进、学习西方化、另一方面,他坚信中国化的生命、精神、道德理想的至高价值,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整个世界大化的发展进程中,各子系统之间常常不同步也不均衡,正是这种不同步与不均衡导致了系统间与系统内的交流与碰撞,16世纪以后,中国的化体系而旷整个世界大学化的全面挑战,因而不得不通过长期的痛苦的心理调适和思想转轨,才能最终完成更新观念,改造落后而顽固的传统化。五四新化运动引入“西学”以改造“中学”,从西方化中寻求民族化的新出路,已成为新化传播们的共同方面和一致行动,传统化的权威至此已彻底动摇,有人甚至公开主张“全盘西化”。鲁迅代表着中国民族化的方向,他的“别求新声于异邦”,实际上成了五四新化运动的一个根本的化选择原则,西方的化体系由此渐渐全面侵入中国化的机体。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引为自豪的海洋化,并不是西方化的产物。而是中国“农耕明”的结晶,中华民族才是人类海洋化的缔造。中国的海洋化从琼、台走向世界,船舵与指南针是中华民族服征服海洋的两大法宝。在近代,中国的海洋化在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下,备受摧残,被迫位于西方新兴的海洋化,其历史教训是惨重的。复兴和重建中国海洋化,意义深远,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12.
化是人类生活创造的积淀,又是民族发展的基因。现代化是从封建的农业社会脱胎出来的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形态。科学和民主是西方近现代化的精髓,是现代化的化支撑点。古代的中国人和古代的西方人,由于其生存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思想化传统,并制约着民族发展的走向。现代化起源于西方,是西方化发展的产物,然后传播至全世界。中国传统化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中国古代明,但它又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在学习西方,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后,走上了赶超道路,重新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进步,也带来了新的危机,在后现代化时期,人们选择克服危机的道路时,中国传统化成了人们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化来补救中国儒家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处于中西古今错综的矛盾汇合和新旧文化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之中,而并非只是中国文化被西方化的单向过程。中国主流文化经历了从“认同”到“辨异”再到“求其会通”的曲折道路和认识循环。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既有解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也有“左”道乱真所造成的10年浩劫的惨痛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文化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展望未来,中国学术文化必然从根本上走出单一政治化的旧格局而走向多元发展方向,同时,把“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结合起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而实现中国文化的解构重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化建设不能一味地“向外看”,也不能“不向外看”。化建设的导向中的“西化论”的实质是主一切向西方化看齐,把西方资本主义的观念和制度全盘搬到中国来。如果不是这样来理解,就会导致对“西化论”这一概念的认识上的偏差。向西方化学习,也包括对其进步的价值观的学习。对“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一提法和做法,我们既不能笼而统这守肯定,也不能笼而统之地否定,而应进行具体的分析。在 许多经济技术领域及相关的法律领域,我们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做法不是过头了,而是还不够。  相似文献   

16.
以近代西方化的交会碰撞为背景,瞿秋白向人们揭示了西方化给中国社会和传统化带来的冲击与震荡,剖析探索了中国传统化的历史命运和出路,在认真反思了西方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吸收与借鉴西方化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标准,他的这些思想丰富了人们对中西化交流的认识,为当前的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论“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互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化中追求整体与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恰好可以弥补“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因此,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同时开展与西方化的对话与交流,在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化世纪。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并流行一种“汉语人研究派”。这种新的语言学流派深受西方人语言理论的影响,力求探索汉语的化特征,他们提出了建立中国化语言学的学术主张。随后,出现了较多探讨化与汉语相互关系的学术专与论,如《方言与中国化》、《中国化语言学》、《化语言学》、《语言化研究的四个层面》、《汉语与中国传统化》、《有关汉字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等,“女”族字、词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考察西方“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90年代国内化研究的兴起,并非是西学影响的结果,而是中国本土社会化化,理论研究发展的逻辑必然。“化诗学”的出现,不失为一种对中国化研究的富有前景性的理论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