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提出建立专门的竞技运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制,使竞技运动在学校、社会占有阵地,且不与以健身为主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冲突的观点,揭示了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各得其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应用文献、逻辑等方法,在评述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既有研究基础上,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提出"相互取予"观点,旨在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论科学发展观下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回顾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就科学发展观下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群众体育优先、竞技体育优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3个阶段;在科学发展观下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将呈现地位平等性、发展同步性、动态协调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一股冰雪运动的浪潮,推动了冰雪运动的发展,为我国未来的冰雪事业宏图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冰雪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带动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坚实的基础,而竞技体育又可以反哺群众体育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群众体育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体育发展战略应重点关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方式。但目前,仍面临竞技体育体制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协同能力一般、竞技优势资源与公众多元诉求不相适应、体育项目大众化普及和推广不深入等问题。建议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激活群众体育发展动力;推动竞技社会化和群众体育项目化发展;促进竞技体育训练成果的群众化普及;打造交融式体育赛事,建立标准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迈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在举国体制引领下,中国竞技体育在70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群众体育发展不容乐观。目前应以体育强国战略为契机,通过体育强国战略体系建立,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健身俱乐部作为一大体育产业支柱,是协调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和谐发展的良好中介。文章从健身俱乐部的角度来探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并试图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如何处理竞技运动同群众(大众)体育两者关系,是体育发展战略的根本问题。苏联正在由奥运战略主导向群众体育战略转变。我国也正在由奥运战略向奥运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福建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运行特征,认为,我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步形成的,新形势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应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娱乐体育——中国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比较分析了群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差异。由于群众体育的业余性、参加者的异质性、目标的多样性、组织实施的分散性以及旨在满足参加者自身需要等特征,发展群众体育不能简单地搬用发展竞技运动的模式。开展娱乐体育与我国体育经费、设施尚不充裕的现实相适应;适合中国体育文化的民族特点;符合中国居民生活中能量摄入与支出的特点;有利于启发人们的体育动机;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全面的体育观。因此,娱乐体育是我国发展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从运动员选材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决策的基础,纵观建国50多年来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呈现从群众体育优先→竞技体育优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认识变化过程。即从“重点论”到“两点论”再到“协调论”。在分析论述两者关系时,不论观点如何,其前提都是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当作是一个事物———体育的两个方面,或者是一个(体育)系统中的不同结构层次。笔者从运动员选材角度分析认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实际上是本质属性明显不同的两个事物,它们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一、从运动员选材原理看,群众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回顾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对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认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随着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变化而逐步形成的,新形势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应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现代体育是由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竞技运动)这三大部分构成。在现代体育中,学校体育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等作用;竞技体育是“塔尖”,并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国家体委提出的两个战略的做法,足亦证明。竞技运动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已基本明确。然而,竞技运动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以后,它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至今在理论上仍未明确。这就给学校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于体育强国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维型的理解"向"多维化认识"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单维型的体育强国理解,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认识阶段和汇集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国际交往、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在内的多维化体育强国认识的三个阶段.研究认为保持和扩大竞技体育的优势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前提,群众体育的普及是体育强国的基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向驱动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关键,努力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积极扩大体育产业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的回眸与思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为主线,分阶段回顾了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的历程.研究认为,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始终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要求下进行;振兴中华的国家和民族取向,促进了对竞技体育的有所侧重;顺应经济社会变化而实行的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调整,体现了继承发展、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有所侧重战略下,形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明显落差.对"后奥运时期"正确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使我国成为竞技体育大国,群众体育发展相对不足。体育走近群众、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体育在当代社会的必然取向,也是体育的本质回归。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发展群众体育,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使我国成为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体育思想对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影响的研究,认为体育思想的发展变化影响着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经历的基本融合、断裂、协调等与体育思想的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一、建立群众体育学的必要性随着历史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体育运动已形成体系,它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和群众体育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所组成。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愈来愈明显地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在国外,有些国家,如美国竞技运动和体育(泛指群众体育)是明显分开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从五十年代开始,尤其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改善,大众体育(我国指群众体育)日新月异,从事大众体育活动的人,一般达到人口的60~70%。同时,这些国家的体育工作者,注意应用有关学科的科研成果指导身体锻炼,并不断投入人力财力,在健身运动方面获得新的科研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存在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民间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做了分析,并对体育改革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逻辑理路,并提出实践路径。认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本质上是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体育发展载体,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上担任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路径、群众体育健身服务新基地、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新渠道的角色。提出: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为原则,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以青少年体育兴趣培养为重点,夯实竞技体育基础;以培养大众体育生活方式为宗旨,激发全民健身热情;以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优质资源整合为手段,打造精品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体育基本状况的科学认识,是解决当代中国体育问题的根本立足点。我国体育基本状况表现为五大不平衡:先进的竞技体育与落后的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疲软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城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农村、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体育发展不平衡;滞后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与“超前”的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迅速发展的体育实践与落后的体育科技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