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公民道德教育的创新载体及其组织模型设计,即建立公民道德自律教育委员会,通过强化公民群体道德自律教育而强化公民个体道德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公民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公民在道德自律教育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真正体现公民道德教育关爱人生的本性,达到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制度化是极其必要的现实途径,公民道德制度化是公民社会的必然要求。制度公正就是使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保障的制度规范体系,它是一种底线伦理,而底线伦理主要适用于公共领域,用于那些严重影响到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制度公正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和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制度公正通过有效调节公民的善恶行为、公私行为和道德与幸福关系,从而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和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社会道德要求为取向的教育形态,是我国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鉴于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理性化的价值生态,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在方法择取上,以“道德灌输”为承载的理性化教育形式,在塑造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人格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公民社会个体的主体性与心性价值世界的多样性,又使理性化教育有一定的局限,而情感化教育可以弥补理性化教育形式的缺陷并对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在理性化教育与情感化教育的关系之间形成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4.
公民在一个国家可以说是涵盖面最广的称呼。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谓公民道德就是公民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它是对公民提出的一种普遍的、应该遵守的、覆盖国家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向往,这体现了道德的应然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环境下,我们应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  相似文献   

5.
公民道德作为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具有公共性、强制性和有限度性。公民道德内化指公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公民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公民道德素质的过程。自我意识作为公民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在公民道德内化中处于支配地位,这使得公民道德内化过程呈现出自律性与他律性、共有性和独具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平稳和有序运行的基本制度之一,对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公民道德的建设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完善的社会保障会促进公民个人道德内化,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促进社会公德的提升;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有可能会使个体突破道德底线,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重视社会保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7.
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思考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体现教育价值的有效性。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社会道德要求为取向的教育形态,它体现了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在方法择取上,多是以“道德灌输”为承载的理性化教育形式,这在塑造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人格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公民个体的主体性与心性价值世界的多样性,又使理性化教育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情感化教育正是弥补了理性化教育形式的缺陷,并对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人格塑造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在理性化教育与情感化教育的关系之间形成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8.
当今,道德责任已然成为一个热点的社会话题。现实生活中诸如道德冷漠、诚信失落、正义失落、失职渎职等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众多,既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又有公民这个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既有历史因素的作用,也有现实条件的影响。但究其主要原因是责任制度不健全和道德责任教育的不到位。因此,本文拟从健全相关道德责任制度、加强公民的道德责任教育两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以期治理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社会道德要求为取向的教育形态,是对个体进行公民道德的教育。本文从中美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历史演进、目标定位、核心内容、实践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为我国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教育何为?首先,需要我们弄清楚"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念。笔者认为,"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分析为两个基本内涵,即"公民道德的教育"和"公民的道德教育"。前者是指对作为社会公民身份的道德的培育,其内容更侧重于与公民身份相关联的道德教育,即体现于公共领域道德的教育,它具有鲜明的现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后者则是指对公民所应有的全部道德素养的培育,具有一般道德教育的性质。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的重要性从历史的维度看,进行公民道德的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公德对立国来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xtent to which civic education is achieving its goals of teaching democracy and producing responsible democratic citizenship in Lesotho. This is done by analysing the conceptions of civic education, democracy, public participation, human rights, freedom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at appear in Lesotho’s documents that are used to teach people about democracy through formal, non-formal and informal education. I therefore argue that in the current Lesotho’s political history, these conceptions do not provide enough condi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ctive democratic citizenship. Instead the materials dwell too much on teaching citizens about the systems and structures of government, preoccupied with inconsistent defin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cy and with informing citizens of the importance of knowing how to vote and abide by the laws of the country; without showing how democracy should operate in a democratic country.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civic education for adults in Lesotho is offered informally, through the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and politicians that are largely based in urban parts of Lesotho. This suggest that civic education should be tailored for the rural and urban citizens in a context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a country that still embraces strong traditional ties to communitarian living.  相似文献   

12.
The proper role and influence of relig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continues to be contested an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ivic education in a liberal democracy. Paul Weithman and Michael Perry argue that religion makes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that religiously grounded beliefs should be fully welcome in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In response, this paper strives for a middle ground of preparing citizens to engage thoughtfully with a wide range of moral perspectives, religious and otherwise, while promoting a civic virtue that still honours a commitment to public reason.  相似文献   

13.
2020年的全民抗疫,既是对公民品格的检验,也是公民品格生成的现场。所以,我们必须利用这一"特殊"现场,上好公民教育这一大课。公民是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公民的个体性使公民区别于臣民,具有独立人格、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由意识、法治意识;公民的公共性使公民区别于私民,具有公共意识、公共伦理、公共理性、公共责任和公共参与。公民的公共性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使公民增添了生态公民的身份,具有生态意识。抗疫中公民所表现出来的品格状态,为我们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和参照点。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传统德育在转型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公民教育思想在当前的课程实践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但公民教育的完整概念和明确表述还没有真正进入德育政策设计的范围中。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尝试都给德育政策的设计带来了挑战,德育政策必须面对公民教育思想的冲击,在政策设计中积极建构公民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We formulate a distinctly 'political liberal' conception of mutual respect, which we call 'civic respect', appropriate for governing the public political relations of citizens in pluralist democratic societies. A political liberal account of education should aim at ensuring that students, as future citizens, learn to interact with other citizens on the basis of civic respect. While children should be required to atte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at will inculcate in them the skills and concepts necessary for them to be free and equal citizens, parents should be granted as much freedom as is compatibl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ivic respect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respective 'comprehensive doctrines' (systems of beliefs and values, including religious doctrines). We consider an objection to our position drawn from the account of upbringing recently advanced by Matthew Clayton, namely, that the conception of civic respect that we advance rests on an implausible view about the limited scop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justice. We develop an account of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ociety' as the appropriate subject of political justice that can overcome this objection.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加坡是近20年世界上最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国家,其通过在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和在社会上开展各种以提倡儒家伦理为内容的道德教化活动,使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在对新加坡推行家伦理进行文化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了儒家伦理在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对我国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舒新城对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有着独到的思考和认识。他认为民国时期公民教育是国民对教育自觉的产物;主张广义的公民教育,即造就明达的公民,使其不仅具备政治生活常识,还应具备社会生活常识、经济生活常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提倡知行并进的公民教育方法,知要启发独立思考,行则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舒新城公民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调查从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人文素质、文明卫生素质三个方面设计问卷,随机选取十堰市市区主要地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工商业户、学校等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十堰市市民在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诚信、友善互助、文明礼让、环保意识等方面素质较高,但市民在参与公益活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保护行动等方面的素质还有待提高。鉴于市民文化程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建议有关部门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落实,促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20.
于玲玲 《成人教育》2014,34(9):17-22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熊子容,对公民教育有着独到的思考与认知:公民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个人,更是培养良好的公民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在原则上应注重"社会心理"、"道德训练"、"社会估值"、"社会团体"、"公民性质评价"、"民主主义"六大问题;公民教育实施方法包含有公民课程形式、公民课程设计、公民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充实人民生活,谋求社会生存,发展人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以期实现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促进世界大同。熊子容公民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