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将近2亿,随迁子女多达1400万。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动,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并成为一个困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困难的现状及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旨在加快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进程,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符号互动论是西方社会学界研究微观层面的一种理论。随迁农民工子女作为流动劳动力的派生部分,在城市接受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读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教育,以全新的视角探析目前影响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原因,对于加强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促进城乡儿童共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农民工聚居地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总量、学习环境、教养行为和亲子关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研究分析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提出构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合教育是一个热点话题。要使学校的融合教育更富有成效,应重视课程问题。学校应调查并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社会生活需要来确定融合教育课程目标、构建融合教育内容,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在课程实施时贯彻渗透性、活动性、合作性原则,并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指标体系来评价融合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社会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关注,从学校层面促进随迁子女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分析学校层面特征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城缜儿童相比,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较差,表现形式更加隐蔽,且极端个体更多。学校因素能够解释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得分变异的14.26%。在学校层面,学校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具有正向影响,而学校外地学生比例、班级规模则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前,公办学校作为接收随迁农民工子女的主要渠道,在促进随迁子女社会融合中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公办学校在促进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依据社会融合的特质,并把握公办学校自身在促进社会融合中的角色定位,实施以公办学校为主体,多方力量协力推进等措施,以期实现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大量劳动力转移相伴随的是其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及社会融合问题。对随迁子女而言,教育融入是实现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教育融入”为视角,论述随迁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挖掘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如何使随迁子女顺利实现教育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43):176-177
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与外来务工人员所在地的学校教育融合其本质属于城乡两类群体对话,需要两者的自我理解、相互理解。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却存在因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学校教育中隐含的福利观、同化观、物化观等,无法体现教育公平性的问题。基于此,文中从学校引导层面入手,探讨学校在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健康行为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继而分析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与外来务工人员所在地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及方式。  相似文献   

9.
异地高考政策作为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否有助于随迁子女形成良好的教育期望?针对11个地区中8-11年级随迁子女的抽样研究表明:异地高考政策认同与其教育期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及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能够增强个体学业成绩对其教育期望各维度的正向影响;从中观层面来看,能够增强家庭社会资本对其教育期望部分维度的正向影响,能够削弱学校阶层隔离对其教育期望部分维度的负向影响;从宏观层面来看,能够削弱社会歧视知觉各维度的负向影响。因此,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其教育期望存在着“正义补偿”“以考促学”及“城乡融合”等作用机制。如果这些随迁子女得到了社会公共政策的有效支持,有幸形成良好的教育期望,或许在阶层再生产逻辑之侧并行着社会流动的渠道。  相似文献   

10.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是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物。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现象的成因、现状、挑战及对策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但总体来看,理论层面的研究偏少,新闻报道性质文献居多;"随迁子女"的概念界定不够清晰;"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社会效应的研究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11.
"他者"理论是后殖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运用"他者"理论对《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斯坦利和布兰奇进行分析,分别从性别上、社会地位和文化上等方面分析布兰奇"他者"地位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认同理论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埃里克森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塔基菲尔的社会认同理论为认识不同群体及群际冲突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压力,并从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探寻新的策略:1.从自我认同的功能出发,认识自己、完善人格体系;2.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3.从社会认同中群体互动的角度,增加群体间的互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良好氛围;4.从家庭和学校等社会基本单元着手,通过大学生责任意识、择业观念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潮州历史上水灾最为严重的时期,究其原因,固然有气候、地形、地势、降水等诸多自然因素,但很多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水患严重的重要原因。该文从韩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事件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清代韩江水患严重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一部中篇佳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威尔海姆这一人物形象。本文将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威尔海姆的人格发展过程,以此来揭示作品所反映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自我与现实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及自我精神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简述曼海姆“思想社会境况决定论”的基础上,对教师的“个人观点”进行了重新解读,阐明了“个人观点”产生的社会学根源。这一阐释,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研究和学校工作中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促进教师之间建立尊重、理解和平等的人际关系,提高教育研究群体或学校的工作效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构课程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影响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教师社会角色、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特点及兴趣、教学评价机制等。教师应从教育的本意出发,本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课程进行重构,以达到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是新世纪网络上兴起的一种通过人工参与的搜索引擎机制,它折射出人们对真善美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引起了人类历史上新的搜索革命。但是随着其越演越烈,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我们尤其需要从伦理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消除其负面效应的道德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8.
Situating in the different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of schooling in China, which is more embedded in mixed neoliberal value, authoritarian state control and collective morality, we use a somewhat different theoretical angle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labour’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working class at school and at work. Our study extends the horizon of Willis’ analysis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at school by seriously analysing students’ work experiences through their internship at the site of production. Taking a sociological rather than cultural analysis approach, we re-conceptualize working-class agency embedded in a double contradiction of schooling as a site of contestation. This double contradiction is generated by conflicting experiences caused by inevitable conflicts among the three spheres of material production, social reproduction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in educating ideal labour subjects to serve the state, market and family, providing fertile soil for re-negotiating working-class solidarity.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关系粮食安全、土地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和经济两维度分析1997年、2012年各省市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空间变化和区域差异特点,为土地利用合理利用提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31省区市总体呈承载人口潜力大于现实人口规模态势且地域差异性明显,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然承载力最大,北京、天津、上海经济承载力最大,区域不均衡发展,超载与盈余并存。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社会的良心,在面对当今社会人们"良知的遮蔽"时,学校道德教育要履行促进学生体认良知的社会使命。但是,学校道德教育在践履其社会使命的过程中却陷入了困境,其出路在于要充分把握其对"良知遮蔽"的意义,直击和破解"良知的遮蔽"。而"性善论"视角下对"良知"的充分理解,则更加有助于学校道德教育社会使命的践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