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主体性德育的现实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传统道德教育片面强调规范性功能而忽视主体性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性德育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规范性德育向主体性德育的转变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名刚 《教育探索》2004,2(8):94-96
主体性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当前并行的热门教育话题,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如何融三者于一体,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的重要问题和重要课题。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弘扬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展其主体能力和塑造其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道德教育依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道德教育理论的束缚,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本文从反思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入手,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
学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意识,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青少年的亲社会人格。创造性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核心。青少年团体活动是有效的学校主体性道德教育和创造性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深人发展,张扬人的主体性越来越显示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发展主体性道德教育,张扬道德教育客体主体性的教育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而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的重要问题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人学思想出生,分析了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并阐述了学校德育应该充分考虑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探讨了信息时代下,挖掘学生主体性的学校德育,以适应人的生帝发晨的需要和信息时代的特点,给学校道德教育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所涉及的是人的灵魂、精神中最深沉的部分。但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却忽视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让学生体悟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这与道德的真义是不符的。然而,人文精神却能帮助当今学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突破道德教育的瓶颈,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道德教育新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主体性道德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道德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因此,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性创造、学生的完整德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能力。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基,交往和实践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键,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主体性是个体全面发展素质的核心。幼儿主体性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性教育。文章首先阐述主体性教育的内涵,然后从教学形式的主体性和幼儿的主体性生成两个角度来论述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教育"认识误区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体性教育”蔚然成风的形势下.一些追“风”者走入了“过犹不及”的道路,在对“主体性教育”认识和把握上进入了误区,一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或不讲就是“主体性教育”;二是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少管或不管就是“主体性教育”;三是把主体性与创造性完全等同。其实.“主体性教育”有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教师应从根本上把握,以免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4.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促进者—幼儿主体性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儿童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行为模式直接制约受教育-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角色应该是儿童发展的“促进”,同时,教师自身主体性的培养是实施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主张,力求教育的各个主体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都能很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于理论的"非专业性"与实践的"模糊性",主体性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审思高等教育的发展谱系,高等教育的未来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指向未来发展路径的高等教育,技术理性与主体性的双向作用不可偏废:技术理性延展了高等教育未来的想象力,主体性纵深了高等教育未来的建构力;同时,技术理性是促成主体性的基础,而主体性引领技术理性的方向,两者共同作用达成高等教育的未来实现。其二,指向未来美好图景的高等教育,需要将主体性置于价值优先地位,以体验式的合作学习进行感入式的沟通对话,发挥主体创造性,超越技术理性,在未来的高等教育的未来中走向真理式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主体,在教师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史中,教育主体性发生不断变迁:从最初的计划、单一、封闭的主体性僵化模式到灵活、多元、开放的主体性发展模式。新的时期,教师教育主体性的真正发挥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改革中的主体性,针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特征来把握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才能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师资。  相似文献   

19.
社会现代化以其独特的内涵,在多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展而言社会现代化是重要的时代机遇,如何借助社会现代化的东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性课题。文章就如何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伟 《教育科学》2006,22(6):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