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娟丽 《考试周刊》2011,(51):20-21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选择要顺应于语境,翻译活动尤其如此,译者要顺应于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相关的语境因素,译者本身的因素也构成了译者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对比,顺应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译者翻译时策略和词语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人们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要做出动态顺应。文章从顺应论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的幽默翻译进行探讨,认为译者只有很好地顺应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才能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多个方面.文学翻译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艺术行为,其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和顺应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的同时,既要顺应原语作者和译文读者所处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又要对不同的语言结构客体做出相应的顺应.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进行探讨对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视角,对于建构更有描写力和解释力的翻译研究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用顺应论指导公示语翻译的思想。文章认为公示语的翻译就是译者不断地对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等进行各种选择以顺应公示语的语言文化知识、预设信息、语言特点等语境相关要素的一个过程或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用顺应论指导公示语翻译的思想。文章认为公示语的翻译就是译者不断地对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等进行各种选择以顺应公示语的语言文化知识、预设信息、语言特点等语境相关要素的一个过程或结果。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诗语顺应再造、选择再生的过程.文章以汉诗英译为平台,用语言顺应论来描绘与分析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动态顺应与能动选择,并结合内容、形式、风格三个维度来阐释译者如何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顺应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作出恰当选择,以实现其翻译意图.  相似文献   

7.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对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以及译文的语言结构的顺应。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语境顺应对电影《英雄》字幕翻译的影响,指出了语境动态顺应在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张云霞 《学周刊C版》2010,(2):181-181
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者在翻译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本文主要探讨了语境顺应对《英雄》字幕翻译的影响,指出语境动态顺应在电影字暮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维索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心理思维过程。该理论将翻译活动看成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译者不得不做出许多选择使其译本顺应特定的环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了迎合读者接受的心理,译者会采取不同策略如归化和异化等方式来进行翻译达到顺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各种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在语言和非语言层次上做出恰当的顺应。从Verschueren顺应论的视角来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上的顺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句法、语体特征三方面在语言层次上做出顺应。  相似文献   

11.
罗娜 《海外英语》2012,(3):133+167
Verschueren的顺应论着重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语言翻译的实质是交际翻译,所以交际语境在翻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需达到交际语境顺应,具体指顺应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该文旨在研究交际语境的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始终伴随着交际双方的选择和适应。从本质上来说,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不断进行选择和适应的过程。就定语从句的汉译而言,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同时要确保译文通顺,这就意味着要顺应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要求。本文拟从顺应论的角度诠释英语定语从句汉译的不同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于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论,尝试从语言结构对象顺应的角度释读荣如德译本《动物农场》的翻译,解析译者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作选择的过程,发现译本在语言结构对象上的成功顺应,指出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以及目标语语言结构对象的顺应是译者成功译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否对原语中的文化预设进行正确的解读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关联顺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既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不断做出顺应选择的过程。用关联顺应理论解释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预设现象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顺应于原语和目的语双方的语境因素,翻译中的语境顺应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不仅要顺应于语言语境,还要顺应于交际语境,翻译时语境还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动态的顺应,再现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原文的文体,风格等因素,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将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6.
王晨婕 《现代语文》2013,(7):147-150
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顺应译语受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英若诚选择汉译《推》剧顺应了当时中国受众的内在需求,选择增译、省译、套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同时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这一主题概念出发,对化妆品牌名的翻译进行多维度分析,即: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层面探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为品牌名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是译者、原作者以及目标读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进行多重动态的选择,即顺应的过程。因此,语言顺应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具有指导性。《论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翻译过程中,要基于文化顺应角度,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才能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维索尔伦的语言观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汉英公示语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语言语境顺应和非语言语境顺应,动态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译文应在语言表达方式、格式措辞等方面尽量顺应英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20.
王晨婕 《现代语文》2013,(4):153-157
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构建话剧翻译的顺应模式,将话剧翻译中涉及到的语言、心理、社会、文化及物理因素纳入连贯统一的框架,选取英若诚《茶馆》英译本中的实例,梳理影响话剧翻译的各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因素,描述并解释译者顺应这些因素的方法。在这一模式中,话剧翻译的实质是译者在时空因素的制约下,不断顺应译入语观众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同时关注演员的舞台表演,灵活选择翻译方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可以灵活选择增译、简化、套译、释义和重组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