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机的认知理论在大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课在大学生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它通过技术教学使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在大学生体育课中,课的组织与教法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生理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和体育教学的一般原则、方法等,但教学效果好坏还要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起作用。这样,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的积极性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动机的认知理论出发,探讨在大学生体育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2 提高大学生体育课中的动机水平的主要方法2.1 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黑龙江省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忽视了高校体育的心理功能因此走入“体育即育体”的狭路;城市来源的大学生对体育课态度、认知、情感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而行为意向却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影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态度的主要教学因素是:学生体育基础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健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交流不足、尚未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气氛。旨在探索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未来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内容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对于体育课及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李欣本文通过对980名在校大学生有关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的认知态度入手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应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考虑:主观方面,体育课做为普修课,势必在学生眼里不如专业课重要,所以部分被试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  相似文献   

4.
高光 《浙江体育科学》2004,26(3):45-48,67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课外活动内容,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认知态度,以及开展此项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课外活动表现出"静多动少"的状态,课外体育锻炼存在的松散、无序化状态未能得到有效改变,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运动模式.因此,高等学校开展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成绩评定,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商伟  薛峰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3):234-23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大连交通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和体育课投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的影响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特别是大学生体育课兴趣中内容、身体效果、人际关系、竞争四个维度对体育课的投入有显著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应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对身体效果的追求,培养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6.
<正>一、对“运动认知能力”的理解体育课应发展学生对运动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学生的认知主体是自己的身体,认知方法是自己的身体运动,认知对象则是运动文化。认知过程是在运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身体运动(已有信息)对象化,将运动文化(外界信息)主体化,  相似文献   

7.
内隐认知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内隐认知的特征、内隐认知在促进大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中的体现及对相关现象的理论解释和内隐认知与隐性体育课对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影响等3个方面,阐述了内隐认知在促进大学生体育与健康中的功效。试图通过本文研究,促使高校体育教育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体育内隐学习,从而与外显体育学习相伴生辉,实现体育课程贯彻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多元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对福建省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参加课外活动情况、喜爱运动项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表明 :福建省大学生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 ,有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积极态度 ;在学生对体育课看法方面 ,学生对体育课满意度呈正态分布 ,体育课开设 3年最佳 ,大学生体育课分班以项目分班为宜 ;学生锻炼场地以运动场地为主 ,锻炼形式 2~ 4人自由活动 ;阻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为体育器材和场地不足 ,女生自我锻炼意识较差 ,而没有合适运动伙伴也是阻碍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朱琳  王林 《湖北体育科技》2017,36(6):525-528
目的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相关意见及建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武汉部分高校体育课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情况和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及教学方法较满意,而对公共体育课成绩评定方法和体育课场地器材的设置满意度较低。结论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不仅影响到教学效果,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袁存柱  王颖 《体育科技》2005,26(1):70-73
通过自制问卷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海南省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评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同性别、来源、年级、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关系密切;从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和锻炼项目来看,海南省高校体育师资的专项设置基本合理;学生对体育课的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发展性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海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与评价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苏南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组织实施的认识与评价,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锻炼的动机和需要越来越理性化,越来越重视对自我身体的保健和锻炼方法的运用;大学生对体育课的作用、意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体育课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学习锻炼的需要;“三自主”课程模式符合大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心理需要,高校应加强组织实施的研究和落实。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通过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对体育的兴趣,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开设体育课现状的调查、分析。身体素质好坏与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相联系。高校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开设篮球和足球课。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延安大学2007、2008级学生体育课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倾向,以便更好地促使大学生端正对体育课的态度,在体育课中找到乐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大学体育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工作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态度结构分析的角度看女大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栩博 《体育与科学》1999,20(3):63-64,17
本文以普通高校的专项体育课为着眼点,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从态度结构 即认知、情感和动机的角度分析了女大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的选择,并在小结中阐述了 笔者之管见。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和访谈法,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目的、体育课程的选项动机、体育教育对今后锻炼意识的影响和对体育教育的接受程度,了解大学生对体育教育需求的心理倾向,并提出加大健康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健康体育的认知水平、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改体育课为二学期一选的选项模式,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教学实验、数理统计、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浙江林学院为例,对新课改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考核评价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在分析传统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的高校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对科学的、有效的评定学生体育成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围绕体育信息的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对山东省16所本科院校3 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意识自评中,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体育认知主要通过体育课中老师的传授,其次是通过媒介的传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同意观赏体育赛事对大学生体育情感有一定的影响;媒介传播是促进大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体育信息的动机是积极主动的,网络媒介和电视媒介是大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18.
自我锻炼意识对大学生形成有规律的锻炼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体育课过程性评价模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评价方式.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结构和体育课过程性评价对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影响机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自我锻炼意识的三维结构,构建了体育课过程性评价的自我锻炼意识效应模型.自我锻炼意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锻炼态度、价值观和认知控制感.体育课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大学生积极锻炼态度的形成,提高目的性体育价值观,提升个体内倾控制感.未来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自我锻炼意识三个结构所包含的具体维度.二是从历时性角度探索体育课过程性评价模式对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影响.三是引入其它心理学变量,探索其与过程性评价模式对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室内体育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针对性   室内体育课应根据大、中、小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对体育知识不同兴趣来确定讲什么内容。譬如,对小学生室内体育课的内容可选择名人体育、室内体育游戏;对中学生室内体育课,可安排体育对青少年身体发展的影响、青少年卫生保健知识、以及预测男女身高等内容;对大学生的室内体育课,除上述内容外,还可选择健美操、运动损伤的防治、急救常识和介绍一些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趋势、裁判方法等内容。   二、选择室内体育课的内容时应考虑地区、季节的特点   在我国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学习倦怠是当前普通高校较为普遍的现象.体育课倦怠是指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由于文化课学习压力、缺乏体育课学习兴趣、抑郁或兴趣转移以及重视不够等原因,而对体育课呈现出厌倦消极懈怠的态度和行为.体育课倦怠成因主要有:陈旧教育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影响、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就业压力增大、自我控制和学习动机.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科学的自我调节和调整学习动机等方面对体育课倦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