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任务处理模式(Effort Models)认为同声传译是一个三种精力交织、共存的配合过程,即: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表达+协调。多任务处理模式不仅为同声传译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同传译员的素质培养和工作中应采取的同传策略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交替传译听辨与外语学习中听力的区别,在将图式理论和Gille的交传精力分配模式运用到交替传译听解的认知过程中的基础上,提出影响译员听解效果的三大因素为:译员的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和除听解之外的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并由此得出译员克服听解障碍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根据Daniel Gile的认识负荷模型理论,同声传译的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精力分为听解分析、言语生成、短期记忆及协调四个部分。为了降低译员的精力负荷,提高翻译的质量,试从减轻记忆负担的角度分析了预测在同传中所发挥的作用,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方法。以及预测中的补救措施。掌握了预测技巧,译员在同传过程中便会更加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解析同声传译.Gile 假设同声传译可以看作是一个脑力处理模式,包含了三种精力,即听力和分析精力L、短期记忆精力M和话语产出精力P,从语言认知的视角来解析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完成各项任务的脑力分配,用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同声传译译员的能力训练,从而改善工作表现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79):108-109
减译和删译在同声传译过程中非常常见,由于同传内容成分多、难以记忆、并且涉及中英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因此成为许多译员需要面对的难题。本文以同声传译中的减译和删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省略的翻译策略入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论证释意理论对其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本文提出同传译员应用减译和删译的翻译方法,有效节约译员的时间和精力。但减译和删译需要译员有良好的中文基础,有效辨别出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6.
论文旨在对汉英和英汉交替传译的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首先基于吉尔(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做出假设,汉语为母语者,汉英传译比英汉传译的书面性偏移更显著,亦即英汉传译比汉英传译口语性偏移更显著。然后确定衡量口语性/书面性特征的10项参数,以第二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新闻发布会的转写稿为例,通过对各参数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交传方向性与口语性/书面性偏移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假设。为进一步探究其原因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分别用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和顺应论等理论给出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在同声传译还是交替传译中,数字口译都是制约议员做出高质量翻译工作的"瓶颈",在商务和经济领域,数字口译的失误甚至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理论在口译界十分著名。本文从吉尔(Daniel Gile)精力分配模式的两个公式CI(consecutive interpreting)=L(listening and analysis)+N(note-taking)+M(short-term memory effort)+C(coordination)以及CI=Rem(remembering)+R(Note-reading)+P(production)和一个理解公式C(comprehension)=KL(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A(analysis)出发,探索如何减少译员不必要的多度的精力投入,提出如何从译员的精力分配模式下提升数字交传口译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关交替传译笔记语言的研究较多关注笔记语言选择及其对译语质量的影响。然而,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却不尽相同。解释笔记语言选择如何影响译语质量的角度也较为单一,多援引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本研究聚焦交传笔记的语言使用情况,以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观察法获取数据,发现并描述笔记语言使用的各类现象。本研究表明,交替传译笔记语言呈现明显的母语倾向性,该现象可在语言转换和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框架内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9.
朱俊俏 《知识文库》2023,(15):135-138
<正>本文以一名译员在美因茨大学“周五会议”上两次模拟同传为例,对德汉同传中的非流利现象进行分析。根据吉尔(Daniel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将口译中的非流利现象分为四类,即听取及分析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译文产出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记忆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协调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对这四类非流利现象的实例进行逐一分析,究其深层具体原因,并提出减少上述非流利现象的应对策略。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整理中欧同声传译经典项目中欧盟口译司培训中国同传译员的课程设计,追溯其口译培训的理论基础——释意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以记忆训练为线索,同时以讲解、实验、演示、总结四大环节为中心,以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结合为质量评估方式的课堂教学的大学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以源语的口述为基础,对其含义进行语言的转换输出。交替传译是口译的一种,具有短期交传和长期交传两种形式;前者要求口译人员记忆源语内容并翻译,后者则需要笔记的帮助。本文将试探讨交传中记忆及笔记相关的问题,也即交传的精力分配理论对口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大型国际会议和各种其他国际往来活动越来越多地使用同声传译工作方式,我国对于同声传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来研究同声传译有助于帮助同传译员合理地进行精力分配,提高多任务处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信息输出处理是同声传译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同声传译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眼于探索同传信息输出过程中语言转换的技能,根据同传经验,从汉英语言差异的角度提出了汉英同声传译在输出过程中对语言有效的简洁处理策略,旨在为同传训练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笔记在交替传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笔记能够减轻口译员的记忆压力,通过提示所记忆的内容来提高口译质量。但是,如果对笔记的认识不当,记笔记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影响口译员对原语的记忆并成为准确传译的干扰因素之一。本文以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式"为指导,通过分析交传笔记的所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有效记笔记的方法,进而提出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记笔记问题,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听力理解焦虑与口译受训者的英汉交替传译质量的关系,旨在帮助译员了解口译过程中导致听力理解焦虑的主要因素,以及其对口译质量的影响,为译员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提供针对性帮助。  相似文献   

16.
同声传译作为外语专业的最高境界,同传翻译训练成为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而同声传译实训室为同传翻译训练提供了专业的设备,在同声传译实训室中可以使用系统中的各种功能并针对同传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学生也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自主训练学习系统进行自我练习和自我强化,从而达到同传学习和练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口译的加工模式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模式,描述了口译的过程。在我国口译界影响较大的两个加工模式分别是精力分配模式和厦门大学口译模式。本文对这两种加工模式进行对比,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探讨加工模式对交替传译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李倩 《教师》2011,(11):65-65
短时记忆作为口译信息处理的关键环节,在口译记忆中起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口译三种记忆机制的探讨,分析了影响口译短时记忆的因素,提出了培养短时记忆能力的方法,以对交替传译教学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短时记忆作为口译信息处理的关键环节,在口译记忆中起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口译三种记忆机制的探讨,分析了影响口译短时记忆的因素,提出了培养短时记忆能力的方法,以对交替传译教学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电视传媒中的同声传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透视同声传译在电视传媒中的应用这一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对电视同传的界定进行探讨,并与会议同传进行比较,从而提出如何规范电视同传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