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邓小平的新本质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论的起越与发展,同时又蕴含、包容了公有制。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境地。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做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概括和把握,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终极价值目标和贯穿始终的主线,以人为本已成为审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视角和新维度,这种在以人为本视域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新把握,在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有一个过程.这一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对邓小平的新概括,我们不能仅仅限于字面上的理解,而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加以理解和掌握.新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有其深刻原因.新概括没有提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有其特殊用意.新概括中的五句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进行了不断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提出了一些设想,在总体上把单一公有制看成是现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5.
<正> 理论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讨论正在深入,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生动局面,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将社会主义本质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其中以“生产力本质论”和“公有制本质论”具有代表性。前者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本质,拒斥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素的意义;后者则将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否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素。这两种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但它们又两极相通,具有共同的方法论特征,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和片面性。而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性突破,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全面发展和超越,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的重大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这一思想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相似文献   

8.
列宁社会主义公式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二者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并要求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由于列宁和邓小平处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因此他们的理论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和时代特色,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列宁社会主义公式是静态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动态性。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思想.较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内容,全面地论证了它的科学性.邓小平的社会主本质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析:1.本质论的主要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共运实践是其主要依据。2.本质论的科学含义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3.本质论的重大意义。认为它的意义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奠定了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劳动主权论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到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社会主义就是劳动主权主义.劳动主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最高经济权利,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及其权能归劳动者所有的经济权利结构.劳动主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确立劳动主权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文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等方面确立劳动主权.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共产主义要消灭剥削,但并不废除非剥削得来的私有财产.剖析"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可认定共产主义的所有制包含个体合作占有和无剥削成分的私人占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消除剥削.劳资关系首先是劳资合作,有劳资合作才有企业存在.劳资对立与劳动争议有本质区别.资本要区分有剥削的资本和无剥削的资本.劳动争议要区分有剥削因素的劳动争议和无剥削因素的劳动争议.经济建设需要劳资合作,劳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和谐首先是社会公平,劳资和谐首先是分配公平.劳资和谐应包含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有合理收入的劳动与无剥削的资本之间形成了公平、和睦的劳资合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不同形式入手,揭示了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是一种含有相当多私有制成分或因素的不成熟的公有制,提出了社会经济现实发展中的公有制是“间接公有制”的理论构想;同时,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内部实现经济关系的剖析,阐明了转型期中公有制企业劳动者与企业关系的新变化,作出了社会主义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商品属性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根据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提出的。正确认识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对于我们认真贯彻执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大力发展生产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公有制历程和21世纪社会主义部分特征的简要思考,以及对新世纪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基本关系的思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是两个紧密相联的社会形态,二者在指导思想、国体、历史使命、经济结构等众多方面极为相似,但二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性质、主要矛盾、政权阶级基础、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进行了不断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总体上把单一公有制看成是现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重新界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社会制度更替变迁的终极因素,所有制性质如果舍弃了生产力标准会从根本上失去对社会制度的标志作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代历史条件下,生产关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所有制的地位相对下降,人与人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的作用相对上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巩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共产党的领导及其“三个代表”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人们不必要也不可能事先给定一个恒久不变的社会主义模式,用以裁剪当前乃至将来生动的社会主义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9.
劳资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劳资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劳资关系有多种类型,劳资矛盾不断发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发生劳资纠纷,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