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讀了《江西教育》第四期上江善良同志写的《軟硬并举,适当配合》一文,不禁感慨系之。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又是一个有孩子讀书的家长,我很不同意这样的作法。現在,我以教师兼家长的身份,说几句話。  相似文献   

2.
《石钟山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笔者觉得该文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现提出来加以讨论。一、选择的考察时间不妥《石钟山记》开篇写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观点,并提出疑问和反驳。接下来文章第二段就记叙作者自己的一次有惊无险的考察。作者考察石钟山选择的具体时间是“至暮夜月明”,笔者认为,选择“暮夜”这一时间考察石钟山是不恰当的。因为夜晚能见度不高,  相似文献   

3.
《石钟山记》是苏轼针对《水经注》郦元关于“石钟山”命名来由的注释及李渤《辨石钟山记》的见解,深入实地观察分析而写的。是一篇充分体现了认真读书,富有求实精神的好文章。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这篇文章,这对于教育学生认真读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实践使现成书本知识得到证明,才能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一、朱定鈞同志的意見人民教育7月号上介紹的陈俠、熊承滌等合譁的申比廖夫、奥哥德罗尼柯夫教育学,我正把它和原著对照阅讀;目的,主要是学俄文。到目前为止,我才看完了第一第二兩章。在这兩章中,我觉得有些地方,譯文和原文似乎不足相符,但由于水平所限,自己把握不大,現在写出来請予指正。 (一) 譯文第13頁4—6行: “苏維埃教育学的使命在于研究那些社会主义社会所固有的教育現象,也研究那些由于在共产主义道路七不断發展着的社会的客观需要而發生的教育現象,筹划教育發展的远景。”(原文在第6頁) 原文中这一副动詞短語,似乎不应如  相似文献   

5.
翻开一本本参考资料,在注释苏轼的《石钟山记》“余固笑而不信也”此句时,多把“固”字理解为“坚持”“本来”。我认为这两种注释不够正确,给人  相似文献   

6.
张学飞 《学语文》2010,(2):14-15
自从苏轼的《石钟山记》问世以来,“形说”和“声说”就成了石钟山命名的争论话题。游历过石钟山的人都知道,从外形上看,石钟山并不像“钟”。至于“山中空,形如钟”之说,则更站不住脚。山之有钟形溶洞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相似文献   

7.
如果有人研究我国古代神話,决不会忘掉山海經,因为它保存神話最多,而且修改的痕跡很少。但它究竟是部怎样的书?什么时代写的?过去一直是聚讼紛纭。近来为得工作需要,重讀了一遍山海經,也有些不成熟的意見。現在把它写下来,作为讀书札記。  相似文献   

8.
苏轼《石钟山记》中分析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时,其中提到:“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中语教参》将这句译为:“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其中“虽”释为“虽然”。这样解释,貌似可通,联系全篇,却有碍文意。  相似文献   

9.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10.
敢峰同志的《誰說教育战綫无战事?》(《人民教育》1963年10月号)剛发表不久,我就听到有些同志在私下議論,认为这篇文章“調子”太高,“火气”太大。讀了邓海波同志的《难道不能把教师比喻为母亲、园丁嗎?》(《人民教育》1963年12月号)后,使人感到这  相似文献   

11.
看了《人民教育》五月号《关于考試的几个問题》,觉得确有通过討論取得一致的必要。現在我就“突然襲击”問題談談自己的意見。九年前,我还在讀初中的时候,有一位教生物的王老师是个搞“突然襲击”的“专家”,他常常在讲課中途突然停住,从口袋里摸出一堆試卷来,慢条斯理地說:“現在,請同学們  相似文献   

12.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3.
一、学生語文程度的調查 1.学生的課外閱讀情况:我陵初中一年級十个班,学生共562人,1955年10月份共閱讀文艺書籍1,018本。学生閥讀的书籍里有“普通一兵”“海鷗”“青年近衛軍”“铁道游击队”“保衛延安”“三里湾”“把一切献給党”等,其中有中篇也有長篇,有本国作品也有翻譯作品。学生阅讀书籍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2.我們对学生閱讀速度及口头复术能力也进行过檢查:以初一第48班为例,“不能走那条路”这一课長18頁,学生在30—32分鐘讀完的占3/5,33—35分鐘读完的占2/5。讀过一次后,中等生一般能相当完整地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先生写了本《我是农民》的书,其中有一句“我吓得拉着堂兄的后襟”。王亲民先生看到“后襟”这个词.觉得生疏.就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说“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衣服只有“前襟”而无“后襟”,贾平凹的“后襟”用错了.因此写了《“后襟”在哪里》一文,发表在《咬文嚼字》2002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15.
《石钟山记》(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是苏轼散文名篇,长期作为中等学校的传统教材。《石钟山记》是一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考察过程中和文章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字。这三个“笑”字笔者认为各有妙用,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笑”是作者和同游者初到石钟山访问寺僧时出现的。文中写道:“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在此之前,对石钟山命名主要有两说:一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  相似文献   

16.
去年第3期《中学语文》19页《释“水石相搏”的“相”字》一文的作者释译了苏轼《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中的“相”字。原文中释道:“‘相’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解释,这里的‘相’字,只是起到了调合音节,使甸子和谐的作用。如果把‘相’译成‘互相’,那就是‘水和石互相搏击’了。水搏石可以,‘石搏水’却讲不过去”。这么讲是不符合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的。在学习苏轼《石钟山记》之时,也曾怀疑“相”讲成“互相”是错误的。但通过老师的解答和自已的思考,始觉我的疑惑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記”是篇重要的小說。我們要研究中国近代革命史,研究中国現代文学史,研究魯迅先生的創作,都不能不注意这篇輝煌的杰作。林志浩同志在“‘狂人日記’——‘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宣言書”①一文里,对作品作了比較細致地分析,这是件可喜的事。不过,文章一个基本論点,即認为“狂人日記”是社会主义傾向的作品,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林志浩同志說:“‘狂人日記’比起以往的民主主义的文学,它的鮮明的思想特色,是概括它的时代,反映醞釀日趋成熟的新的革命斗爭的要求……表現出社会主义的傾向,因而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宣言書。”(重点是引者加的)这兒,先得交待兩句。社会主义傾  相似文献   

18.
《学语文》1995年第5期发表了卫寅先生《“钟名”何必非“夜泊”》一文,文章认为《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一句中的“夜”字下得失当。理由主要是:苏氏父子“夜泊绝壁之下”乃因时间所限,不可能从容访察,而考察石钟山得名真相,“日泊”更为安全,“何必强求他人‘夜泊’冒险”呢!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9.
已故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的《奴隶制时代》一书,对先秦社会的研究多有精辟见解。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读了此书中“墨家节葬不非殉”一文,觉得有不妥之处;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请大家讨论指正。 墨家主张“节葬”而又“非殉”,这是我读了《墨子》和《奴隶制时代》后新的体会。郭沫若提出墨家“把物殉看得比较重,而把人殉却看得比较轻”;进而导出了他的“墨家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叙议性散文《石钟山记》被誉为“千古名篇”。盛名之下,自然少有人会去怀疑其典范性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却发现这篇外表上看似天衣无缝的文章居然很难侍候,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其叙议结合不紧,全文观点站不住脚。《石钟山记》结尾议论部分的观点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若据此观点推论前文,在考察“石钟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