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育即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在传递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的发展.教育学即育人之学,培养人是教育学的立足点,人的问题就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教育学理当关注的是"人--文世界".在此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教育学是真正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何以作为人文之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偶尔有人把教育学称为人文学科。把教育学归属于人文学科 ,这本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但并不是把教育学纳入人文学科之中 ,它就一定是真正的人文之学 ,教育学必须靠自身建设来赢得它在人文学科中的“合法性”。所以 ,问题的关键在于 ,教育学何以作为人文之学 ?教育即培养人。育人即培育人生 ,建构人生历程 ,引导并且含蕴人生的意义。教育学即育人之学 ,育人之学理当关注人生的培育 ,关注人生历程的建构 ,关注人生意义的实现。关注人生 ,这是教育学作为人文学之根本。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技术 (技巧 ) ,但技术 (技巧 )本身并不构成教育 ,…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就是教育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最终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具有生命性,而且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也因为生命的“在场”而具有意义。这决定了教育学必须具有生命的立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意味着教育学是“成全生命”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学是关乎人的生命之学、生存之学与生活之学。现有的职业教育学内涵的揭示存有种种缺陷,职业教育学面临的困境与此有重要关联。引入人权学的视角,将"职业生命"、"职业生存"、"职业生活"等概念引入职业教育学内涵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职业教育学是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以探索职业生命、职业生活、职业生存技能为规律的学科(教育价值的主要内容);该学科可以有效发展职业生命,和谐职业生活,规训职业生存技能,展现职业的创造价值,维护职业尊严,彰显职业声望(教育价值的意义作用)。新视角的突破意义在于:还原职业教育生命之学的本质,凸显职业教育学生存之学的价值,强化职业教育学生活之学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研究培养人的规律的科学。以不同级别的学校为研究对象,教育学分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中等专业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我们  相似文献   

6.
从范式转换的视角审视,我国教育学经历了科学教育学、政治教育学、实践教育学等发展阶段.科学教育学以建立科学的教育学内容体系为目标,政治教育学以服务政治而非学术研究为指归,实践教育学按照问题逻辑,并以规范行为的思略建构教育学内容体系.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是教育实践变革的产物.随着我国教育的转型发展,教育学将面临教育之"学"与教育之"术"的进一步分化."学"、"术"分途,"学"、"术"并进是新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普及指的是教育学普遍得到推广,并为广大公众所认识.教育学普及具有社会性、历史继承性、时代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对于全面提高公众教育学素养、提升教育学学科影响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促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学普及面向广大公众,以教育学知识、教育学方法与教育学精神为普及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普及形式,致力于推动教育学从"教师之学"转变为"人人之学",从"大学之学"转变为"社会之学".推动教育学普及,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自觉遵循教育学普及规律,创新教育学普及的形式与内容;营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构建服务全民的大教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中,如何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做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这是我们教育学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多年来,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就存在一个老问题,即学生不爱听教育学课,认为教育学是“条条学”、“概念学”,学了没有多大用处。尤其是经过十年内乱,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摧残,青年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以致思想认识比较模糊。他们中间有些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不爱听政治理论课,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文明,向往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丰”;以致专业思想不巩固,不想当教师,更不爱听教育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概念包括两种内涵。第一种是在学科归属的意义上被赋予的内涵,即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地反思,才确立了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二级学科。第二种内涵中,又包括两个反思的维度。在知性的反思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种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特殊的“教育学”,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而在理性的反思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基于这一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确立政治信仰的神圣性问题。这一神圣性是以人的无限性思维与有限性思维的统一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已有的教育研究内部知识缺乏综合、联系实际不够两大问题,有必要在目前的教育科学体系中形成专门、独立的教育学研究。这样的教育学研究,一方面是汇通之学,通过问题的筛选、知识的汇聚、关系的沟通来建构教育学的知识形态;一方面是启智之学,通过挑战常识、廓清问题、熟悉方案、重建经验来实现教育学的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郁的强烈的丰富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学科。从学科嬗变史、学科本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路线图等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成人”的学科所具有的境遇性、生命性、个殊性、复杂性等特质无法被完全数据化的定量研究所把握。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分别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出发,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儿童“是”什么?儿童会成“为”什么?儿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与文化所期望的那个样子,需“要”什么?针对这三个根本问题,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了理想的教育应确立的四项重要原则:首先,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或者“生命”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其次,教育是“相遇”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多元、丰富、奇幻的教育孕育着儿童各种生长的可能性,教育既关怀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生活;再次,教育要注重“关系”的营建,魅力在于生活世界中诸般“关系”的和谐与共融,儿童与教师在美好的教育“关系”中相濡以沫,砥砺前行;最后,儿童是“文化”的存在,教育要关注文化在陶冶滋养儿童的向善、求真、育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保罗·弗莱雷区分了两种教育观念:灌输式教育和提问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上,实质上是一种压迫关系;提问式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上,实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对于前者弗莱雷给予了强烈批判,因为压迫式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变得非人性化了,而后者是他大力倡导的。因为对话式师生关系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是实现教育人性化的关键,是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倡导和谐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追问教育的本质及其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本质而言,教育乃为成人之教。但当下教育明显存在重智轻德的“实用”偏向,且即便在智性教育中也存有重教轻思、忽略美育的倾向,这些都不利于教育的正常进行。和谐教育应该是以审美为纽带的德性、智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谐教育也应该是终生教育。  相似文献   

14.
学科教学论教师是专业的教师教育者,是生产和传播教师教育知识的学术人.在教师教育大学化过程中,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普通大学教师学术范式的影响,注重探究理论,轻视教学实践.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呼唤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身份回归教师教育者本位.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以及职业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等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本质属性是技术技能职业性。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影响职业教育的三元素。  相似文献   

16.
“身体教育学”的沦陷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教育显示为“身体教育学”。“哥白尼革命”导致身体教育学的沦陷,脑袋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三场另类的“哥白尼革命”导致身体教育学再次复兴,教育由此而关注整个身体的生长而不只是关注脑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自身的探究与追问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古希腊戴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告诫到后现代思想家对“人之死”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人在探索与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从来没有问断过对自身内部世界的关注与探究。教育学是一门“成人”之学,它担负着人的发展与完善的神圣使命。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教育学需要深入地了解人、认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你自己”便是一个永恒而又现实的教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的德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关注人的生存和体验方式。青少年文化世界的本质是"生成中"的关系总和,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信仰的关系中,青少年处于求真向求善、代际关系向伙伴关系、"自我"向"超我"、盲目向理性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是高层次的文化教育,注重的是文化生态中主体的觉醒与主体的发展过程。德育的使命在于创建一个由道德引领的和谐文化系统,其建构应当贯彻主体性、整体性、互动性、内在性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推动并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从“领域”走向“学科”的世纪转型。奥斯陆大学Arild Tjeldvoll教授从一位外国高教专家的视角,论述了潘懋元教授从一位教育研究爱好者成长为一位肩负社会责任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家的历程,其最终成果《Pan Maoyuan:A Founding Father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和《潘懋元——一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业已出版。《潘懋元传》既是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学发展及其活动家奋斗的波澜壮阔历程的思想精华,也是体验西方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独特研究范式的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批判教育学的主要精神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独立的政治主体。后殖民理论研究由于揭露了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实质、重新论述边缘与中心的关系而为批判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以此框架为基础,批判教育学发展出一系列的原则,如教育应当与政治相联系,理性与知识的概念需要重新解释,教育学需要通过打破学科界限来创造新的知识,差异与伦理在教育学中应得到特别关注,等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民主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