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有色行业节能减排对于中国兑现减排承诺具有重要意义。以铜冶炼行业为例,选择应用范围最广的富氧熔池熔炼技术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确定富氧熔池熔炼节能减排技术先进适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分级标准,并采用基于组合权重的可变模糊测度及评价模型对富氧熔池熔炼节能减排技术的先进适用性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实例分析表明,艾萨熔炼、瓦纽科夫法、氧气底吹熔炼、白银炼铜法、诺兰达炼铜法的先进适用性等级分别为Ⅱ、Ⅲ、Ⅱ~Ⅲ、Ⅱ~Ⅲ和Ⅲ级,评价结果优于综合模糊评价模型,且符合中国铜冶炼技术实际情况。因此,可以利用可变模糊测度及评价模型方法指导国内各省区市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引进和改造实践。  相似文献   

2.
公路交通是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为了促进绿色社会发展以及维护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进行有效的公路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对于我国公路交通行业来说,利用影响分析方法来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体系,对公路交通上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巩固公路交通节能减排体系的基础。本文对公路交通节能减排体系进行了讨论,然后对其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探究。分析表明,我国的公路节能减排工作有较大的加强空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钢铁工业能耗及污染物放现状分析,指出我国钢铁行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物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清洁生产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全国各工业行业力促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就国内供热锅炉这块而言,目前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具体方案和目标,现状不容乐观。在对锅炉运行状况监测、调节和控制及科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对供热锅炉节能减排工作有所警示。  相似文献   

5.
绿色建材是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本文阐述了青海省开展绿色建材标识评价的工作现状,统计了目前青海省获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项目的类型和数量,分析了现阶段青海省绿色建材评价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开展好青海省绿色建材评价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所使用的工业锅炉普遍存在热效率低、有害气体排放量高的问题。其主要是因为原材料的消耗量大而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为确保我国工业锅炉的安全运行,便需要深入探究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技术,有效提升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成效。本文通过从工业锅炉的技能技术、减排技术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旨在提升工业锅炉的节能减排成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十一五”节能目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节能目标的实现与工业部门各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方法估计了全国38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我国不同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多数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都实现了提高.随后本文按照中央政府实行节能考核将“十一五”规划划分为2008年前后两个时期并分别对于两个时期我国工业行业的单位能耗进行了考察,2008年后各行业的单位能耗相较于2008年前显著下降了44.8%;而且2008年后各行业的单位能耗越高的行业能耗下降就越快,具体而言:一个行业头一年的单位能耗每高1%,该年的单位能耗就显著下降0.567%,而这一结果在2008年前并没有体现.然后本文考察了节能目标的实现与各行业能源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各行业的能耗变化值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在2008年前后有着显著不同,2008年后一个行业当年的单位能耗的变化值如果下降1%,那么它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就会显著上升0.433%,而2008年前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关系.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1)继续推行“节能减排”政策,促进我国各行业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提高;(2)发挥市场作用,规范政府行为,运用市场手段来推进“节能减排”政策;(3)积极采用其它措施共同配合“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各行业的工作重点,电力部门也不例外,在电网调度环节实行节能措施十分重要。本文从影响电网进行节能调度的因素,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着手,分析和探讨了一些电网调度时有效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对各行业生产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要求,为此,国家电网公司也相应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工作目标。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节能减耗工作是电力企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10KV配电属于低压配电,本文就将对低压配电网损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构建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节能减排效率进行综合评估,进而从不同层面分析节能减排效率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区域梯度分布格局明显,从东向西递减;呈正偏态分布,第三、第四级别的区域比例略大;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同时,本文还实证考察了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和制度等因素对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效果,并据此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屈秋实  王礼茂  王博  向宁 《资源科学》2021,43(4):756-763
有色金属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部门,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的重点行业之一.本文以有色金属产业链内各环节为研究重点,用CO2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中国省域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通过求解目标函数最优值,测算出中国各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情况,将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14个行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了我国传统制造业长期难以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成因。本文认为我国传统制造业长期粗放增长有五大成因,即各级政府经济发展理念陈旧;产业技术普遍落后,技术创新匮乏;企业管理与产业组织落后;部分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剧了企业的低层次竞争;中央政府的政策规制和宏观调节乏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际日益严峻的碳减排形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论述当前产业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碳生产和消费视角,设定产业全碳足迹概念;通过修正直接消耗系数,构建平衡性投入产出的产业全碳足迹生命周期测算模型BEL-TCP;基于产业规模创立绝对碳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归纳的中国27个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新旧常态下各产业全碳足迹流;以碳关联产业重要性构建散点图,分类提出差别性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评价我国碳减排技术研发效率,探索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可行技术路径.基于不同的技术减排机理,将碳减排技术分为能源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并利用DEA窗口模型对2005-2017年的碳减排技术研发效率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能源生产技术研发效率总体上没有取得进步,基本上维持在0.77左右,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15.
Low-carbon development based 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and low emission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for worldwide government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upport smart government in decision making, information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monitor and predict CO2 emissions.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investigate CO2 emission amounts, identif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2 emission and discuss potential suggestions to mitigate CO2 emission for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y often focus on CO2 emission research of industries in a region or country, while the integration of carbon flow in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is not well studied.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to explore an optim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ath of a regional industry by integrat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e., industr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echnology advantages and the inter-regional context between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In the case study, we use a key industry in a typical industrial region of Western China, the cement industry in Chongqing, as a scenario to simulate the CO2 emission, possible energy demand and cement production of the cement industry in this region for recent year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by leveraging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especially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among regions, the cement industry in Chongqing can achieve the low-carbon target.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 about the features of our model and Chongqing’s cement industry, it reflects that our model us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s applicable to industries with a common demand market at the regional level such as energy, chemical and steel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6.
上海碳排放强度结构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付雪  王桂新  魏涛远 《资源科学》2011,33(11):2124-2130
本文首次在省市级层面研究2002年至2007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因素,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将25个分行业综合成最终需求总量(GDP)、最终需求结构、中间生产碳排放系数、最终需求碳排放系数以及完全需求系数5个因素,结果发现最关键因素是最终需求结构,其变动会引起碳排放强度增长;GDP增长不会降低上海碳排放强度,因此为使得碳排放强度下降,需要鼓励低碳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比例;中间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系数变动影响远比生活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变动的影响较大,更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变能源消耗结构;第二产业中完全需要系数高的行业更需提高效率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袁伟彦  方柳莉  罗明 《资源科学》2022,44(7):1422-1434
中国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键在工业。本文引入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修正LMDI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实证分析2004—2019年中国工业及其分行业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动态。结果发现:①除了能源强度下降持续促进碳减排外,各个年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工业行业结构、技术进步、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碳排放影响方向和强度均不稳定;样本期间能源强度下降的累积碳减排作用最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扩张的碳增排作用最强、劳动投入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分阶段累积影响具有明显的先促增后促减再促增的“U”型变化趋势,劳动投入的影响变化正好相反。②得益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和劳动投入碳减排作用增强,碳排放与工业增长正从弱脱钩向强脱钩变化,采矿业和电热燃水业由连接或负脱钩向强脱钩改善,制造业由弱脱钩向强脱钩改进。因此,强化制度设计与政策调控,引导工业投资调整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并放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作用,有利于在推动工业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协同。  相似文献   

