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培富 《云南教育》2001,(22):31-3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一节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怎样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启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思考获得知识,提高认识,逐渐实现自我教育,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伴随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及感情陶冶。所以,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不仅仅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还要具有良好的情绪、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感染、激发学生,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积极的学习情绪。一、教师课堂情绪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影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老师要引导好学生得要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课文所选的篇目都是名篇佳作,是作者思想感情及智慧的结晶。老师在传达作品情感时要有良好的情绪、积极的心态、热情和…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语文课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课,它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美的洗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具商情感性.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鄙有情感的存在.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语文课的亮点,就在于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氛围中受到文学的感染和美的熏陶,自然而然地进入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美学教育的境地之中。只有找准文本的动情点,才能使语文课上得精彩,才能让学生如沐秋阳,如坐春风,学习并快乐着,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留下不可磨灭的好印象。  相似文献   

5.
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日检活动,引导学生复习知识巩固记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从自检,他检,小组检等方面,实施语文日检,整体运作,分层推进,有效地强化了语文课的复习,进一步保证了语文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张燕 《河南教育》2004,(12):28-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新课标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第一,语文课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文章的内容出发,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第二,学习课文,就得披文入情,不能脱离语言分析内容。第三,语文课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应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交流这一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集中情感目标的和谐渗透对认知及智慧目标的实现起着催化作用。教师要捧出爱心,倾注爱意,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喜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保持学生的高昂情绪;要挖掘教学中的美育教育,陶冶学生美的情绪: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智能、情感和谐的提高,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言交流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语文课是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文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雄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要充分利用语文语言这个强大的“情感磁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专学校的生源素质下滑,学生对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有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引入新的教育观念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形势所需。本文试从新型师生关系、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原则等方面来讨论如何构建和谐的中专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但遗憾的是不少学生对母语学习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要打破目前语文教育的尴尬局面,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不能忽视语文的人文性;既要实现认知教育目标,更要达到情感教育目标。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接受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素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赏识教育与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秀玲 《中学文科》2005,(10):31-3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语文课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语文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熔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门各类知识于一炉,陶冶情操,净化心境,培养审美观等等,本应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但为什么不少学生却腻烦、厌恶上语文课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机械、古板地传授知识,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活动,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我认为,教师要赏识你的学生,上语文课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现代素质教育呼唤一种平等互动、自愿、愉悦的教学模式,这也正是当今教育界竭力呼唤的研究性学习的要旨所在。而学生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上课的学习效率。作为我们老师也经常扮演着学生学习情绪的调节者,为此老师不应动不动发火或说些过分的话,用些过分的动作,要善于把握好学生的情绪。英国教育家彼得&;#183;麦克费尔认为: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一、目前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迷失的表现及原因 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升学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统考,致使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  相似文献   

14.
冯朝晖 《成才之路》2010,(35):I0030-I0030
职高学生普遍存在知识浅底子薄,缺少学习热情,畏难厌学情绪较严重的状况,而被人称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在职高学生的心目中更是常遭“冷遇”,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脱几节无所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身为职高的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让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突出专业学习的同时爱上语文课。以下是本人根据职高学生实际并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祝建华 《考试周刊》2008,(51):33-33
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语文素质化教育首要的就是敢于创新教学。目前,广大语文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语文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语文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思想性强、知识面广,它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基本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头戏”,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十多年来,笔者一直为这一教育重任而孜孜地耕耘着。做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曾不止一次地因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害怕上语文课、语文能力不好而困惑不已。在长期的摸索中,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应从“心”开始,以情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不仅应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更应借助语文的文学性给学生更多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虽然不等于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应当在人文教育中占有一个相当特殊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因为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三点导读     
教育心理学认为:美育是通过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或感化,从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融入美育,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寓教于乐,把语文课上好、上活,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合21世纪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语文课是中职教育的基础学科,是中专生入校后首先要学习的文化课,从课程设置上看,语文课课时比例大、设置时间长,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中专语文课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