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与合作文化之间保持张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理性地看待教师的"个人主义",客观地审视教师合作制度,在教师的"个人主义"与教师合作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消除人们对于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所持的狭隘认识,也有利于教师合作制度的变革,而且对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在我国呈现蓬勃之势,但同时出现了研究的雷同性,缺乏实证,无个性,理想主义等。鉴于此,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文化为问题域,在实证调查和理论构建的基础上,认为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功利主义取向,压抑个人主义,误解科际文化,目标不切实际以及结构过分趋同的五大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教师合作的伦理价值消解功利主义,以教师合作文化平衡个人主义文化,以中立的立场还原科际文化的现实存在,以人为合作文化的构建作为过渡性目标以及以异质文化作为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合作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但同时对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包容也越来越少,存在于教师个人主义文化中的自主性、创新性等价值也被抹杀.当下许多人用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看待教师文化,显然是一种简单化处理,应当吸取两种文化各自的合理性,通过弘扬教师个性,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及改善单维度的评价标准等方式,来对教师文化进行理性重构,今后的总体发展趋向乃是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4.
吴娟  倪拥 《教育》2007,(12)
开展校本培训必须大力克服教师群体中的个人主义文化,积极营造合作型的文化。良好的教师文化应该具有沟通、对话、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特征,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人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投身课程改革的教师来说,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升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品质。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传统教师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特质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推行,也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反思并积极寻求重建教师文化是解放教师和激发课程活力之关键所在。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孤立的教师文化之成因可以从教师个人和教学实际情境两个角度分析,而合作的教师文化可从营造适宜的组织气氛,建构教师间的相互对话,善用教学观摩进行专业交流,运用民主参与的合作成长模式和建构教师间相互支持的协同合作网络等方面重建合作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理性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生存方式的文化转型。由于传统文化、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的工作性质以及学校办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形成了个人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再生。自然合作是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之间自发、自愿的合作,具有多元、开放、自主等方面的特性。要实现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文化的转型,需要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景与信念,通过制度文化规范以及教师的自我文化反思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教师合作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功利主义与伦理取向、个人主义与合作文化、"同"与"异"以及过渡目标与终极目标这四对基本关系。唯有如此,合作文化假设才能走出误区,踏入正轨,实现教师合作文化建设的应然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及其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板地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曲解为消极文化并对其大加挞伐是错误的。个人主义文化其实是一种内涵丰富、成因复杂、利弊共存的教师文化形式。在变革教师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全面中肯地认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内涵、成因和利弊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9.
教师文化是教师这一特定群体在学校环境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规范。通过探讨四种不同类型的教师文化——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发现合作型的教师文化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教师合作实践中,有些教师认为个人主义是合作的绊脚石,要求彻底革除合作中的个人主义色彩;有的认为一旦建立合作关系后竞争就不利于合作而要求摈弃竞争;有的认为教师之间合作越多越好,而排斥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处。其实,这都是对教师合作的误解。教师个体文化是合作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应当给予适当的包容与合理的生存空间,使其与教师的合作文化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要引导教师在合作中进行和谐竞争、有限竞争,提倡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合作过程中并不排斥自我教育与自处,而是要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与自助的有机结合,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刻板地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曲解为消极文化并对其大加挞伐是错误的.个人主义文化其实是一种内涵丰富、成因复杂、利弊共存的教师文化形式.在变革教师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全面中肯地认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内涵、成因和利弊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个人主义教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存教学文化的重要形式,个人主义教学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教师群体之中,渗透于教师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日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对个人主义教学文化的含义、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不仅有助于公正地评价个人主义教学文化,还有助于对教师的行为及其原因进行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教师马赛克文化:概念、原因及其超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教师文化中存在着一种马赛克现象,它体现出教师之间貌合神离的特征。我们把这一特征称之为“教师马赛克文化”。这是在教师个人主义文化和教师派别主义文化的不断演变和渗透背景下产生的。它有两个种类:个体马赛克文化和群体马赛克文化。每一种类型均有其特定的产生原因及影响。要超越教师的马赛克文化,就必须创作教师的自然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自然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民办高校独特的环境,致使民办高校教师文化呈现个人主义特点,教师之间难以自然合作,主要原因是:繁忙的工作使教师无暇合作、功利化的评价使教师不愿合作、"文人相轻"心理使教师不屑合作、"单子式"工作特点限制了教师合作。为此,需通过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培育教师的合作情感、强化教师的合作行为来创建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的文化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养成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在师资培训中,我们更多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较忽视了教师的文化素养,导致了教师文化意识的淡薄,文化素养的降低。为此,我们必须注重教师的文化养成。文化养成意味着教师的成长是文化素养得以全面涵养的过程。教师的文化养成包括文化意识的形成,即形成文化自觉力;文化品性的全面生成,即从实践出发历练文化素养;文化比较力,即从时空之维出发建构文化比较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中西教师文化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6,18(2):38-43,57
在文化领域中,教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与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教师文化具有不同的演变轨迹和发展特征。圣贤文化、官僚文化和公仆文化依次是中国教师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而西方教师文化的演变轨迹则依次表现为教仆文化、僧侣文化和专家文化。它们体现了文化比较中的殊相特征。在中西教师文化不同的演变历程中,也存在着一致性,即教师文化与历史发展、教师形象和教师知识的关系具有文化比较中的共相性。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科研文化的缺陷及其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科研活动中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受社会心理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等,构成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文化。从世界高等教育历史来看,高校教师科研文化在主体、客体和产出等维度上经历了从个体文化向合作文化、从学科分治文化向多学科文化、从纯理性文化向功利性文化的发展过程。我国当前高校教师科研文化的缺陷表现为:重形式的合作文化、浅层移植的多学科文化以及群体趋向的功利性文化。为形成科学、健康的高校教师科研文化,高校应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培育教师团队协作精神;应改革传统学科制度,完善学院制内部管理体制;应注重科研制度建设,促使教师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