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陈理晋 《广西教育》2007,(6A):37-37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学习越成功。  相似文献   

2.
徐慧平 《考试周刊》2012,(87):89-90
英语语言表达是基于认知感悟和探究交流基础上的综合技能体现.体现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学习过程。本文就学生英语学习探究思维激活及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来探寻多元教学策略.旨在提出满足不同学生英语学习发展需求的方法。建立在学习探究基础上的教学方式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语言综合表达运用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然而,我国目前化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生缺少探究能力而且探究学习花费时间较多.教学组织相对困难.课堂较难掌控.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把握住化学探究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什么是化学探究学习的最佳时机?《教育时机论》一书中对学的时机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最佳学习效能的一段时间的契机,和对这种契机的创设、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呢?笔者就初二第八章《分式》一课的教学思路谈谈在数学教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一些粗浅地体会.  相似文献   

6.
探究活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索研究本质的活动,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这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活动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相似文献   

7.
杨权 《学周刊C版》2014,(2):105-105
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数学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出学科特有的探究方式.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  相似文献   

8.
物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应用于教学,要求学生懂得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如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物理资源.这样增强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物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下面就笔者的认识和体会,谈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因而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最有效的途径。生物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生物科学的快乐。一、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而不能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惑时,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作出解释、论证过程、获得认识并交流探究结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都要落实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不能干预,更不能代办。  相似文献   

11.
唐艳 《学周刊C版》2011,(11):128-128
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现行的教科书(苏教版)中就安排了“活动与探究”这一板块.即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于“探究性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的观点是:“探究型学习”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早年提出的“发现学习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发现学习法”主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知识,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发展科学探究精神,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为了让学生体会和学习人类认识某些客观事物的思维历程,从中锻炼思维能力,不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这些客观事物,但这终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师者的引导下具有极强的指向性的探究活动,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探究性学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科学探究是新教材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它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因而成为当今中考的热点.下面就今年我市物理中考中的两道科学探究试题进行分析解答,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类题型.  相似文献   

14.
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它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品格。数学探究课题选择是完成探究学习的关键,如何创造数学探究课题已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  相似文献   

15.
陈贤明 《教师》2010,(19):37-37
发现学习,研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再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中活动中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程良勤 《今日教育》2004,(12):24-25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并不是对知识的直接接受、占有和复现的过程,而是对所学知识能动地选择、加工和改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的教学情景,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解决数学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常常指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学认识过程的任务来看,其根本目的不在于仅仅获得和验证真知,更主要地是为了在一定知识经验之上去构建学生主体的新的认知活动结构和实践行为能力,学生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建构活动本身即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探究过程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本文结合一道具体实例,谈谈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式.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专门设置了化学实验模块供学生选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曹功 《教育现代化》2006,(4):100-100
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学生,应该教会学生到“井边打水”的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打水”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到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所以.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便成为我们首要研究的问题。为此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觉到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科学探究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