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有效性弱化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育有效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探求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造成德育有效性弱化的根源在于德育价值观和谐性缺失。德育价值观和谐性缺失就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评价德育价值时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对立起来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德育环境是德育外化和内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制约德育效度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深度冲击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转型,以及校园德育环境的诸多劣势,使沿海地方院校的德育环境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德育工作徘徊在信度缺损与效度弱化的边缘。只有坚持开放性和互利性相结合、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在双向互动中营造和谐的社会大德育环境,在德智并重中构建和谐的家庭德育环境,在“软硬兼施”中打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才能实现德育内容与德育环境的和谐对接,促进德育活动与德育环境的和谐共振,不断提高沿海地方院校的德育效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道德教育有效性概念界说为基点,分析了道德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深层原因在于道德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剥离、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道德情感与行为养成的缺失等,并从道德教育应适应社会现实、关注主体需要和着力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了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规律。  相似文献   

4.
挑战与应对:高校德育有效性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学校德育有效性普遍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试图探讨其原因,并从“知道”与“体道”及其一体化的角度规定衡估德育有效的标准,进而从科学的德育定位,德育实施和队伍建设三方面提出增进德育有效性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阐述了农村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学生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心理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初中德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农村初中德育策略。  相似文献   

6.
德育效力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德育不适应教育对象所诱发的德育有效供给不足、实用主义泛滥所引起的德育失位、德育工作的专门化和职业化所造成的德育整体性缺失、家庭和社会配合不够所导致的德育支持不足等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信仰式德育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信仰道德教育,它能够促使学生领悟道德的终极价值,实现从“知”到“信”、从他律向自律的提升与转化。信仰式德育的弱化甚至缺位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分离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我国高校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影响德育进网络有效性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文章认为,有效性是利用网络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解决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的吸引力问题是实现有效性的关键,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扩大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影响力是实现德育进网络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师生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和谐德育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师生主体间性的缺失影响德育功能,是造成德育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理论突破和实践转向.以师生主体间性与和谐德育的契合性探究为新生长点,对师生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和谐德育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不失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成才愿望强烈,但受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道德价值观出现困惑,道德行为选择错误,使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文章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途径的分析,探索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措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中学德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困惑。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中学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从树立有效德育观念、充实德育内容、构建德育网络、科学运用德育方法、营造和谐德育氛围、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德育思想全面而又系统地构建了生活化德育的合理本质与内核。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文章解释了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的本源与基础,在新课程的教材上体现了回归有意义的儿童生活的主题;“做中学”思想说明了“经验”和“活动”在生活化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形成儿童道德品性的重要教育方法;“儿童主体性原则”确立了德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儿童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情感。文章从杜威的思想联系德育实际探讨了生活德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有效德育过程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构成了德育活动的整体过程。德育过程的有效性即德育过程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诸德育要素的效能、促进德育目的的实现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德育过程中诸子过程充分有效地展开、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等对于德育过程有效性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德育概念泛化与德育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德育概念泛化的角度分析德育低效的原因 ,探讨了学校德育有效性不佳的理论根源 ,提出了对德育概念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5.
金慧峰 《文教资料》2013,(16):117-118,138
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无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德育概念泛化的角度分析德育低效的原因,探讨了学校德育有效性不佳的理论根源,提出了对德育概念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试析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剑民 《教育探索》2001,4(7):81-83
本主要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探讨德育实效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德育价值的内涵以及德育价值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德育实效实质上是德育价值的实现,并区分了德育实效的四个相互联系,逐步推进的层次,最后就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基本内涵。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对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有着制约和影响。德育目标的科学建构、德育内容的更新整合、德育机制的健全创新以及德育队伍的素质优化这四个方面是提升高校德育的有效性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继成 《教师》2011,(22):10-11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提升德育渗透力,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是每位学科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是提升渗透力,增强德育有效性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校本课程资源、社区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入手并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做到"敏、勤、恒、导",从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德育渗透力,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