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新课改的基本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着眼点和归宿。本文旨在通过"教育形状"的解读,进一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命整体性和主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崔同春 《考试周刊》2010,(42):77-78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锐 《教育》2010,(10):55-55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就必然要关注人的发展。活化课堂,还课堂以生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它充满生命的灵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课本的传授者,变成了“课程超市供货商”,努力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学会独立判断,成为“课程超市顾客”,使“教育回归到人”,  相似文献   

5.
《中等职业教育》2010,(1):F0003-F000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关注生命成长,构建和谐课堂,把学生这一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尊重学生,关注生命,和谐互动,活泼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的经验。为了总结和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进一步确立课堂教学新理念,推进课堂教学向关注生命成长的目标发展,特决定举办“关注生命成长,构建和谐课堂”全国征文活动。有关事项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是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它所指的“人”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即每一个受教育者。因此,“全人”的含义是“全体学生”,而非“十全十美的人”。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关注学生生命的教育,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次,“学会做人”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对自身职业进行重新定位和观念更新,以此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教育边缘学科。它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育,并帮助我们找回教育中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态式的评价环境,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探究课堂的特征,不能只从课堂的表现形态上看,更要从表现形态的背后隐藏着的根本关注上去剖析。这个“根本关注”在无形、无声地左右着我们的行为。一、教育关注的本体回归:学生生命发展新课程带来的教育根本理念是关注生命发展。从“泛教育”的角度看,这个理念应该是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但从“本体”的最终廓清看,教育教学全部行为的根本着眼点是学生生命发展。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生命”是指教育意义上的生命,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理性生命,即理智、逻辑、抽象、意志、知性等;二是感性生命,即情感、直觉、想象、灵性…  相似文献   

10.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教育边缘学科。它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育,并帮助我们找回教育中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态式的评价环境,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要达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作文的有效教学,必须贯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点燃激情——感悟生活——以读促写——以评促写"的高中作文有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职业学校课程管理当中,顺应了当前管理思想发展的潮流,对指导职业学校课程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论述职业学校课程管理的含义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探讨以人为本职业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课程论先后出现了活动课程论、结构课程论和人本课程论,它们的基本走向就是由偏重学科知识体系向偏重学习主体转变。西方课程论的嬗变凸现了西方课程论的心理学走向,这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观念变革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它预示了西方课程论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案最终必须在学校中得以贯彻和实施,学校管理是新课程实施的直接影响因素。然而,当前以效率、外控、封闭、统一为特征的学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给新课程的实施造成了障碍。重建人本、校本、开放和个性的学校管理是顺利推进新课程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摭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着眼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宽窄并举为原则,着力进行专业整合与分流;课程建设应按照整合能力观,注重课程内容结构的定向化、综合化和模块化,实现课程结构模式的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和人本位。  相似文献   

16.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需不断改革和创新。通过中美大学食品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的对比可得到启示:美国公共课程设计更人性化,选择空间大;专业课程分类细致;美国大学选修课所占比例更高;更注重课后实践。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是指中小学科学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中小学科学教育价值活动的方向。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在教育目的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育目标上追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设计上彰显人本化、个性化,在课程文化上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实现现代化、综合化、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在课程评价上体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论学校教育视域里的性别文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与性别文化建构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 ,建构先进性别文化的教育突显三个主要特征。在学校教育领域 ,存在三个影响较大的制约性别文化建构因素 :异化教育的观念与机制、教师的落后性别观念、课程中大量性别偏见的存在。教育要在性别文化研究、教育研究和实践性别分析视角的引入、女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本管理、相关课程改造与建设、开发有效学习途径、教学运用感性审美原则、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建设班级女生性别文化、消除教师性别刻板印象和尊重差异、对女生进行挫折教育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开发个体潜能。只有建构起新的课程观念 ,才能对新课程有深入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