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缺的生命教育,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优势地位、拓展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构建校园生命教育环境、加强教师生命意识教育、探索多样生命教育形式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勇 《今日科苑》2010,(8):309-309
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课堂,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拓展和延伸,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构建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存信念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3.
崔伟  陈娟 《科教文汇》2010,(31):27-28
在高等教育逐渐社会化的今天,大学生生命意识异化现象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生命的否定、对他人生命的漠视、摧残异类、游戏人生等方面。虽然比例不高,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个体成长、家庭环境、社会变迁及教育理念等方面因素分析大学生生命意识异化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重拾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对生命意识淡薄的情况,着重阐述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促使大学生学会保护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5.
我国医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学制长,长期处于超负荷的高压状态。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侧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堪忧。本文对湖南省内医学院的医学生心理健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制约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其对策。调查发现:湖南省内农村医学生、女生、性格孤僻、单亲家庭以及贫困生心理危机发生率较高,积极心理课程的开设、大学生快乐体验活动的开展、心理教育的加强等措施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教育,本课题组以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为样本,进行了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分析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生命尊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的。从阶段论的角度来谈论生命教育,可以尝试从传统生命教育的不足出发,强调当前生命教育要注意层层递进,注意层次的提升,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意志三个阶段论证生命尊严的形成过程,力求可以找到当前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践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潘美姬 《科教文汇》2010,(15):193-194
生命尊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的。从"阶段论"的角度来谈论生命教育,可以尝试从传统生命教育的不足出发,强调当前生命教育要注意层层递进,注意层次的提升,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意志三个阶段论证生命尊严的形成过程,力求可以找到当前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践行途径。  相似文献   

9.
廉洁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的举措。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自身和职业的需要。医学生的廉洁教育有其特殊性和行业性,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大学生们的生命教育是所有其他教育方式和活动形成的基础和关键。我国高校在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理论的灌输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对当代大学生们的生命观和个人价值观发挥着一定的启蒙作用。在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主要包含了增强大学生生命意志力、珍爱生命,促进大学生生命关系的和谐发展,端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人生     
冯之浚 《科学学研究》2007,25(3):385-39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文章着重阐述文化与人生关注的三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达到知天、知人、知己之道。  相似文献   

12.
人工生命为人们认识自然生命及其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论文着眼于人工生命“涌现”和“进化”的核心特征,并将其融入到创意设计中,分析其方法与优势,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人工生命为人们认识自然生命及其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论文着眼于人工生命“涌现”和“进化”的核心特征,并将其融入到创意设计中,分析其方法与优势,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Endeavour》2022,46(4):100845
Synthetic biology is often seen as the engineering turn in biology. 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entities created by synthetic biology, from synthetic cells to xenobots, challenge the ontological divide between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as well as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the artificial. Entities such as synthetic cells can be seen as hybrid or transitory objects, or neo–things. However, what has remained philosophically underexplored so far is the impact these hybrid neo–things will have on (our phenomenological experience of) the living world. By extrapolating from Walter Benjamin’s account of how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ffects the aura of art, we embark upon an exploratory inquiry that seeks to fathom how the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of life itself may influence our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ing. We conclude that, much as technologies that enabled reproduction corroded the aura of original artworks (as Benjamin argued), so too will the aura of life be under siege in the era of synthetic lifeforms. This article zooms in on a specific case study, namely the research project Building a Synthetic Cell (BaSyC) and its mission to create a synthetic cell–like entity, as autonomous as possible, focusing on the properties that differentiate organic from synthetic cells.  相似文献   

15.
虚拟伦理与现实的道德生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已经或正在构造出形形色色的虚拟世界。在有人参与的虚拟世界中,与现实社会一样,也会发生种种伦理问题。虚拟世界中的伦理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属性?虚拟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关系如何?人们在设计虚拟伦理时,是否要遵循一定的客观尺度?关于虚拟伦理的这一系列问题,已经并非虚拟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一、虚拟世界的价值取向 所谓虚拟,是以数字化方式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及其过程的模拟,其中也包括在客观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想象力而产生的对于某些非现实的事物的数字化建构。虚拟具有超…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Making a life     
Cathryn Carson 《Metascience》2006,15(3):525-529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