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7 毫秒
1.
基于退耕还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农户福祉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二者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退耕还林以来宁武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因子均发生变化,提供食物产品服务明显降低,消遣和生态旅游服务明显提高;研究区农户福祉处于较低水平,各村庄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福祉要素中,健康状况、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三项福祉要素的空间分异较小,其他要素空间分异较大;2001-2011年,研究区农户福祉从36.61增长到40.40,增长率为10.35%,各要素中变化最显著的是收入水平和生产资料满意度,其中收入水平呈现正增长,生产资料满意度呈现负增长;对农户福祉影响较显著的生态系统服务因子依次为消遣和生态旅游,食物产品供给、处理废弃物、气候调节和非食物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驱动下,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对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了解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认知和态度,采用多指标评估法对农民福祉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机会、水源、粮食和空气是当地与农民福祉最为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中劳动机会和粮食供给功能发生显著下降。不同地区农民福祉总体差异不显著,但福祉要素如收入水平、生产资料满意度、资源获取能力和营养获取能力存在差异。生态系统服务状况、收入来源和交通条件等是造成福祉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1999年-2009年,固原农民福祉由31.5增至48.6,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收入提高是导致福祉变化的重要原因,生产资料满意度下降是制约农民福祉提高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尝试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以改善民生福祉、维护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目标的各类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申津羽  韩笑  侯一蕾  温亚利 《资源科学》2014,36(10):2174-2182
提高农户主观福祉对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是三农问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贫困山区湖南省湘西州7个县(市、区)的356个农户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影响农户主观福祉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自身特征、家庭特征、财富水平、生态系统、社会环境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户主观福祉。其中,健康状况、家庭总收入、资源收入、政策满意度、邻居社会关系均对农户主观福祉积极影响最为显著;林地面积、家庭人口、家距城镇距离等因素对农户主观福祉有消极影响。同时研究还发现农户对资源就业供给功能、教育基础设施和交通的满意度对农户主观福祉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等建议提高农户主观福祉。  相似文献   

4.
渭干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及对居民福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性对流域居民福祉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场强理论和断裂点模型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转移模型,以MA的人类福祉框架为基础建立流域居民福祉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及灰色关联模型,以渭干河流域为例,分析了2000-2010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流转及其对居民福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渭干河流域上游向下游的生态系统服务流转强度与距离成反比,溢出价值先下降后波动上升。②渭干河流域居民福祉由基本需求、安全与健康、精神三个层次构成,按重要性排序表现为安全与健康基本需求精神需求,并呈现出库车县的福祉水平最高、拜城县其次、沙雅县再次、新和县最低的空间分异特征。③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是居民福祉的格兰杰原因,前者对后者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对安全与健康福祉产生的影响最大,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流转与下游居民福祉的耦合度最高,荒漠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度最低。  相似文献   

5.
唐承财  钟林生  陈田 《资源科学》2009,31(11):1825-1831
研究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海拔的变化,整个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与部分单体呈现垂直地带性;②随着经纬度变化,自然与人文类生态旅游资源均表现出水平地带性空间分异;③较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干线与主要河流沿岸;④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沿村镇及其周边地区呈现面状集聚与散点空间分异.基于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提出该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开发模式为空间梯度转移开发,并探讨了3类空间优先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的开发模式,分别为垄断性资源开发的独立景区模式、交通干线沿线资源开发的线路联动模式、城镇周边资源开发的设施依托模式,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地区及其它生态敏感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对于环境可持续性、人类福祉与经济发展分析、政策框架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研究选取以高寒草地为主要覆盖类型的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从植被茂盛程度和提供生态服务的有效时间两个维度修正后的EGESV模型,分别对青海湖流域2000年、2012年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青海湖流域内各覆盖类型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157.93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1.24亿元。2000年各覆盖类型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呈现水域>草地>森林>农田>荒漠>城镇,2012年荒漠生态服务价值总量超过农田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空间格局在整体空间上决定着青海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的异质性。由于草地生态系统内部植被茂盛程度、生长季长度的差异,生态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整体呈现纬度地带性,部分区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变化特征。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双重干扰,流域内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呈现部分地区高生态服务价值的集聚化分布向均匀化转变,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整体升高,青海湖高生态服务价值区域范围扩张。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流域内生态服务价值总量降低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利于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的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制定气候变化趋势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伟林  李树茁  李聪 《资源科学》2013,35(7):1482-1489
生态系统提供了几乎所有的人类福祉要素,但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常常忽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关系出发,对国内外关于人类福祉的测度指标、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权衡保护生态与促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包括人类福祉的多指标测度、科学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模型构建、弱势群体的生态服务收益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4个方面.最后,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类福祉的多尺度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分配与消费和生态政策过程参与3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关系的框架,并指出分配与消费环节是人类福祉实现的关键,为系统研究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刘雪林  甄霖 《资源科学》2007,29(4):103-108
本文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为例,通过对位于流域上游固原市的两个村落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研究其对生态服务产品消费状况和受偿意愿。借助SPSS软件,分析影响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和生态受偿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及其饲养家畜对有限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并没有满足其营养需求,消费量受家庭人口、粮食作物面积、退耕地面积和养殖规模影响;受偿意愿与退耕地面积、养羊数量、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通过改变农户种养格局和收入间接影响了家庭消费和生态受偿意愿。基于条件价值法的理论,对该区农户因保护水源地而损失的经济利益和放弃利用的水资源价值做出初步估算。  相似文献   

