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良好的跨栏步技术应体现出跨栏速度快,重心高,起跨角小,腾空后人体重心运动轨迹"平直"且接近栏顶,空中停留时问短、下栏快速支撑平稳,水平速度损失小,能顺利转入栏间跑。摆动腿在跨栏步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跨栏步中摆动腿的技术必须符合上述跨栏技术规格的要求。一、起跨腿着地缓冲阶段摆动技术摆动腿等蹬离地面后即应充分折叠,快速前摆,使摆动腿重心尽快靠近身体重心垂线,以减小  相似文献   

2.
一、跨栏步技术跨栏步即起跨腿的脚接触起跨点到过栏后摆动腿的脚接触地面时的一大步。它由起跨攻栏、腾空过栏、下栏着地构成。起跨攻栏时要获得一个较高的身体重心,起跨离地前身体重心前移,攻栏时要高摆摆动腿大腿,加大两腿夹角,  相似文献   

3.
当今田坛对优秀跨栏运动员的要求是平栏差小。在平跑成绩一定的情况下,提高跨栏步动作技术尤为重要。好的跨栏步起跨速度快,起跨时重心高,起跨角度适宜,重心起伏小且接近栏顶,滞空时间短,摆动腿主动压栏,直腿下栏支撑。摆动腿参与了跨栏步动作全过程,因此,下面分阶段对其技术特点和要求及训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前、后程的跨栏步的三个技术时相进行运动学技术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造成男子110m栏运动员后程跨栏步减速主要是由后程起跨攻栏太近,重心水平速度损失明显,起跨攻栏支撑时间和下栏着地支撑时间太长,起跨腿在栏上时下压不积极等技术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跨栏步技术原理说明:积极合理的起跨攻栏技术能使起跨距离合适,起跨后栏上人体重心轨迹抛物线平缓合理。积极有力、大角度的摆动,能使摆动腿后群肌肉充分拉长,为积极快速下栏准备了条件。积极的攻栏意识与熟练的攻栏技术相结台,是做好跨栏步的基本保证。笔者在多年的田径教学中由于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跨栏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攻栏意识的培养。于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作了一些研  相似文献   

6.
高栏跨栏步技术的发展趋势已从"跨栏"阶段进入到"跑栏"时代,其特征是远起跨、近下栏、攻栏腿屈膝高摆,下栏迅速,过栏时重心起伏平稳,并与栏间跑的衔接更加紧密。腾空过栏是跨栏跑中的关键技术,腾空过栏中,其摆动腿动作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腾空过栏动作的质量。研究认为腾空、过栏、落地、速度几个环节不同于传统技术是高栏跨栏步的现代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录像解析法,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跨第1栏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10 m栏运动员跨第1栏时,存在着跨栏步偏大、身体重心腾起角较大,起跨阶段起跨腿向前蹬伸不充分、摆动腿摆动速度较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比赛条件下拍摄孟岩等4名运动员的全程录像,对跨栏步技术特征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认为,我国优秀运动员孟岩全程技术动作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栏上时间不稳,栏间用时相差较大,后期步频下降较大;栏上动作起跨角过大,起跨距离小,造成身体重心过高,起伏波动大,影响了速度的发挥。同时摆动腿小腿伸展不够,动作不够舒展。建议调整栏间步节奏,同时延长起跨距离。  相似文献   

9.
优秀110 m栏运动员屈蹬式起跨技术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全国重大田径比赛中优秀110m栏运动员比赛实况进行高速摄影,解析有关的运动学参数。发现: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起跨腿着地技术为近着地、高重心、起跨后蹬技术为类似短跑运动员的屈蹬式技术;表明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跨栏技术正向跑栏技术过渡,其关键技术是采用屈蹬式起跨技术,符合现代跨栏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跨栏练习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心理方面也有特殊的要求。实践中有些素质较好的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应有的心理训练,影响了跨栏技术的掌握。为了促进跨栏教学质量的提高,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教学中把运动心理学的认识过程运用到跨栏教学的实践中,对跨栏教学中的主要心理障碍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一、克服跨栏步中心理障碍的方法正确跨栏步的技术应该是“三快一准”,即起跨落地快,攻摆上栏快,下栏着地快,起跨点和落地点要准。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心理障碍表现为:(l)怕栏高、怕碰栏、怕起跨点远、犹豫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男子跨栏运动员刘翔110 m跨栏跑技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有关比赛资料的对比分析 ,对我国男子跨栏运动员刘翔 110m跨栏跑过栏与栏间跑的技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减小起跨后蹬角 ,控制过栏腾起角、躯干角 ;高摆、屈膝攻栏 ,减少起跨时人体重心振幅 ;远起跨、近下栏 ,改进下栏后的步长比例 ,提高“跑栏”技术效果等应是刘翔今后技术训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1 前言跨栏运动是一项对速度、协调、灵活性要求很高的运动,运动员必须在保持高速度的奔跑中跨越10个栏架,因此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速度、协调性、灵活性和节奏感。目前人们在不断提高运动员平跑速度的同时,仍然十分重视运动员的过栏技术,因为合理的技术往往可以减少因过栏而造成的速度损失,从而实现理想中的跑栏。在跨栏步技术中,盆带肌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过栏技术的质量,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加强盆带肌力量的训练、完善跨栏步技术。2 跨栏步的解剖学分析跨栏步是从起跨腿着地开始到摆动腿落地结束。当身体重心投影点移…  相似文献   

