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根据动物与人的区别以及认知层级的高低,人类的认知从低到高可分为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五个层级,这与教育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层级契合。因此,可将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应用于教育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其逻辑假设是:教育主要通过提升贫困群体的神经认知水平、心理认知水平、语言认知水平、思维认知水平与文化认知水平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逻辑假设,是因为五层级认知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从初级到高级的心智与能力,与教育的五个主要阶段——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基本契合。由此,阻断贫困的教育,主要在于受教对象认知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在厘清现有教育扶贫政策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体系与政策工具,以便有针对性地保障贫困地区儿童能够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满足教育对贫困代际传递不同阻断机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教育策略清晰描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阶段人们脱离贫困代际传递时的复杂性。为了更好地解释治理贫困代际传递长效性问题,可将该策略研究由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转向认知资本理论,并分析人力资本视角下教育策略治理贫困代际传递的三个逻辑困境: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低认知意识驱动导致的价值困境,贫困群体教育水平与认知能力"脱嵌"所致的实践困境,教育策略难以形成可持续政策的结果困境。政府官员要真正通过教育策略治理贫困代际传递,必须基于认知资本理论,引导价值回归,提升教育脱贫政策输入过程的认知意识;重塑实践路径,促进贫困群体教育策略与认知能力的精准对接;重新进行结果评估,实现贫困群体教育认知资本策略的精准评价。  相似文献   

3.
教育贫困存在代际传递,需要教育精准扶贫加以阻断.在分析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阻断教育贫困传递的“四力模型”和激活方法,进而提出了包括教育扶贫精准识别、教育扶贫精准帮扶和教育扶贫精准管理等在内的教育精准扶贫这一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与贫困阶层代际传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许多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这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关系折射出教育类型与贫困的双向互动关系,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贫困阶层固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社会弱势群体救助补偿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淡化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推进器,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教育扶贫角度看,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路径之一,为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开展的扶贫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扶贫工作推动了农村金融发展,而农村金融发展是否积极影响贫困代际传递以及如何影响贫困代际传递,均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选取收入、教育和医疗三个维度作为农村金融发展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中介变量,运用Soble中介效应检验法来探讨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关系以及传导途径,继而找寻农村金融发展的多维减贫效应和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政府通过农村金融发展全面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提出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收入、教育和医疗三大中介变量而有效地缓解贫困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6.
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可靠路径,也是实现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共生理论视域下,民族地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重内生逻辑发挥作用。目前,民族地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面临共生单元发展不完备、共生关系尚待改善、共生环境不友好三方面的困境,而优化共生单元、改善共生关系、培育共生环境是民族地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7.
父母管教方式的代际传递是指亲代有意或无意地在心理上影响子代管教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文章首先从社会学习理论、依恋理论和气质模型三个方面对父母体罚和身体虐待两种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进行了理论解释,然后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代际传递的行为、认知和情绪机制,最后指出了已有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贫困代际传递是造成贫困恶性循环与长期贫困的内在因素。采用CFPS 2012-2020年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logistic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父子两代教育对农户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20%以上的家庭存有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其中农户家庭子代脱贫难度高于城镇家庭,教育的缺失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造成农户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而高教育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基于此,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得有以下启示:(1)精准识别教育贫困人群,加大教育投资与补贴,扶教育之贫。(2)治愚与扶志并行,增加农户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意愿。(3)开展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普及全民教育。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代际传递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教育不公平会强化贫困代际传递。在我国,由于精英教育和教育产业化的目标取向,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和贫困代际延续。要消除或弱化贫困代际传递,最直接有效的策略是完善国家对公民的教育保障政策,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深入贫困现象内部,关注致贫精神因素,探寻贫困内在机理,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为了使家庭教育因素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扶贫、扶智的积极作用,早期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将教育精准扶贫的触角延伸到贫困家庭,以提升心理生活质量、适应心理文化环境、关注“积极影响”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支撑,目标是通过心理环境调整和心理生活优化,提升贫困家庭家长的心理生活质量,打造智慧型、公德观、幸福态和高质度家庭。