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孝是中华文化与中华伦理精神的核心与根本,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孝经>内容丰富、深刻,<孝经·三才章>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对孝的地位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夫孝,德之本也",本文从中华传统道德结构入手,试图解读这一判断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成书于先秦晚末,其背景与地理环境是文化积累较少、宗法伦理关系薄弱的泰国,然而该书特别重孝,从现存典籍看,它不但第一次征引<孝经>,辟有"孝行"专览,而且从孝道出于人性、孝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治国之本,强调君、臣之孝,提倡孝教,践履孝敬,严惩不孝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吕书论孝,上承先秦,下开汉代"以孝治天下"、征引<孝经>之先河,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两者之矛盾即王国维难题之所在,此问题对区域文化研究者有启发意义,并可在当前地方文化研究中利用"佛教四句破"扩充和丰富这种对立格局.纪晓岚谓<春秋集义>作者李明复"始末无考",乃失察之言.查<春秋集义>序跋、<合川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可以初步判定李明复籍贯乃今重庆市合川区合阳镇濮湖村.文章据此排除了李氏为陕西合阳人、山西安泽人、浙江天台人的几种说法并说明了诸误说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造字的老祖宗造出的"孝"字,上有"老"罩着,下有"子"托着,形象地勾勒出老小之间相互依存、难离难弃的关系。"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可以说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唤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开人心灵的"金钥匙"。孝只有成为一种文化,才能一代一代传承。关于孝,有说不完的大道理,《三字经》里有孝,《弟子规》里有孝,《孝经》全篇皆是孝,虽然时代的车  相似文献   

6.
欲望叙事     
从词源学意义上讲,"慾"从"欠"从"谷"从"心",本意为缺食.所谓"欲望",是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1].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欲"被看作自明的概念,对它的阐发多是说明式而非本体性研究,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苟子·非相>)同时主张以"礼"、"仁"控"欲",认为个体应当"克己复礼", "刚毅木讷近仁",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相似文献   

7.
乡土情结     
<正>【主题导语】"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体会越深。乡土情结,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非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乡土情结",使每个人的心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68):169-170
<正>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分析】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从传统文化看文化具有继承性。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阐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从两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懂得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孝经>是专门论述儒家孝道、孝治思想的典籍,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孝经>中所阐述的孝道观,我们需要结合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发挥其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申圣超  梁花 《教育探索》2012,(8):111-113
<孝经>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孝经>认为,孝之始在事亲,孝之中在事君,孝之终在立身,孝之行惟守义.<孝经>对于孝道之行的阐释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行孝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孝道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杨雄<方言>"袜"字下郭璞所出音注为"于果反",吴承仕、周祖谟、华学诚等先生并以"于"为"乎"之误字,而谓"于果反"当作"乎果反".<经典释文>、<篆隶万象名义>等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匣"、"于"两纽互切的音韵资料证明,郭璞为杨雄<方言>"袜"字所注的反切本来就是"于果反"而非"乎果反".是"袜"音"于果反"不误.  相似文献   

12.
庄子将"丑"分为"形式丑"和"内容丑",前者是一种非恶之丑,后者则是包含着"恶"因素在内的恶之丑。这一区分体现出庄子作为先秦思想家感性心理的成熟和无惧于命运变幻莫测的勇气,也为人类剥离"丑"与"恶"这一思想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伴随着庄子区分"丑"与"恶"的成熟心理机制的是一颗趋善向美、审丑去恶的知耻之心,只有知耻方能严肃的审视丑而鞭挞恶,才会更好的审丑而非嗜丑,才不会以丑为美,以恶为美。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相似文献   

14.
<孝经>首章提出了行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亲最基本的要求是守身.在儒家"家国天下'观之下,将事亲孝转化为事君忠,其意义也不仅仅是"忠君",而是为国尽忠.事君为国,方能建功立业,扬名显亲,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15.
<正>莫言在最近的一次文学对谈活动上,否认他被翻译到国外的作品是在"揭中国的丑"。"我没想过写给外国人看",他说。不过动机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这位中国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进入外国市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也在发生改变,除了《毛泽东语录》《论语》以及气功、中医药和烹饪类书籍,如今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中的思想,由"天道"推广到"社会",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老子>一书所包含的整体和谐的辨证思想,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班昭<女诫>对"女子四行"--"德、言、容、功"的强调出发,重新观照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所塑造的百位女性形象,揭示了作者的"德才观",并指出他笔下的"才女"形象乃是对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8.
朱珠 《文教资料》2008,(5):25-26
<棋王>的"寻根"意识,主要体现在小说内容、叙述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文化作为作者的内在修养而非外在表现对象进入小说文本.使得文化真正成为小说的灵魂所在;从对<棋王>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寻根"的,意义,在于转换思维方式,以及寻找到新的写作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当红网络小说<鬼吹灯>摆脱了传统鬼怪小说与现今玄幻文学的套路模式,把中国传统的鬼文化、风水文化创造性地转换为现代社会中的神秘传说,为玄幻文学开辟了一条新路.<鬼吹灯>的"惊竦悬疑",实际上隐秘地反映出现代人的心理追求,这也是其风靡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史料证明孔子删诗说难以成立,孔子与<诗>的关系是编辑关系而非著作关系.孔子编辑<诗>的标准除了思想内容之外,还有美学标准,并注重知识性.其编辑思想自然脱离不开他一生所极力倡导的"仁",并体现出中华一统的思想.孔子对<诗>的编辑工作主要是"去其重"和"正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