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典籍图像是馆藏重要资源,图像数字化和内容揭示是数字人文基础建设,可实现“以图证史”“图像叙事”、多媒介传播等应用价值。文章依据图像元数据、资源描述框架(RDF)和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IIIF)等标准规范,研究典籍图像深度揭示与利用的模型架构与实现方法。该模型由图像数字化、内容深度标注和数字人文应用三个相互关联的模块组成。从图像场景、实体对象和语义关联三个层次,揭示图像特征、典籍注释及背景知识,辅助数字人文研究。例证选用经典辞书《尔雅》插图版《尔雅音图》进行数字化,构建《尔雅》多语语义词表并与实体进行关联,深度揭示《尔雅》词汇的古今释义、音韵、分类、典籍注疏、例句典故等知识内容,探究《尔雅》图像的数字人文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2.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红色文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技术与方法。文章引入知识本体与知识图谱,对皖西红色文献进行细粒度关联,进而加快皖西红色文献数字化开发进程,为实现皖西红色文献资源的知识关联、聚合、发现提供新路径。以“书目框架模型”(BIBFRAME)为核心,构建知识本体的核心词表,从“文献”和“内容”两个层次设计实体的语义关联;依据知识本体的结构,抽取皖西红色文献中的实体及其关联,构建红色文献数据库,并自定义检索任务来模拟真实的检索需求;以“六霍起义”、革命英雄“舒传贤”和“红色事件地点分布”为主题,构建知识图谱并基于图谱进行知识发现。结果表明,知识本体可以有效提取皖西红色文献的实体数据并联结知识图谱以协助研究者进行文献检索与知识发现,佐证了以知识本体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在红色文献研究中的使用价值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党史主题美术作品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艺术欣赏价值外,教育和审美功能更加突出。在数字人文视角下,深入挖掘分析党史主题美术作品内涵,有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拓宽数字人文研究领域。本文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视频资源作为数据来源,构建党史主题美术作品元数据框架及本体属性模型。以与“红军长征”历史事件有关的10幅画作为例,借助Protégé本体编辑器进行本体建模及实例填充,实现可视化。最后运用Neo4j图数据库进行本体知识的存储和知识图谱的构建。从而实现党史主题美术作品知识单元的细粒度分析和立体化关联,为红色文化资源的语义化组织和数字人文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知识图谱是利用计算机存储、管理和呈现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技术,一经提出便很快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对知识图谱的认知还比较混乱。依据存储方式不同,知识图谱可分为基于RDF存储的语义知识图谱(关联数据)和基于图数据库的广义知识图谱。语义知识图谱(关联数据)侧重于知识的发布和链接,广义知识图谱则更侧重于知识的挖掘和计算,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从概念层面和技术层面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指出语义知识图谱(关联数据)才是谷歌知识图谱的延续和发展。随后,提出了将知识图谱应用于数字人文研究的系统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的关联数据平台(CBDBLD)。该平台借助知识图谱的理念展现了人物之间丰富的亲属及社会关系,形成了特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可通过设置推理规则来实现人物之间隐性关系的挖掘与呈现。广义知识图谱研究中丰富的图运算和关联数据的结合将会成为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的下一个热点,从而开启数字人文研究的新时代。图10。表2。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从语义关联的视角对领域信息资源中显性知识(人物、时间、地点等)、隐喻知识(物象、情感等)以及用于解释隐喻文化背景的文化图式进行语义组织,对于新时代下我国文脉的内涵式传承与认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提出基于知识本体的隐喻知识及其文化图式组织模型。从古诗的物象与情感概念切入,剖析物象与意象隐喻知识的概念内涵与作用机制;对古诗文本进行特征解析以归纳核心的元数据,以构建融合显性与隐喻概念的古诗知识本体;获取领域显性与隐喻知识构建古诗知识图谱进而开展图谱解析。