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关于我国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梁丽娟  葛颜祥 《软科学》2006,20(4):66-70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环境降压的出口,而且有利于缩小区际差距,促进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应遵循“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损害)谁付费”的原则,实现对生态功能或价值形式补偿或实物形式的补偿。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一是解决补偿支付者和接受者的问题,二是解决补偿强度的问题,三是解决补偿渠道的问题。在补偿主体明确、补偿强度合理的前提下,分别建立起以流域、产业、资源开发利用者、全体公民、代际成员为主体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共同繁荣、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能为确立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本文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002-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全面评估了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据此确立了生态补偿的上限标准和分摊机制,并尝试根据生态服务功能和动态价值变化确立生态补偿支付标准。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 724.56亿元,比2002年减少了125.38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生态补偿上限标准为46.12亿元/a,其中中央政府为18.45亿元/a,受水区地方政府为27.67亿元/a;生态补偿支付标准中央政府为7.1亿元/a,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分别为4.26亿元/a、3.93亿元/a、1.12亿元/a和1.34亿元/a。本文最后建议改革现有南水北调工程水价机制,继续加大生态补偿中央纵向转移支付,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  相似文献   

3.
蔡昱 《科教文汇》2007,(10Z):167-168
一、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流域生态的补偿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为:“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流域的生态补偿需要通过资金的形式进行体现,需要通过一定的资金支持来达到流域上下游生态价值的平衡。[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产品高价、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价格体系,矿山企业未将环境恢复和复垦成本列入经营成本,而是通过对环境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有获得超额利润,导致矿产资源浪费严重和单位产值能耗强度大,生态环境长期超载负荷引发了难以修复逆转的复合性环境污染,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就是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要求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和经营者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补偿,对生态环境由于现有的使用而放弃未来价值进行补偿,用于修复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坏,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由谁补偿”、“补偿多少”和“怎么补偿”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提出建立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作为长效机制以解决水源保护问题;对生态补偿的定义、建立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定量研究、补偿费分摊率的确定以及资金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麻智辉 《科技广场》2012,(11):156-162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是一项集科学性、综合性、技术性于一体,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与地方、部门与部门、省市与省市及流域内各市县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借鉴和吸纳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做法和经验,结合中国流域生态环境的状况,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设计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框架体系,将有助于推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全面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提出建立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作为长效机制以解决水源保护问题;对生态补偿的定义、建立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定量研究、补偿费分摊率的确定以及资金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提出建立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作为长效机制以解决水源保护问题;对生态补偿的定义、建立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定量研究、补偿费分摊率的确定以及资金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各省化石能源资产流转为出发点,采用基于生物质能替代的能源足迹法计算能源输出生态足迹,并引入能源资产流转压力系数,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化石能源资产输出地为受补偿主体,化石能源资产输入地对输出地进行生态补偿的核算机制。在完善生态补偿模型前提下,对中国煤炭能源流转的生态补偿进行实证研究,从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价值损失成本和生态修复成本(包括土地复垦和农地修复)3个角度构建核算标准,计算出中国主要煤炭能源省份由于煤炭能源的输出应接收的补偿额度。分析表明:2010年煤炭能源净输出有山西、内蒙古、安徽、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9个省份,由于山西能源流转足迹压力系数最大为5.67,煤炭能源输出足迹严重超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因此山西省应接受输入地补偿费用最高为3 817.94亿元。  相似文献   

10.
