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听课制”为格局的传统教研制度局限了广大民间语文教师的话语权。由此一方面使得语文课堂理论的产生缺失原创精神,另一方面也阻滞了理论与日常课堂实践之间的有效流通。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改革,取决于基层教师对理论自觉反思意识与日常课堂生活情结之间的有机融合。因而,语文理论研究者应把视野投向广大的民间课堂,释放民间教师的话语权,并与他们建立起富有成效的会话与沟通,这就需要突破固有的传统教研体制,倡导以“课堂志”、“课堂叙事研究”、“课堂教学案例”为平台,从教师个体、校本、区域三个层面搭建小学语文立体、平民化的教研模式,在为广大基层语文教师提供“说自己日常课堂故事”自由话语舞台的同时,释放隐蔽在民间课堂里的小学语文原创营养,从而构建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日常实践生活,开创语文学术的新繁荣。  相似文献   

2.
段天喜 《辅导员》2014,(14):107-108
语文教研的土壤在课堂,一切活动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与研究都须“依托→立足→实践→超越”课堂。而“主题式·同题异构”就给教师搭建了一个比较学习、多元互动的平台,让每位同学科教师亲历亲为,彻底走出了在“主题式阅读·同题异构”课堂“学生要学什么,老师要教什么,语文主题阅读最终要实现什么”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在“两课”教学改革中,经过几年实践,我们探索并实施了“四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系统教学与专题讲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课堂讲述与电化手段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王王晶晶 《天津教育》2014,(23):117-117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和特点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近些年来在美国广为流行。所谓“翻转”,就是重新建构学习的流程。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指出,“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在线视频学习,除了教学视频之外,还包括师生间面对面的互动时间,还有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实践操作学习及师生间的互动式评价。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学生先观看视频进行自学,包括教师课前录制的微课及相关内容的视频,在课堂上,教师并不讲授知识点,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与练习。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论述了教师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革命”思路,然后以管理会计实务课程为例,论述了教师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革命”实践,最后阐述了教师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革命”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6.
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诉求,赋予了新内涵;教师发展中的“工学矛盾”也将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而显现新特征,提出新挑战。以“教师课堂学习”的新视角、新命题,主张教师“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上”有效发展的专业化行动,是破解“工学矛盾”实践难点和谋求教师发展新型方略的现实良策。教师课堂学习“谋变”的基本思路是从情境理性、成长专线、即席创作、自适应机制、实践张力等视域重构教师发展生态。教师课堂学习“新为”的解决方案包括:自主课堂学习的“点线面”行动策略;团队课堂学习的“镜像法”校本研修;项目式课堂学习的“融合型”网络研修。  相似文献   

7.
身体和知识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尚未充分讨论和处理的一对关系。本研究以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为视角,以N中学高一年级十位教师作为个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究教师如何认识身知关系,又如何围绕身知关系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存储器”、“处理器”及“服务器”三种隐喻可以概括教师对身知关系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中以“碰”、“溯”及“越”的核心行动对知识进行了“惯习化包装”、“资本化检视”和“身体化反思”,并面临“身知区隔”、“身知疏离”和“身知冲突”三种实践困境。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场域中围绕“身知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身知统合”过程。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以“知识导游”和“谦卑者”的身份重构课堂身知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多基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往往忽视了教师群体的整体提高,致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个体行为。同时,学校教育往往聚焦于显性的学生课堂。其实,学校除了有显性的学生课堂,还存在隐性的“教师课堂”。“教师课堂”是支撑学生课堂,促进学生发展的支点。为此,我校通过构建“教师课堂”,努力把校本研修课程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型教师是指善于在课堂上提炼研究课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观察、反思,并在课堂研究中探索改进实践的实质性措施,进而使自身专业得以成长的教师。他们始终奉行“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基本理念,始终将研究植根于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此,中小学教师应强化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意识,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课堂研究与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评价”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跟预期不和谐的教育结果。基于对“课堂评价”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针对具体实践中“滥用”和“乱用”课堂评价趋于普遍的情况,研究在课堂中合理运用评价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了。  相似文献   

11.
李艳 《教师博览》2023,(24):26-29
建构“立学课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链接学生的生活、助推学生“探索”、指向学生“应用”、回归学生“创造”。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通过创设“问题场”、设计“问题链”、刷新“问题域”、提炼“问题核”,来夯实“立学课堂”建构基础、引领“立学课堂”建构实践、优化“立学课堂”建构品质、落实“立学课堂”建构旨归。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和主角,是课堂上的演讲者,学生扮演的不过是跑龙套的小角色,成了被动的“文抄公”和“接收器”,基本上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在新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措施,真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享受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在课堂,如何营造一种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教研文化,是校长引领课堂必须思考与实践的话题。2008年起,我带领老师们聚焦课堂,从“学生、教师、课程、文化”四个维度,开始了以课堂观察与诊断为方式的教学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14.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为服务于有效课堂需求而应具备的综合意识、品质系统,不同于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学术能力。“失和”“失衡”“失调”“失真”是当前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核心问题,而加强职前培养的全面性、发展系统的优质性、评价系统的综合性是落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们都喜欢音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孩子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我们音乐教师出了问题: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味地注重课堂纪律,语言过于严肃;“正统”的教学内容与“流行”的学生心理需求有距离;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流程过于呆板,换句话说我们在不经意间剥夺孩子们的音乐课堂“主人”地位,使他们成了音乐课堂的“随从”,从而导致他们对音乐课堂不感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让音乐课堂教学能健康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主张将评价嵌于教学之中。本研究以一位初中英语新手教师的达标课为例,运用课堂观察、焦点团体访谈与实物收集等方法,勾勒了课堂评价的实践样态,并探究了备课组不同教龄的教师如何理解“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课堂评价。研究发现,新手教师的课堂评价呈现证据收集、描述性反馈、调整与改进的实践样态;备课组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访谈中对“何为一体”与“一体何难”阐释了自己的理解。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课堂评价是师生在课堂生命场中相互注视、彼此回应、共同成长、双向奔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改革给原本枯燥、平淡、僵化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许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着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理念,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崭新气息。而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解认识不深,实践操作把握不够准,给语文课堂教学造成不少的失误,致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特刊发这样一组文章,目的是在这新旧观念交替的关键时刻,给大家提个醒: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今天,“说课”、“唱课”、“讨论课”、“辩论课”、“表演课”、“多媒体教学”等等课堂形式异彩纷呈。于是课堂上多了“欢歌笑语”,有了掌声喝彩.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习情趣,实践了寓教于乐,很值得肯定。但是,若教师只借“标”新务虚.不仅走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反面.而且与新课标之“实”相左,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基于小学数学‘真实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围绕“真实课堂”这一研究主题进行实践探索,研究重点聚焦学生在课堂上的“真问题、真思考、真合作、真表达”,通过深入学习、积极实践和反思提升,引领教师用心打造返璞归真、朴实厚重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真实学习”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发生”,努力实现“以真课育真人”的教育价值和追求。本文拟从“实践”的角度分享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探索”,期望得到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行为的临床诊察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近年来,我们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讨论与计划、课堂教学临床诊察、分析与改进”的课堂提问行为临床诊察与改进技术,对矫治课堂提问缺失、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既可用于协作教师和上课教师等人员共同开展的课堂提问行为临床诊察与改进,也可用于上课教师对课堂提问行为的自我分析与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