13.
跨栏跑属于速度性的径赛项目,它的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平跑速度、完善合理的跨栏步技术和跑跨结合的能力。全程跑技术可以分为起跑到第一栏的技术、跨栏步技术(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和终点跑技术等四个部分。由于全程跨栏跑主要是由跨栏步和栏间跑若干跨栏周期所组成,因此,跨栏步和栏间跑是跨栏跑技术的重点。110m栏距离短、速度快、技术复杂、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高,是跨栏跑最具代表性的项目。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跨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科学运动生物力学的广泛应用,跨栏技术有了重大的进展,由“三步一跨”改进为“三步一迈”,而且还有人提出“三步跑一大步”。尽管提法不一,但可以从“跳、跨、迈、跑。”这四个字说明一点,就是如何缩短起跨以后的腾空时间,保证快速过栏。为什么“跳栏”慢、而“跨栏”快呢?因为跳栏时,身体重心离栏架高、重心起伏很大,腾空时间较长。加之上栏之前要准备做跳的动作,过栏之后要恢复向前跑进的姿势,这些都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和体  相似文献   

15.
张赫 《中华武术》2016,(4):10-11
一、跨栏跑的技术训练跨栏跑技术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跨栏跑技术尽量合理和准确。(一)跨栏跑的技术要求(1)起跑:提高两腿蹬离起跑器的力量和速度、积极加速过第一栏,力争第三栏前后发挥最高速度。(2)过栏:栏前尽量快跑,迅速提脚起跨;攻栏动作充分、有力;加快两腿剪绞过栏速度;下栏着地快并与栏间跑衔接好;起跨和下栏着地都保持较高的身体支撑姿势。(3)栏间跑:下栏与栏间第一步衔接紧密;步  相似文献   

16.
张东 《体育世界》2011,(12):65-66
在跨栏运动训练中,要提高跨栏专项成绩,就必须解决好栏上的过栏速度和栏间跑技术,也就是跑跨结合和跨跑结合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现代跑栏技术要求运动员起跨腿应有适宜的起跨距离和角度,摆动腿应屈膝攻摆,积极"鞭打式压着地";另外,运动员栏间三步应有鲜明,快速的节奏。通过一些专门性练习可以诱导运动员合理,平稳的由跨栏技术向跑栏技术过渡。  相似文献   

17.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田径运动项目,而跨栏步技术又是跨栏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环节。这个技术动作是从起跨腿的脚着地开始,到摆动腿过栏后着地为止。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跨栏步动作,对于加快过栏速度、保护栏间速度和节奏是十分重要的,是跨栏跑完整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跨栏跑教学和训练中,每节课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这次课跨多高的栏架,跨多远的栏间距离?”的确,跨栏技术的好坏,与适宜的栏高及栏间距离密切相关。学生迫切需要掌握不同栏高及相适应的栏间距离、各步步长的准确数据。如何根据不同的栏高,选择适当的栏间距离,并科学合理地分配各步的步长呢?根据0.618“黄金分割率”(见本刊1999年第4期《“黄金分割率”与跨栏跑技术》一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测定和计算出8个不同的栏高;21个不同栏间距离的跨栏步、起跨点、下跨点及栏间3步各步的距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跨栏跑项目的一些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视频分析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方法,从起跨、攻栏和落地三个阶段对其技术特征进行描述和比较,结合二维运动学分析总结各个参数对跨栏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准备起跨攻栏时,着地与过栏后着地两个阶段的缓冲与蹬伸时间关系完全不同,起跨攻栏着地阶段,缓冲与蹬伸的时间比率为65%:35%,而着地阶段的缓冲与蹬伸时间比率为20%:80%。(2)腾空阶段,由于重心移动方向的改变,水平速度减小,垂直速度增大,跨栏运动员重心的水平速度会转换成垂直速度;过栏后,着地时间与着地缓冲时间应尽可能地缩短,以便在跨栏后减少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3)跨栏的效率也是由起跳攻栏角度、起跳和着地时脚与栏架距离的比例、腾空时间和跨栏的重心高度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跨栏步”是跨栏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难点,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跨栏跑时,经常出现跑到栏前不敢跨或向上跳跃过栏的现象。下面介绍一种循序渐进的“三步走”辅助练习教学法。第一步助跑跨越技巧垫的练习目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起跨和前摆技术,预防跳栏现象的发生,为“跨栏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