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教育与贫困阶层代际传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许多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这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关系折射出教育类型与贫困的双向互动关系,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贫困阶层固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社会弱势群体救助补偿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淡化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推进器,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教育扶贫角度看,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路径之一,为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是农村普遍存在着贫困代际传递。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要完善职业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与评估工作,旨在通过人力资本投入的提高、教育环境的改善、教育行为的改进等,提升社会中个人自身素质、生存能力,并提高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向上流动和社会层次的跃升。文章提出教育政策应具有个体主义、结构主义和关系主义三种取向,并提出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需要从人力资本投入、社会关系重建等方面提高贫困群体的学习意愿、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增强主流社会对于贫困群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教育贫困存在代际传递,需要教育精准扶贫加以阻断.在分析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阻断教育贫困传递的“四力模型”和激活方法,进而提出了包括教育扶贫精准识别、教育扶贫精准帮扶和教育扶贫精准管理等在内的教育精准扶贫这一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扶贫工作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背景下,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制约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深度解析教育在其中的阻断作用可为新时期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微观数据,首先采用代际收入转移矩阵考察我国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其次运用Probit模型检验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影响,最后对教育的阻断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有接近五分之二的相对贫困由父代传递给子代。(2)不同受教育程度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才可以促进子代摆脱相对贫困,高等教育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3)在地区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最大,东北部和中部次之,东部最小。高中教育仅对西部地区子代摆脱相对贫困作用显著。在城乡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农村子代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高于城镇,高中教育促进农村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效果不显著。因此,在相对贫困治理中,要高度重视教育在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的“靶向扶贫”功能。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部分,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社会公平的实现以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基石,实现教育公平重点在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以往研究成果,构建测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广西为例,实证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剖析广西义务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顺应精准扶贫的大趋势,有针对性的补齐"短板",防止出现义务教育的"低度均衡"。  相似文献   

6.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思利及人育人模式将教育扶贫机制下的"资助—自助—助人"作为有效脱贫途径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旨在职业教育环境下校企文化双重育人机制下,引导学生接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唤醒贫困学生群体的脱贫志气与脱贫行动,建立"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内循环机制,形成"扶困"与"扶志"育人工作合力,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促使学生实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事业成功的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7.
阻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重要议题,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2020年财政数据和相关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教育财政投入对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性较强,教育财政投入能够显著阻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从城乡区别来看,农村贫困家庭教育财政投入的减贫效应大于城市贫困家庭;从不同教育阶段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财政投入的减贫效应显著,高中教育阶段的减贫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一是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规模;二是优化教育财政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开展的扶贫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扶贫工作推动了农村金融发展,而农村金融发展是否积极影响贫困代际传递以及如何影响贫困代际传递,均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选取收入、教育和医疗三个维度作为农村金融发展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中介变量,运用Soble中介效应检验法来探讨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关系以及传导途径,继而找寻农村金融发展的多维减贫效应和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政府通过农村金融发展全面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提出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收入、教育和医疗三大中介变量而有效地缓解贫困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9.
“寒门难出贵子”一直是个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在教育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人们探讨“寒门难出贵子”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探讨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表征是:欠发达地区孩子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困难,农村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不公平,贫家子弟在高质量高等教育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家庭文化贫弱、资源配置失衡、入学和人才选拔制度不公是寒门子弟不能获得同等文化资本的三重成因。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在于:聚焦寒门群体,弥补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打破闭塞僵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加强政策干预,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研究》2015,(1):112
在2014年12月11日召开的教育部党组会上,教育部提出,要把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会议强调,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要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1.
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是20世纪以来教育扶贫领域研究热点话题.贫困代际传递心理机制主要包括贫困代际传递的认知神经机制、贫困的稀缺理论、贫困自我加剧传导机制、贫困代际传递的归因理论以及年龄———能力机制.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加强认知干预,把握贫困人口的心理特征,做好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增加积极心理资本建设,培育健康积极心态.  相似文献   