9.
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具有空间非平稳性,因此一般以“平稳性假设嵌入”为基础的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分析的精确性不高。本文应用地理加权(GWR)回归模型对上海市青浦区182个行政村进行农户生计资本总量的空间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青浦区各行政村农户生计资本总量和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生计资本总量在空间上由西向东逐渐递增;其中,农业生计资本类型由西向东逐渐减少,非农类型则由东部向西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对行政村农户生计资本总量影响强于自然地理空间因素,其中与生计资本变化呈正相关的因素依次为工业化程度、到城镇中心距离、地均GDP、城镇化率、农户可支配收入;以空间“非平稳性”为基础构建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比较“平稳性假设嵌入”为基础的普通线性(OLS)回归模型,能更精确地揭示出村域农户生计资本和空间影响因子之间复杂的关系,且GWR模型参数估计的空间模式可视化特点更加直观。  相似文献   

10.
全面停伐背景下国有林区职工主观福祉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背景下,准确掌握国有林区职工主观福祉水平,为政府部门精准实施全面停伐后的配套扶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次利用覆盖东北五大森工集团的1004个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改革监测跟踪调查数据,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和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福祉要素,构建国有林区职工主观福祉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多项有序Logit模型展开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 龙江森工、内蒙古森工和长白山森工全面停伐与国有林区改革效果良好,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和吉林森工滞后;全面停伐后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快,但医疗条件改善缓慢,收入与就业有待提升。② 82.77%国有林区职工生活满意度处于一般满意水平以上,但低于中国农民主观福祉和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水平。③ 身体状况、附属医院、家庭总支出、住房满意度、物价水平满意度、行政服务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和双重就业满意度对国有林区职工主观福祉有正向影响。④尽管山上林场和山下社区职工主观福祉影响因素不同,但家庭总支出、物价水平、社会保障、双重就业与收入满意度是提升国有林区职工主观福祉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农业生态管理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并对其分区管控有助于提升人类福祉。本文针对如何表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态及其空间异质性问题,采用基于LUCC的生态系统服务矩阵,构建供需匹配度和供需协调度2个指标,并对2015年河北省曲周县村级行政单元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状态和可持续能力进行评判;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为依据,通过空间叠加产生的组合类型划分曲周县的农业生态管理区,并提出针对分区的管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供需匹配度和供需协调度指标能实现区域内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整体评价,且具有可应用性和普适性。②2015年曲周县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度和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区域供需匹配度为1.0647,处于一般均衡等级,表明2015年曲周县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处于均衡状态;区域供需协调度为0.8977,处于良好协调状态,表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能力较高。③将曲周县339个村级行政单元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管理区和12个二级生态管理亚区。提出的管理措施如下:生态保育区实施严格保护,禁止大规模建设;生态培育区实施综合保护,提升投产效益;生态改良区实施综合改良,促使生态环境转好;生态重构区实施整体生态整治和针对性生态重构。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精细化管理、差异化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丁振民  姚顺波 《资源科学》2019,41(6):1070-1081
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利用1990—2015年4期的遥感数据,探讨在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城镇扩张双重背景下陕西省耕地转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陕西省耕地主要向经济刺激下的城乡建设用地和生态修复政策驱动下的生态用地转化。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其边际效应是林草覆盖率的函数;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草覆盖率的增加可弥补城镇扩张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当林草覆盖率达到83.7%时,城镇扩张不会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此时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临界水平。2017年陕西省林草覆盖率为68.83%,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条件下,今后仍需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以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并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张彪  徐洁  王硕  李娜 《资源科学》2015,37(8):1513-1519
基于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和生态服务价值标准系数方法,评估分析了首都生态圈内地表覆被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差异。结果发现,首都生态圈内地表覆被以森林、草地和农田为主,林草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地丘陵区,农田主要分布在东南平原农业耕作区,二者组成了京津冀区域绿色空间的主体。2010年首都生态圈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总价值9 440亿元,其中水源涵养、生境维护和固碳释氧功能的价值相对较高。生态服务高值区域分布在天津、唐山和沧州等湿地资源集中的沿海地区,以及林草植被相对集中的西北部地区,是发挥生态屏障功能的主要供给区。此外,不同类型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有所差异,但生态服务供给区主要分布在承德、赤峰和张家口等林草植被资源丰富的地市。该研究结果对于首都生态圈功能分区与差异化生态保护建设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合理消耗多主体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多主体模型是用于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消耗,表达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适用方法。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为例,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多主体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提取,农牧户及其成员多主体运行规则的研究和制定,生态系统服务压力指数的定义,地理数据的导入及模型运行空间的创建,模型参数选择及其初始化等。模型系统研发及运行结果表明,以本方法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多主体模型可以体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的过程,所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视化、过程可展现、数据分析直观等特点,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消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霜  聂鑫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20,42(11):2251-2260
为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共中央对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指导意见,并在重点区域进行了实践。但是,生态系统服务空间供需错位导致参与主体不明确,生态补偿标准不统一阻碍机制的稳定运行,影响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文剖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概念,总结二者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定义和传递过程,介绍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主要建模方法,同时归纳农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补偿标准确定和参与主体识别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不足之处和未来方向,概括生态系统服务建模方法的发展趋势,为农地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和改进提出可行的方向和思路。根据分析和梳理得出主要的研究进展为:①目前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侧重功能和潜力,忽视了生态系统服务传递的中间过程;②生态系统服务的建模方法不断被完善,技术门槛逐渐提高,并更加注重多元化、交叉学科的融合;③农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方案设计亟需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属性进行改进。因此,合理地改进农地生态补偿方案,可根据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空间流量分布测度生态补偿标准,并通过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的接收对象确定参与主体,从而建立农地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平台。  相似文献   

