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呼唤展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被忽视的教师的生命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们看待“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视角的转换,我们不再把学生当作被塑造的对象,把教育当作儿童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我们要求把学生当作生命个体,从生命个体的价值需求角度来反观教育的使命;我们批判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一个简单的、等待别人任意塑造的人,批判传统教育把人的生命加以分割、忽视人的现实生命而去追求飘忽不定的单一化的未来生活;我们要求现代教育直面人的生命,追求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儿童德育应是对儿童心灵的呼唤,真正有效的德育应是顺应儿童的天性,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儿童当作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使德育彰显更多的灵性与诗性。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把目光投到了德育体制的改革,德育理论的建设,以至具体到教材、篇目的重建与设定,惟独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本身。当我们研究德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教育者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儿童,想当然地要给儿童什么,希望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把儿童仅仅视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其实,每一个儿童,哪怕是教师眼中的“差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体。“任何人都具有为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只要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这种倾向便会显现出来,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4.
庄婷 《教师》2013,(28):16-17
肖川说过:"教育,是真正把人的发展当作目的的教育。"然而,现实教育常常面临着儿童本位的缺失,许多教者常以成人的语言、模式来约束处于童年的孩子们,从而造成教育的无力化。因此,本文由教育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出发,通过成因剖析、对策解读、深度思考,阐述了教育应回归其原点,顺应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向儿童学习     
真正的教育对儿童满怀着敬意,真正的学习对儿童充满着爱护,真正的教师对儿童满怀着尊重。满怀着敬意的教育不会非人道地对待儿童,把儿童当作塑捏的泥土;充满着爱护的学校不会成为监视儿童的地方,把儿童当作必须惩罚的对象;怀着尊重的教师不会有歧视儿童的行为,把儿童当作行使教的威力的对象。在太阳底下,我们人世间最神圣的是儿童,而不是教师,也不是社会,更不是教育。儿童不是为了社会而存在,不是为了成人的世界而成长,他存在的一切就是为了自身。儿童是完整的人,他还没有受到社会中恶欲和恶事的败坏,也较少受到严厉而残酷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过程乃是师生共同建构、以儿童生命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导向、引导学生健全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原本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渗透和融合的过程,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但在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世界,常常表现为两种倾斜的关系模式:一种是从作为施教者的教育主体出发,即从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出发,对学生耳提面命,儿童发展成为实现成人意志的工具,以教育者为代表的主体意志遮蔽了作为儿童发展起点的生命自然,这就是所谓的成人本位;一种是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主体出发,即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学生一跃而成为教育实践的中心与主体,儿童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在教育情境中急剧上升,成为与教师平等交往的主体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儿童本位.  相似文献   

7.
阶段性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基本特征。教育影响更多指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对幼儿来说,成人与儿童的交往方式,特别是成人对儿童的抚育方式影响着儿童期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进而影响儿童的整个生活历程。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8,(68):11-12
我们很少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认识儿童,其实,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不是成人的附属品。童年也是有它独特的价值,不是成人生活的预备。我们在培养儿童时,应该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重新认识儿童,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遵循自然规律,适时给予儿童一定的引导。同时,我们还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状态。”目前国际社会基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即承认其独立人格;第二,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不能将其当作“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期,应尽量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活。这是精彩的忠告,又是让人深思的警策。教育,往往把儿童视作“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教师总是焦渴地期盼着儿童能尽早摆脱幼稚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语),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进入…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独特的,成人不应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生活世界,而是应理解儿童的生活世界。教育呼吁关注儿童生活世界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教育应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儿童立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儿童立场,就是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研究儿童的心理,把儿童当主体,做到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简而言之,儿童第一。构建儿童立场,首要的关键就是尊重。尊重儿童的生命,尊重儿童的自由,尊重儿童的权利,把儿童当作儿童。  相似文献   

12.
老师甲和老师乙处理纠纷的方法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老师甲是位责性心很强的教师,他能积极主动地处理儿童的纠纷,但把儿童放在从属于教师的地位来解决纠纷,把纠纷本身当作错误及时平息,忽视了儿童的心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其结果强化了儿童对他律道德的依赖,延缓了儿童自律能力的发展。往往他带的班纠纷不断,孩子习惯于“告状”,依赖成人的裁决。老师乙注重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心儿童并“不动声色地观察”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交往的需要,善于给儿童留出社会化活动交往的“空间”。期盼儿童在面…  相似文献   

13.
保持儿童天性,凸显儿童主体自由是儿童教育的应然追求,但由于当下的学校教育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使教育过分的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压抑了儿童灵动的生命。童谣的固有特性及儿童的心理与生活特点决定了童谣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途径,具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基于童谣的儿童教育使教育更加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并臻于“润物无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比较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口语文化是通过声音和具体形象来表达的,声音具有直接地生理地刺入身体和感觉的功能,因此口语文化的感觉方式迥异于书面文化,它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动用所有的感官来知觉,属于一种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的方式。而成人文化则属于一种书面文化。书面文化以抽象性的词语符号来代替事物,走一条…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压抑或扭转儿童的意志,要求儿童毫无异议地服从教育者。因为许多人认为意志与服从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其实,这一点是需要澄清的。我们经常用的“意志”这个词,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的心理状态。在适宜的条件下,意志有助于促进儿童活动,引导儿童获得进步。当看到一个儿童的行为混乱无序时,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儿童个人意志所造成的。然而,正如我们不能把成人在愤怒之时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都当作有意行为一样,不能把儿童所有混乱无序的行为都当作有意行为。事实上,混乱无序的行为并不是由儿童的意志所造成的,而只是儿童情绪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以儿童的生命为本、直面儿童的生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目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主导地位,使我国幼儿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儿童个体的价值,忽视人格的培养。在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幼儿园教学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儿童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真实价值;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儿童丰富的个体差异等,  相似文献   

17.
西方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儿童到发现,重视儿童的过程,儿童以及儿童的世界被成人所关注和尊重.儿童观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以及儿童自身的发展,但就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很多还是儿童观的问题,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推进到实践层面,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写作不是"语言游戏",而是一种价值选择。这种选择将连同儿童自己的真实一块儿带出。让儿童言说儿童的言说吧。——题记言说:儿童就是儿童,不是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是什么?普遍观点认为儿童是成人的必经之路,儿童是缩小版的成人,这样的观点貌似无过,然而它仅仅把儿童当作是成人的附庸品,却忽略了儿童是具有独特思维的个体。周国平先生指出:"用外部功利目的来规范  相似文献   

19.
成人仪式是人类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古老的青年教育的方式,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古风遗俗,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成人仪式是一种“成人”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责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0.
儿童科学教育的最大误区是把成人的科学传授给儿童,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一)我们知道,儿童的主体发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世界里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他头脑中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世界。对儿童的科学教育并不是要把诗意和童话从儿童的生活中驱除出去。实际上,科学教育也难以做到这一点。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了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行为,儿童不仅不会真正获得迅速发展,反而会受到伤害,甚至连正常的发展都难以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