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结构隐喻是在不同概念间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为进一步了解结构隐喻的实质,以5.12抗震救灾"战争"词语的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对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的功能也只是语言使用的一种技巧,是对常规语言的变异.认知语言学打破了这种局限,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语言研究也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而是应该超越语言本身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来论述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同时以"爱"为例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三种主要隐喻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空间隐喻作为隐喻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以英语"deep/shallow"和汉语"深/浅"两组方位词为例,对英汉空间隐喻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52):28-29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的功能只是语言的装饰,是对常规语言的变异。近期的语言学家打破了这种局限,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展开研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语言研究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而应该超越语言本身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本质。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看待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同时以"爱"为例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三种主要隐喻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本文以英语的"up/down"和汉语的"上/下"为例,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空间隐喻的映射和拓展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德勒兹研究》一书中两篇论文的翻译实践为例证,尝试探讨信息型文本(论文)中的隐喻及隐喻的翻译方法,并提出在"归化"基础上的两种译法。  相似文献   

8.
以《德勒兹研究》一书中两篇论文的翻译实践为例证,尝试探讨信息型文本(论文)中的隐喻及隐喻的翻译方法,并提出在"归化"基础上的两种译法。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以认知隐喻作为理论基础,以"眼"为例,举例说明了人体隐喻在英汉表达中的异同,并分析了这种异同产生的原因,为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与文化相辅相成,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从中西文化视角,以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为理论基础,透过英汉"以物喻情"的隐喻实例,探讨中西文化因素对友谊隐喻的不同影响,揭示友谊隐喻文化共同性、独特性、差异性,提出友谊隐喻的三个特征:超物质性、超功利性、超精神性。研究结果表明:英汉友谊隐喻具有认知的普遍性、哲理性以及文化地域的相对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隐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是人们用以表达隐喻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本质的语言修辞方式。而义位,作为一种语义学的基本单位,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以有关"生命"的隐喻为例,探析义位分析在隐喻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训诂研究中,词语的搭桥现象是指没有同义关系的词语之间基于一个多义词或音变同源词构成了训释关系或同源系列。词语搭桥现象存在于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中。在词义训释中,被释词因与释词的一个义位相同而得以训释另一个义位,这归因于古人不同的字观念。在同源系联中,不同的词由于源于一词的不同义位而构成同源系列,各词有不同的语源义特征。确认同源系联中的搭桥现象需要辨别相关义位是否源自一词,排除同形词、字的双本义和假借用法形成的搭桥假象。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在搭桥现象上存在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3.
《女论语》合成词的词法和句法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在分析时应选用基于理论训诂学的汉语双音合成构词的意义中心分析方法。基于对《女论语》合成复音词的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同素规则的运用主要有三个条件,即共同义素相同或相近、共同义素模糊或脱落和共同义素隐含;义位的组合意义有同化变异现象,即S_1+S_2→SS。此外,义位组合过程中的信息羡余现象与认知语言学的凸显观密不可分,正是羡余促使复音词的结合更为紧密,词汇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日常语言中最为常见的隐喻本体之一,用以喻指"生活"的喻体极其丰富。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看,"生活"是隐喻框架中的目标域,以"生活是X"概念隐喻为基础,衍生出多种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其中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义位的归纳与义项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义位与义项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 ,但在词典编纂中却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为了使词典的释义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词义的实际内容 ,就需要利用义位归纳的成果合理地编排义项 ,使两者的内容尽量相符 ,以显示词义的全貌和义位之间的引申脉络  相似文献   

16.
认知性辞格与表达性辞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主要为研究因认知关系改变而形成的辞格提供语言学的方法。首先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必有特征、可能特征和不可能特征三个概念,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表现形式。然后进一步论证所有因认知关系改变而形成的辞格在语言层面上的表面都是为了接纳一个不可能特征,并且分析了“零距/有距”、“隐含/显现”、“直接/间接”、“正向/负向”四种接纳的语义方式。最后,从辞格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出发评论了修辞研究中割裂装饰与本体的传统观念与“功能即形式”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教师隐喻是关于教师形象的社会共识及其文化符号。其蕴含的伦理包含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知识、教师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之理。传统教师隐喻蕴含的正面伦理价值体现在:教师是灵魂的启蒙者、人生的指导者、无痕的大爱者、学习的模范者等等;然而其负面价值如对平等的忽视、对知识的盲从、对自由的遮蔽、对生命的践踏等,迫切需要我们反思、批判与扬弃。生命的守望者,作为一种新的教师隐喻,它蕴含如下伦理内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生命存在;教师与知识的关系是一种创造存在;教师与自己的关系是一种精神自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sought to describe the metaphors entry level preservice teachers bring with them as they begin a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One hundred thirty four (134) students certifying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119 students certifying in secondary education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designed to capture the metaphors they hold on life, children, and teaching. Secondary preservice teachers were more likely to write their own metaphors of life and childhood than their elementary counterparts. No one from the elementary group created his/her own metaphor for life and childhood, while nearly 31% of the secondary group created a metaphor of life, childhood, or both. The metaphors students created to describe teaching revealed four dominant themes: teaching as guiding, teaching as nurturing, teaching as stimulating, and teaching as telling. The chapter closes with a discussion of implications for how changes to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students’ metaphor entailment patterns occur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语言的常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当普遍。隐喻思维在商品命名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选取汽车、化妆品、白酒三类商品进行考察,探讨了普遍存在于商品命名中的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20.
探讨死喻的形成机理有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意义,从隐喻到死喻有神经学基础,此过程是认知可及性程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同时,随着认知可及性程度的提高和隐喻的新奇性逐渐消失,在一定的语境下,隐喻的含义得到强化、固化.这一切都使隐喻理解成为常规操作,隐喻义被赋予常规值,隐喻变成死喻.词汇缺乏是导致活性较低的隐喻词汇化的直接动因,它直接决定着隐喻的“生命历程“,也决定着隐喻的词汇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