从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有关理论入手,在分析了中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矿区生态补偿的社会补偿形式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和造血式补偿形式,完善矿产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依依  宋子千  张敏 《资源科学》2013,35(11):2194-2201
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制度安排,旅游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将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激励,以调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旅游生态补偿成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关注的焦点。基于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较为系统地梳理与评析了旅游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研究内容。进而提出了补偿空间范围及其等级区划、补偿标准及其时空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补偿机制及补偿绩效等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海  任勇 《资源科学》2007,29(2):28-33
本文针对处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的陕西省旬阳县的基本情况,探讨了生态补偿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谁来补偿和向谁补偿、补偿多少以及如何进行补偿等。笔者认为,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或权利的初始分配不同,造成了流域上下游事实上发展权利的不平等,需要一种补偿来弥补这种权利的失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游沿线享受生态服务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应当是提供补偿的主体,而上游水源涵养区的地方政府、企业法人与社区居民等是接受补偿的主体;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可以分为两部分,包括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额外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在当前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界定尚不完善,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应强化中央政府对生态补偿的干预力度;在产权界定比较明确,市场经济程度较高的情况,可逐步侧重于利益主体间自愿协商的解决途径。在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中,要关注为地方创造发展的机会、空间和政策;生态补偿方式应当多元化;同时要建立生态补偿的监管、评估和激励机制以及合理的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决策者和社区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构建适宜的生态补偿机制日益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海南省为案例,从社区居民问卷分析和机构调查分析入手,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讨论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方法和实现机制。研究表明,保护区大部分农户对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自然保护区设立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保护区大多数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也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补偿。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居民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不足,由此带来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保护与社区经济收入的冲突、耕地面积减少与剩余劳动力增加的冲突。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开发利用保护区资源,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很大问题。研究探讨了在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包括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的确定、补偿标准制定、补偿手段和实现机制。确定了基于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和农民受偿意愿两个因素的补偿标准,明确了人类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和补偿金收取渠道、支出渠道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提出了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引导企业合理规模种植,对于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耕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企业微观经济行为出发,构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新开垦耕地的生态补偿标准、新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方式转化比例、土地面积的四维空间理论方法,提出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新开垦耕地补偿标准制定方法。并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面向720 hm2待修复耕地,综合考虑当前生态补偿标准、县级政府财政能力,设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复量为1000万元/a,补偿标准0.51万元/(hm2·a),企业转换利用方式种植脐橙转换面积比例为50%,需补偿资金为368.49万元/a。建议面向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新开垦耕地生态修复目标,出台空间定位准确和补偿标准细化的精准生态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5.
张艳芳 《资源科学》2018,40(3):645-653
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构建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时应考虑生态环境补偿问题。本文选择具体案例,从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出发,运用合作博弈的经典模型——Shapley值法对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分配问题作进一步分析求解,并引入“生态补偿因子”对Shapley值进行修正与优化。研究结果显示,Shapley值法对于建立更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方式,达到社会经济效益最优、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目标,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旅游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路径及其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凌  郭嘉欣  王灵恩 《资源科学》2020,42(9):1816-1826
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梳理和生态经济分析框架,在总结政府主导型、社区参与型等旅游生态补偿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内涵特征、利益主体,并探索其运行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形成生态旅游供需对接平台,具有以市场交易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内生性和循环性、参与主体多元性等特征;主要涉及游客、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当地政府等利益主体;其运行机制是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在有机合作和投入建设基础上,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产转换为生态性旅游产品,游客通过付费购买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对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目的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补偿,从而构建可持续的“交易—获利—激励—再交易”市场化补偿路径。这一市场化机制运行的前提是自然资源产权的确定,关键是资源生态价值的实现,核心是生态服务功能交易的互动激励,而多方博弈中政府的调节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高洪成  徐晓亮 《软科学》2012,26(5):36-40
资源价值补偿和资源税改革息息相关。资源税改革一直受到社会各方关注,但焦点多集中于如何提高税率,扩大税基,而忽视了资源税改革最重要的资源价值补偿问题。本文借鉴国外经验,在资源税改革中引入资源价值补偿机制,并构建资源环境CGE模型,研究引入资源价值补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情况。通过模拟结果分析表明在合理的资源价值补偿标准和政策下,引入资源价值补偿后能有效改善资源和环境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价值当量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额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春腊  刘卫东  徐美 《资源科学》2014,36(1):148-155
受启发于Pagiola等对生态补偿理论框架的解读思路,基于地理学的尺度关联与尺度转换视角,阐述了中国省域间生态补偿的逻辑框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生态系统价值的判断,提出了基于生态价值当量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额度测算思路与计算模型。以2011年统计数据为例,对中国各省的生态经济价值及生态补偿额度进行了测算,并将其与各省的GDP进行了数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测算的中国各省生态经济价值及生态补偿额度占其自身GDP的比率均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果可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碳汇价值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体现“碳中和”过程公平的重要调剂手段,也将促进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向精细化转变。文章从梳理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发展及实践特征出发,基于碳汇价值的内涵、属性与实现路径,提出基于碳汇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面临的三重挑战:碳汇发生机制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各类碳汇价值的量化工作基础不同;受作为基础性、关键性要素的碳价格确定影响,碳汇价值核算争议较大,碳汇监测技术尚不完善。构建基于碳汇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应区分阶段推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管理与技术支撑需要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