12.
贫困代际传递是造成贫困恶性循环与长期贫困的内在因素。采用CFPS 2012-2020年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logistic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父子两代教育对农户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20%以上的家庭存有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其中农户家庭子代脱贫难度高于城镇家庭,教育的缺失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造成农户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而高教育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基于此,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得有以下启示:(1)精准识别教育贫困人群,加大教育投资与补贴,扶教育之贫。(2)治愚与扶志并行,增加农户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意愿。(3)开展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普及全民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代际传递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教育不公平会强化贫困代际传递。在我国,由于精英教育和教育产业化的目标取向,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和贫困代际延续。要消除或弱化贫困代际传递,最直接有效的策略是完善国家对公民的教育保障政策,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4.
丹麦是目前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其通过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态势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动态多元、教育形式的双向互动和教育内容的逐步拓展。其中,民众高等学校、家政主妇学校和丹麦农业合作社是丹麦特色化的实践机构。结合丹麦经验与中国国情,可以依托劳动力市场开拓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新场域,利用已有继续教育机构打造新型线上线下帮扶平台,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  相似文献   

15.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硬任务。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教育帮扶作为助力民族地区贫困搬迁人口实现生计减贫脱贫的重要举措,是能够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通过对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被动输血式和主动造血式的两种教育帮扶模式分析,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点教育帮扶具有目的的直接性、对象的精准性、内容的生计性、方式的激励性等特征,但依然面临着贫困家庭补偿教育难以维系可持续性生计、输血式教育供给难以改变教育落后实际现状、现有社区发展模式难以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在开启“十四五”历史新转向背景之下,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人口教育帮扶也势必从个体补偿教育向区域高质量教育均衡发展转向,从外力供给教育帮扶向教育内生发展能力提升转向,从“搬得出、稳得住”的政策设计向“过得好、能致富”的制度保障转向,继而为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动物与人的区别以及认知层级的高低,人类的认知从低到高可分为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五个层级,这与教育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层级契合。因此,可将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应用于教育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其逻辑假设是:教育主要通过提升贫困群体的神经认知水平、心理认知水平、语言认知水平、思维认知水平与文化认知水平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逻辑假设,是因为五层级认知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从初级到高级的心智与能力,与教育的五个主要阶段——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基本契合。由此,阻断贫困的教育,主要在于受教对象认知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在厘清现有教育扶贫政策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体系与政策工具,以便有针对性地保障贫困地区儿童能够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满足教育对贫困代际传递不同阻断机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让女性接受教育是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村女性继续教育成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基于扎根理论,以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2为辅助工具,对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编的《“巾帼脱贫行动”典型案例选编》和“学习强国”平台“巾帼脱贫”专栏所提供的24位农村女性的相关脱贫事迹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可将继续教育阻断农村女性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概括为: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农村女性脱贫能力、身心健康教育改善农村女性健康状况、思想文化教育转变农村女性脱贫观念以及家庭亲子教育提升农村女性养育水平。为通过继续教育切实阻断农村女性贫困代际传递,需要注重诊断农村女性教育需求,填补自我发展能力欠缺;把握精神扶贫教育内核,促进农村女性意识觉醒;建构农村女性社会网络,扩展家庭场域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于二战结束后逐步迈入“丰裕社会”,其在“美国梦”与相对贫困悖论、农村相对贫困陷阱愈益加深以及继续教育是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砥柱中流等动因驱动下,将继续教育作为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工具。历经起步、过渡与稳进三个阶段,美国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主体定位由“政府划桨”转变为“多方共驱”,客体边界由“失业者”扩延至“工作贫民”,媒介向度由“技能培训”拓展到“公民教育”。从上述“美国何为”的行动经验中可以洞悉“中国何往”的未来路向,包括深入发掘继续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振效应”,多途优化农村相对贫困劳动力的可行能力集以及靶向推动继续教育媒介的“公民性”转身,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继续教育在阻断“丰裕社会”的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理论落地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行动中最难攻克的问题。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表明,父母的教育贫困会导致父母文化资本匮乏,影响子代在家庭、学校和课外3大场域中后续文化资本的获取,这是劣势教育贫困循环的直接、间接和补充三重成因。有效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客观认识父辈教育贫困这一直接源头,以国家政府为根本动力,精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父母教育的发展,联动多方保障教育能够有效阻贫、反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