16.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然而近年来,密云水库的入库径流量逐年减少,给北京市的城市生活供水造成很大的压力。当前,为了增加密云水库的入库径流量,北京市政府和河北省正协商在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实施“退稻还旱”政策,以增加密云水库入库径流量。本文通过农户调查,定量评估了“退稻还旱”政策将对上游地区农民生计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实施“退稻还旱”政策,在3个典型村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分别是:在赤城县后城村,实施这一政策农民减少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比例为3.42%;在赤城县巴图营村,实施这一政策农民减少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3.27%;在丰宁县胡麻营村,实施这一政策农民减少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比例为3.40%;从3个村的总体情况来看,实施这一政策农民减少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比例为4.23%。  相似文献   

17.
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胡海胜 《资源科学》2007,29(5):28-36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分析与评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已成为当前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了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7项服务价值总量为26.1086×108元/年。庐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分别为16.1605×108元/年和9.9481×108元/年,直接经济价值是间接经济价值的1.62倍。在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之中,其大小顺序依次为:森林游憩>固CO2释O2>土壤保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林果产品>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游憩价值以16.0838×108元/年稳居第1位,占总价值的61.60%;其次为固CO2释O2的价值,占总价值的32.91%,两项合计占到95.51%。庐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在价值构成上异于全国一般规律的原因,主要在于庐山自然保护区高度发达的旅游产业和小规模的林业生产活动等。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有助于人们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  相似文献   

18.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民 《资源科学》2012,34(4):725-733
生态系统服务是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重要纽带.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分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需求与消费,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与评估这4个基本问题进行论述,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①生态系统服务是以生态系统对人们的收益而定的,学术界对它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使用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概念的时候,应当根据具体目的给出明确的定义及内涵;②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复杂性、尺度特征、公私物品特征和收益依赖性等重要特征.结合案例深入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这些特征,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测定、模拟、价值评估及管理决策至关重要;③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需求与消费是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3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事关生态保育和社会公平等重大问题,为了制订科学的生态系统管理决策,应当对这3个环节开展综合研究;④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主要包括效用价值、生态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内在价值,它们都是制订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而且彼此之间具有相互补充与制衡的作用.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应当构建和使用多准则的综合价值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9.
陈儒  邓悦  姜志德  谢晨 《资源科学》2016,38(11):2013-2023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采用调研获取的17省(市、自治区)1757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复耕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退耕区复耕可能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依据复耕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复耕可能性较高和较低两类地区。退耕区农户的复耕意愿是影响退耕区复耕可能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非最重要因素,在复耕可能性较高的地区,退耕补贴依然是影响该地区农户复耕决策的重要因素,农户做出复耕决策受本地区其它农户的影响较大。在复耕可能性较低的地区,退耕农户较高的退耕积极性降低了复耕发生的概率,农户的复耕意愿和复耕预期对复耕可能性的影响程度也随着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而降低,退耕补贴已经不再是该地区农户复耕决策中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在政策设计上应考虑降低或停止农户的退耕补助,探索构建以碳交易为主的市场化补贴机制。此外,两类地区退耕农户均十分注重工程的实施效果,在政策设计中应加强对工程后期成果的维护。  相似文献   

20.
农地整治项目农户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严立冬  麦瑜翔  潘志翔  李立 《资源科学》2013,35(6):1143-1151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县城3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调查农户对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度状况,并通过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户满意度的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计量经济模型法.研究结果:农户对项目的总体满意度为57.87.其中被调查者中24.4%的农户对实施项目比较满意.而影响农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收入结构、耕地资源禀赋、项目推广及农户决策参与度等.研究结论:要提高农户对农地整治项目的整体满意度,必须要通过项目实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户收入结构水平,转移非农劳动力,积极建立完善的农户参与决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