早期家庭教育支持系统以心理生活质量为主轴,从三个维度上作出整体部署:第一,以能力—智慧为核心的积极个性特征心理资源供给,包括家庭教养理念、家庭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第二,以道德—责任为核心的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心性修养濡染,包括指向公民道德规范的政策舆论宣传、指向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利他行为促进和指向良好村社关系的文化氛围营造;第三,以幸福—希望为核心的健康心理生活和谐体验,包括关注贫困家庭家长的高层次需要、帮助贫困家庭家长获得心理调适方法和促成贫困家庭家长的心理和谐体验。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扶贫工作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背景下,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制约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深度解析教育在其中的阻断作用可为新时期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微观数据,首先采用代际收入转移矩阵考察我国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其次运用Probit模型检验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影响,最后对教育的阻断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有接近五分之二的相对贫困由父代传递给子代。(2)不同受教育程度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才可以促进子代摆脱相对贫困,高等教育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3)在地区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最大,东北部和中部次之,东部最小。高中教育仅对西部地区子代摆脱相对贫困作用显著。在城乡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农村子代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高于城镇,高中教育促进农村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效果不显著。因此,在相对贫困治理中,要高度重视教育在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的“靶向扶贫”功能。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理念利用全新的视角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可以从原则、任务和途径等三个方面来阐释.从原则方面来看,习近平认为,既要坚持教育优先支点地位,也要坚持教育的协调、公平发展;从任务方面来看,要同时做好基础教育、乡村教育与职业教育;从途径方面来看,要实施让贫困地区人口接受良好教育、开展多样性教育、推进教育精准脱贫等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战略转折期,贫困代际传递是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涉及群体广泛、短时间内难以转变等诸多挑战.习近平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理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世界减贫事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行动中最难攻克的问题。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表明,父母的教育贫困会导致父母文化资本匮乏,影响子代在家庭、学校和课外3大场域中后续文化资本的获取,这是劣势教育贫困循环的直接、间接和补充三重成因。有效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客观认识父辈教育贫困这一直接源头,以国家政府为根本动力,精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父母教育的发展,联动多方保障教育能够有效阻贫、反贫。  相似文献   

14.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成,对比高校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从改善贫困生贫困认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育积极的心理愿景,加强贫因生乐观主义教育、大力培育贫困生改变贫困的能力,提高贫困生抗挫心理阈限、培育贫困生“坚韧”品质四个方面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先扶志、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起点,是教育的第一阵地,每个人的教育成长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价值态度和使命期望。贫困家庭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影响学习动机和教育质量,甚或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探究贫困家庭对教育需求的逻辑原理,可以为破解扶贫工作中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提供理论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6.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思利及人育人模式将教育扶贫机制下的"资助—自助—助人"作为有效脱贫途径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旨在职业教育环境下校企文化双重育人机制下,引导学生接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唤醒贫困学生群体的脱贫志气与脱贫行动,建立"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内循环机制,形成"扶困"与"扶志"育人工作合力,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促使学生实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事业成功的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扶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心理贫困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循环怪圈需要清除。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扶贫十分必要和紧迫,高校可以从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建立心理预防网络、团体辅导、推进党、团、社团工作等方面关怀贫困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从调查研究中了解到高中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为种种因素,这种作用没有被全面地发挥。希望相关部门提出有效的策略,让高中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于二战结束后逐步迈入“丰裕社会”,其在“美国梦”与相对贫困悖论、农村相对贫困陷阱愈益加深以及继续教育是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砥柱中流等动因驱动下,将继续教育作为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工具。历经起步、过渡与稳进三个阶段,美国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主体定位由“政府划桨”转变为“多方共驱”,客体边界由“失业者”扩延至“工作贫民”,媒介向度由“技能培训”拓展到“公民教育”。从上述“美国何为”的行动经验中可以洞悉“中国何往”的未来路向,包括深入发掘继续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振效应”,多途优化农村相对贫困劳动力的可行能力集以及靶向推动继续教育媒介的“公民性”转身,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继续教育在阻断“丰裕社会”的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理论落地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是农村普遍存在着贫困代际传递。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要完善职业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与评估工作,旨在通过人力资本投入的提高、教育环境的改善、教育行为的改进等,提升社会中个人自身素质、生存能力,并提高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向上流动和社会层次的跃升。文章提出教育政策应具有个体主义、结构主义和关系主义三种取向,并提出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需要从人力资本投入、社会关系重建等方面提高贫困群体的学习意愿、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增强主流社会对于贫困群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