18.
朱泳丽  丁利杰 《资源科学》2022,44(7):1373-1387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2005—2017年26个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动态、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②长三角城市群内频繁转移的产业多数为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并未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产业转移实际上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减少。③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技术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存在“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人口数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二产比重正向作用于碳排放强度。因此在制订碳减排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效率、能耗强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做好产业转入、转出的碳排放强度监测,避免盲目进行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发展符合城市自身禀赋的低能耗产业。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ses how differences in the industry composition of British local labour markets moderate the impact of foreign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in manufacturing on domestic employment, both overall and across subsamples of workers with different skill levels (high, intermediate and low). To this scope, it exploits both variations across industries in the exposur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information on how such industries are combined in shap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ach plac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places that specialise in industries undergoing substantial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due to foreign innovation experience a reduction in total employment that is 4.5% larger than places less exposed based on their initial industry mix. This negative performance is mainly explained by a decrease in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intermediate-skilled workers. Limited support is found for successful adaptation trajectories over time across British local labour markets.  相似文献   

20.
钱娟 《科研管理》2006,41(1):223-233
本文主要考察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及35个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实证分析其是否存在门槛效应,是否已跨越门槛。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整体偏向劳动节约型,能源、资本使用型共存;能源消耗、碳排放与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之间呈“倒U型”,且均存在单一门槛,门槛值分别大于工业整体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均值0.5079,当前中国工业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尚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边际效用弹性加剧了能源消耗;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但影响效应较小,工业结构性节能减排空间尚未得到有效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