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继今年10月"中国网通宽带奥运中国行——校园行"系列活动之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主办的"中国网通宽带奥运中国行—城市行,创新发展ICT综合信息服务论坛"于11月15日在北京举行。在这次以科技奥运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上,来自各行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奥运会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能够承办奥运会这个世界上最高规格的体育赛事是中国人的骄傲。随着北京奥运脚步的临近,大部分奥运场馆露出令人惊叹的风姿,并开始举行奥运测试赛。但有幸在奥运会期间赴京观看比赛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因此,趁奥运还没到来,爸爸妈妈不妨在节假日里带孩子到北京进行奥运亲子游。游玩第1站: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看看奥运会的三大标志性建筑——"鸟巢"、"水立方"和国家体育馆。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城市、注重“生态文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特征.人类的居住模式也将围绕着“生态城市”这一主题而展开.只有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寻求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协调好以人为主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的富裕、健康、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4.
芒福德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城市学家。芒福德的生态城市规划思想对我国、我省、特别是我市正在进行的"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城市发展战略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通过对芒福德城市生态规划思想与邢台市十二五规划进行对比研究,提出邢台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呈现"时空压缩"特征,表现在社会转型历史方位目标和社会系统各个领域发展的"时空压缩"。转型社会"时空压缩"特征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时空压缩"给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后发优势,即拥有"择优综合"的外部条件和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时空压缩"也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更加紧迫的现实任务和国际社会压力。在"时空压缩"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健康推进需要社会转型目标和社会结构的优化,以及对地方性生态思维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应是物质、精神、制度全面生态化的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两大思想指导下,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应当从物质及意识两个层面着手,技术和制度起保障支撑作用。在生态意识方面,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生态行为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而生态教育起到了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作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教育体系包含着生态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及具体形式四个方面,不同对象对应着不同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基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广泛实践,提出了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及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以学生自身生态道德建设带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要求。本论文将立足学生生态观念培养,从"生态道德观念"入手,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自己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生态文学书写包括三个主要方向,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可以把握这一写作主题的创生方向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0.
要将生态美德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需要我们在伦理和实践中把握几重维度。生态伦理界的热切回应是建设好美丽中国的理论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动力维度,而实现永续发展则是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它们既是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更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北京文化的异域审视——针对在京留学生群体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相对固定、规模较大、具民间身份并且有较高敏感度和呼应度的异域群体,在京留学生对北京文化的审视,构成了一种由外向内、由异质而本体的独特评价视角。通过调研发现,留学生对“文化北京”满意度最高,对“奥运北京”表示肯定,但对包含城市环境、市民行为举止、城市交通等内容的“日常北京”意见尖锐。北京应更加自觉地率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管理;采取主动姿态,开展北京文化的国际推广工作,打造文化品牌,主动进行文化输出;在学历层次、培养质量方面提高留学生教育水平,使其在真切的文化体验中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构建生态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管理者"生态管理"理念欠缺、"生态文化"引领功能缺失、对"生态教育"重视不够等已经成为制约构建生态型大学的重要因素。构建生态型大学,要从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校园环境、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优化生态学术权力组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三年大变样"的核心是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用生态和谐理念指导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理想结果是建设成为生态、和谐、文明新社区,提升人居环境及人口素质,引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使"城中村"真正融入城市,变成现代城市文明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以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小城镇生态园区建设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与新城市主义为规划原则,以生态小城镇为终极目标。转塘镇产业园区建设要走生态中心主义道路,强调绿色生产、绿色经营与绿色消费;大力发展人本化的商业服务业、体闲旅游业与生态交通;住宅建设要强化地域文化性与生态性的有机结合;生态教育园区应根据地域特点建设望江山的白鸶园与石龙山的水泥厂博物馆。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将转塘镇真正建成“生态转塘”、“体闲转塘”、“富裕转塘”与“教育转塘”。  相似文献   

15.
“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建设国际名城”的城市建设战略构想,体现了大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的新思路,也体现了城市发展定位的准确性。在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应充分控掘和发挥大连市的城市特色优势,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大规模的“国际性城市”。应进一步借鉴国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吸取城市建设的教训,充分发展大连市的城市发展特色优势,才是建设国际名城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试论安徽园林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于安徽园林建设的实际,对安徽园林的发展趋势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用生态绿色长廊将生态园林城市与生态园林乡村连在一起,使生态园林化的城市和乡村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起完整的生态园林体系,是安徽园林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文中还对安徽园林的发展建设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现状与建设生态城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被认为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生态城市”热正方兴未艾,但是当前我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都不够成熟,很多领域有待探索和研究。笔者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城市的内涵。并针对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镇体系是生态文明、绿色湖南建设的生动体现。建设生态城镇体系是未来城市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利于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在建设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别于传统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发展核心城市,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县城,有所侧重地发展小城镇。产业发展作为支撑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基石,可以从战略合作、政策扶持、先进技术、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升产业水平,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杨凌农科城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杨凌农科城为例,对其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 包括其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与成果,提出其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设想和措施建议,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建设杨凌农科城生态城市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建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短期的目标和任务,而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高校体育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为北京奥运会传播着“和平、友谊、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校园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