采取语义推理逻辑从图谱三元组数据中发掘古诗隐喻文化图式;将文化图式的图谱数据作为古诗表示特征进行计算,从族性和特性的角度探索古诗分类编目和个性化推荐等知识服务应用。[结果/结论]所构建的古诗知识本体能够从语言层面和诗人心理层面对隐喻知识及其文化图式进行有效知识组织,真正实现从语言、语义、情感及隐喻等层面对古诗进行知识挖掘与数据关联,以提升读者对古诗文化的感知、理解与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数字人文的发展与引入为传统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借助数字化技术组织、关联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传承、创新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元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元曲四大家现存杂剧为例,通过自顶向下的方式对元曲知识进行抽取、融合、存储,最终构建知识图谱以实现对元曲知识的多维度展示与应用。基于本体模型构建的元曲知识图谱,能够实现对元曲资源的关联组织和可视化呈现,拓展了人文研究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旧方志中的物产史料是传承中华农业文明五千年历史的重要载体,数据规模大且史料价值高,在语义网环境下对其进行知识组织,是后续基于方志物产史料深度利用以及知识发现的前提。本研究以机构特藏《方志物产》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基于关联数据的方志物产语义知识组织框架;其次设计并构建方志物产知识本体模型,对其概念、属性及关系进行规范化描述;然后基于关联数据技术,从数据预处理、生成RDF数据、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步骤探讨方志物产关联数据集的构建与发布过程;最后,以《方志物产》云南卷为例,构建基于关联数据的方志物产知识库,为相关领域用户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类知识服务。本研究可以激活蕴藏在方志物产史料中的多维度知识,也为其他方志汇编史料语义化知识组织提供参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人文领域,通过语义网技术深度构建古籍知识库时,时间本体是关键应用之一。针对古代中国纪时方法繁复多变的事实,本文以“细化”为主导思想,在时间轴向上由粗至细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时间谱系,并结合历史语境和认识语境两个视角,构建了涵盖时间系统、时间表示、时间参照系、注释和转换五大主要模块的中国古代时间本体。通过案例展示、技术实现和应用探索,探索了该本体在以古籍数据库为典型代表的数字人文领域中的应用框架与场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人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对他们的传记以及作品的内涵进行语义组织有助于提升历史文化知识服务水平。采用本体与语义网技术对文人生平内容进行语义表示,重点关注文人的生平事件与作品内涵,从文人生平的时空维度出发,构建文人的生平事件以及作品信息之间的语义关联,以期通过可视化技术对文人生平经历以及思想演化特征进行呈现和分析。实例部分,以李白和杜甫为对象,基于构建的古代文人语义模型,对他们的生平和作品信息进行半自动标注,构建“李杜”生平知识图谱,并存入neo4j图数据库,采用可视化技术展示和分析两位文人的人际关系、生平事件、时空轨迹、作品风格演变。关注文人生平的时空信息,将他们的生平事件与作品特征关联起来,从而直观地观察他们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感情变化之间的联系,为传统人文研究助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数字人文研究的图像资源中蕴含大量信息但利用率极低,不能在异构数据库和不同的应用程序中得到有效的共享与重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打破了图像资源交换和共享的障碍。[方法/过程] 研究结合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和语义知识图谱(关联数据技术)进行图像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知识发现,对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揭示和知识推理,并通过CNNs算法对图像特征的提取与识别实现基于图像特征的语义检索辅助知识发现。[结果/结论] 提出一套数字人文图像资源整合与知识发现解决方案,并以印章图像资源为应用对象构建"印章知识中心"对以上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实践性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1.
