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与实物微粒同时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波粒二象性,这是量子力学的实验基础,是二十世纪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科学革命意义的基本概念.多年来在一些广为流传的教科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微观客体中的一对“矛盾”,有人说是一对“基本矛盾”,在这种矛盾中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波动性可以转化为粒子性,粒子性也可以转化为波动性”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光子假设的成功,说明光子不但具有波动性同时也具有粒子性。对实物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来说,德布罗意认为也具有波动性。  相似文献   

3.
一、波粒二象性的基本概念知识总结: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  相似文献   

4.
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不仅要正确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给学生以巨大的影响。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为基点,发掘教材内在的哲学思想,进行教学活动,势在必行。1.物理学自身的辩证法和方法论众所周知,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普通的运动形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是辩证地进行的。因此,并非人为地把辩证法注入物理学,而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掘出物理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并借助于物理学的色彩缤纷的图景,对物理学自身的辩证法作了哲学上的表述。中学物理说明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和矛盾运动的规律性。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光电效应中,光表现为粒子性,在干涉和衍射实验中,我们则仅仅观察到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在宏观上是对立的。个别的、少量的光子表现出粒子性,光的波动性则是大量光子的行为,粒子性与波动性在微观世界中统一起来。许多临界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质量互变规律的绝好例证,例如,光的全反射现象、光电效应。1871年,人们认为电存在于原子之中,即,带正电的粒子绕负电中心旋转。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电子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光学主要介绍了光的传播、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这部分涉及的物理量和概念较多,关系较复杂又难理解,若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把握好光学的知识结构和脉络,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因此,学好光学中的两个典型实验是关键。下面笔者对这两个实验做一小结,结合实例介绍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6.
学生对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是如何统一的,特别是对哪些情况下光表现出粒子性、哪些情况下光表现出波动性不易理解.我用计算机模拟光的波粒二象性,在屏幕上直观地显示出波动性和粒子性与光的频率和光子数的关系,对学生加深理解这个难点帮助很大,且教学效果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何谓波粒二象性?答:象者,形态也。波和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一点已被干涉衍射实验和光电效应现象证明。把光仅仅认为是波或粒子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8.
光电效应现象,是赫兹于1887年在做关于电磁波实验时发现的,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其实验规律.中学物理编入这一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引入“光子”概念,为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提供重要依据,但限于中学物理知识水平,没有也不可能详细阐述其产生机理,即使在普通物理中也是如此.因而在教学中产生了一系列模糊乃至错误认识.其中最为典型的有如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光电效应是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的一个典型现象,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规律.在高考中,光电效应是“量子论初步”这一章唯一的Ⅱ级要求知识点,是高考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宇宙间的物质在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宏观物质、微观物质和超微观物质。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于是将那些主要具有粒子性、次要具有波动性的物质和宏观物质一起就划分为阳性物质;而将另一部分主要具有波动性、次要具有粒子性的物质和超微观物质一起就划分为阳性物质。阳性物质处于四维时空;阴性物质处于四维以上的多维时空。影响我们思维高度和科学发展的正是这个空间和时间的维数对头脑的先天禁锢。借用爱因斯坦相对论质能转化公式,进而揭示阴性物质世界或者说超微观物质领域虚粒子在虚时间里运动的模糊状态。  相似文献   

11.
在经典力学中,我们总是用坐标和速度(或动量)来描写宏观粒子的状态,即(r,v)或(r,p).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实验同时精确测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而量子理论揭示出了微观粒子不仅具有粒子性,而且还具有波动性,经典力学的描述方法不再适用了.通过研究发现,微观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同时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其精密度是有一定限制的.这个限制来源于微粒的波粒二象性.1927年,海森伯(W.Heisenberg)提出:粒子在客观上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位置及相应的动量.后来,人们利用合实参量积分的非负性,由量子力学严格导出了不确定关系的精确表达式:  相似文献   

12.
围绕着量子力学理论体系的物理解释问题,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等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激烈,最富哲学意义的论战之一。爱因斯坦虽然赞成光具有渡粒二象性的提法,但却坚信波和粒子这两个侧面可以因果性地相互联系起来。而玻尔则固守光的波动理论,否认光量子基本方程的有效性,并强调要同经典的力学概念作彻底的决裂。1923年康普顿实验证买了光量子的粒子特  相似文献   

13.
杨中甫 《物理教师》2004,25(10):49-50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根据量子理论,光子具有动量,光子的动量户和光子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为p=E/c,c光速.光照到物体表面时,会对物体产生压强,这就是“光压”,光压是光的粒子性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4.
成志强 《教师》2008,(12):90-90
有些物理量要用正、负号表示,常见的物理量的正、负号可分为“性质符号”和“量质符号”。一、性质符号:表征物质属性、基本结构的物理量物体带电的正、负,粒子的正、负(正负电子)等。正、负号用来表征物质电性情况。电源的正、负极,表征极性的电势高、低。直流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接线柱的正、负,表示电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二极管的正、负,表示二极管在电路中处于“导通”或“截止”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与经典理论类比的办法,谈谈薛定谔方程及其解的特点。薛定谔方程的提出。1923年~1924年间,德国物理学家德布洛依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大胆地提出了那些静止质量不为零的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等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这种新颖和尖锐性的假说在当时引起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关注。1927年~1928年戴维斯——革末和 G.P 汤姆逊等人先后做了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后  相似文献   

16.
从波动图象和粒子图象分析先的多普勒效应,指出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物质内在本性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从波动图象和粒子图象分析光的多普勒效应,指出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物质内在本性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经典的牛顿力学中,它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一方面描述物体惯性的大小(即惯性质量).另一方面又是物体之间万有引力作用的引力荷(即引力质量),且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是相等的.牛顿力学描述的是有质量的物体或物体系的动力学问题,而对于无质量的体系则无能为力.在牛顿力学中,质量与时间、空间一样是绝对的,不依参照系改变的基本物理量.本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推翻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质量也不再是绝对不变的基本物理量,只是从能量和动量导出的非基本的概念.在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的质量概念也不再具有惯性的含义,而是与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λ=h/p=h/mv相联系的一个系数.在本质上决定粒子波长λ大小的是粒子的动量P而非其质量,所以动量才是描述微观粒子的一个基本物理量.尽管如此,物质体系的静质量在当代物理学仍占有重要的地位.质量这个人们既熟悉而又了解不深的物理量与现代科学的前沿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一、微观粒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翟全 《文教资料》2005,(33):93-94
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部分,搞好物理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整体素质等都极其重要,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物理意义是什么首先要明确物理量的引入目的,即为什么要引入该物理量?它是用来反映、描述或表征什么的?如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比热是反映物质的吸热(或放热)本领的物理量。电场强度是用来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分布的物理量。电动势是用来表征电源将其它形式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在引入物理量时,还要注意物理量形成过程中渗透的科学方法。如合力与分力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与通常的思维程序不一样,不是从原因(或条件)来推知结果(或结论),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路,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往往孕育着伟大的发现和创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创见: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再如物质波的提出,1923年,德布罗意受到爱因斯坦光量子说的启发,提出了他的大胆设想:既然光量子论把过去认为本质上是波的光加以粒子化,那么把问题倒过来考虑.过去认为本质上是粒子的东西、是否也是具有波动性呢?1924年他进一步提出一个假设: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