白华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7):127-133
[目的/意义]针对大众分类法和知识组织系统各自的优势和缺点,构建兼有大众分类和概念本体特征的新本体,利用语义关联技术为标签添加语义,以克服传统分类线性结构的缺陷。[方法/过程]建立一个"文学图书本体", 该本体以每对概念与标签之间的资源相似率为标准,采用标签—概念映射和集成技术把标签映射到概念框架中,从而一方面赋予标签以等级关系、同一关系和相关关系等语义,另一方面提高概念本体的标引能力,使每种图书的属性充分得到语义表达和揭示。[结果/结论]试验表明,新本体在容纳性、灵活性和多向语义关联方面的功能,均有显著提高,因而可提高图书资源的知识表示和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基于知识图谱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是知识发现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新尝试,为资源细粒度关联、语义化查询、个性化探索提供新路径。[方法/过程]以南京师范大学抗战老兵口述资料中心数据为数据源构建抗战老兵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基于图谱实例,从项目整体概况、事件主题关系、社会网络关系、时空网络关系等层面开展多维知识发现研究。[结果/结论]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为知识发现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撑,为人文资源深度开发注入了全新动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各大文化与科研机构展开文物数字化和数字馆藏建设的研究。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实体表现,然而目前国内青铜器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术文献与博物馆中,存在文物资源信息分散、数据质量不佳、数据关联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青铜器概念与术语进行分析,构建青铜器本体模型,将本体模型映射到图数据库中,利用Neo4j数据库构建青铜器知识图谱并探讨相关应用,实现对青铜器知识的关联与挖掘,从而促进知识共享与发现,为青铜器数字馆藏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邵璐 《图书馆界》2022,(6):12-16+34
文章对本体和元数据融合驱动的数字文化资源语义组织进行研究,在对本体与元数据概述的前提下,构建数字文化资源语义组织元数据模型和本体模型,从资源层、语义层、关联层、应用层4个维度搭建数字文化资源语义组织框架,并针对北京朝阳图书馆京剧文化资源语义组织项目进行实践探究,旨在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实现高效的语义组织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关联数据是一种有效的语义网信息组织规范,将其应用于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工作是切实可行的.本文在分析其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数字档案资源知识“关联”组织框架模型,并从档案领域本体建设、档案关联数据质量提升、数据关联关系利用以及关联组织协调机制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要分析知识组织体系与关联数据的区别与联系,介绍了可在不同层次进行语义关联描述的本体模型和专业叙词表。面向科研创新信息需求,应用通用本体和农业科学叙词表等知识组织体系,建立了覆盖知识组织体系、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等多类资源的多维语义关联描述框架,实现了从资源的外部属性特征到内容层面的规范描述与语义关联。最后,以农业领域的信息资源为例,基于开源工具D2R,完成了关系型数据库中多类资源向多维语义关联数据的语义映射、自动转化与关联构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知识图谱标准化研究和发布情况的系统梳理与剖析,发现当前知识图谱标准化过程中缺乏对底层语义关系结构和表示的标准化。因此,本文首先在MDR (metadata registries)概念元模型的基础上,扩充了语义关系类型和关系表示,构建了一个标准的、可扩展的、通用的知识图谱语义关系元模型,为知识图谱中语义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必备的语义要素,实现从传统数据语义结构向知识图谱语义结构的迁移。其次,为实现语义关系表示的标准化,以该标准化元模型为指导,构建知识图谱语义关系标准化本体栈,为知识图谱语义关系标准化提供了从语义关系结构到表示的标准构建体系。最后,以石油领域井下作业业务需求为背景,对其中涉及的语义关系进行注册,并据此实现了石油领域井下作业知识图谱中语义关系的标准化,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知识图谱语义关系元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提出的知识图谱语义关系元模型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关联数据的语义数字图书馆资源描述与组织框架,该框架具有四个层次:元数据层、本体层、关联数据层和应用层,其核心是RDF语义元数据的构建与关联。以"图书、情报与档案学"领域的数据为例对该框架进行了实现,实现的重点是在本体层和关联数据层,包括相关本体的设计、普通元数据到语义元数据的自动转换、不同数据集间RDF语义链接的建立、关联数据的发布等。  相似文献   

19.
知识图谱强大的语义数据表示能力与智能化的语义数据检索能力深受数字资源组织青睐。文章阐述了知识图谱的概念,介绍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概况,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体系,总结了知识图谱在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特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馆藏资源知识图谱可视化是语义网和知识组织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加强馆藏资源的利用开发,实现馆藏资源的图谱展示和语义增值,文章通过语义网、知识图谱、本体构建等技术方法,探讨了馆藏资源知识图谱可视化的宏观模型理论和语义逻辑模型理论。在BIBFRAME基础上,构建了馆藏资源本体及逻辑关系,并通过对馆藏资源检索实例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对本研究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