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遗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身体记忆与动态的物质载体。秧歌作为民间舞蹈的核心要素,提取秧歌元素应用于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不仅是非遗文化与艺术的一种融合展现,更是对地域性非遗舞蹈的艺术创新。文章以晋南舞蹈西石花鞭中的秧歌元素创作应用为中心,分析其秧歌元素的价值,探讨秧歌元素在舞蹈创作应用中的困境,提出秧歌元素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应用路径,以期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与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传承、传播非遗作为关键抓手,依托“重庆市创新创业研究基地”,构建思想引动、课程推动、平台带动、资源助动的“四轮驱动”非遗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意开发、非遗产品制作开展创新创业,传播非遗文化,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以“徽州古道”和“徽剧”为素材,将“徽文化”代表性元素融入音乐作品创作,从作品创作来源、创作过程、艺术特色、创作特征、思想衍生、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解析。基于徽州文化创新转化模式探索实例,提出要汲取“徽文化”精华、将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地方传统文化、非遗元素,创作新时代音乐作品,使作品更具潮州文化特点,让更多的人认识潮州非遗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非遗是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与载体,其英语译介有助于推动陕西省文化精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助推陕西省非遗在国际范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为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的英译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可以有效解决非遗介绍性文本中流水句、文化专有项以及非遗项目名称等翻译难点。在翻译流水句时,译者应重点关注语言维的转换,使用分译法,实现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自然转换;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译者应重点关注文化维的转换,使用内容层面异化、语言层面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非遗项目名称时,译者应重点关注交际维的转换,得“意”忘形,准确传达非遗名称的内涵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赐莲  申民兵 《教师》2019,(5):84-85
宝庆竹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凸显职业教育本土化,湖南省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秉承职业教育和“非遗”传承保护为一体的理念,即以“非遗课程”建设为主要载体,结合学校实际及现代教育的特点,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和实施适合学校师生成长的文化、精神元素,以期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学校发展方式由“外显”转变为“内涵”的目标,最终实现开发和实施学校“非遗”传承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策略体系,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提升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美好教育?推动它的意义又是什么?走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简称“华南师大附小”)的校园里,或许能直观地感受到美好教育的含义。开放式图书馆.架空层的“非遗”文化展厅、教室里学生创作的“非遗”作品……整个学校浸润着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气息。“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在校长张锦庭看来,美好教育扎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应体现出对个体生命高度关注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战略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以创造和创新的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提高文化传承的水平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基于“两创”视角,非遗教育面临文化选择标准模糊、创造创新方式不明、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创新型专业师资匮乏和数字化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其优化路径主要包括:以学术研究、团队合作和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等方式明确“两创”非遗教育的文化选择标准;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和教学评价细则制订等方面纳入“两创”维度以优化“两创”非遗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打造核心课程与示范课程、开发在线课程和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来提升“两创”非遗教育的课程建设能力;通过师范教育改革、地方与校本师资培训和非遗传承人申请教师资格等加强“两创”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赋能“两创”非遗教育。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包含于后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地域文化中的遗存,因而非遗具有地域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荆州非遗文化在荆楚文化土壤中生成、发展与传承,具有先秦楚文化的烙印以及荆楚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湖北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荆州非遗传统音乐项目具有浓郁的楚歌艺术特色,手工技艺类项目则继承了楚国手工艺技术的特色,而民间文学类项目也普遍以荆楚地域历史文化、名人为创作和歌颂的对象,它们共同体现了荆州非遗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分析“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路径,通过相关文献及资料的研究,了解“非遗”舞蹈定义、“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意义和“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现状。“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路径可以是增强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非遗”舞蹈与高校舞蹈教育的有效融合,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丰富学生舞蹈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使其感知“非遗”舞蹈的魅力和神奇之处,从而浸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对“非遗”舞蹈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非遗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文章提出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应深度融合地方非遗精粹和新兴元素的理念,探讨东莞非遗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融入项目的实施路径。以服饰手作产品为媒介,打造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播东莞非遗故事。同时,对于理解东莞文化、岭南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构境视角描述笔者全程参与的非遗纪录片《阿诗玛》摄制过程,分析片中人物访谈特色,以期为非遗影像传播提供新思维与理论依据。构境是通过一种情景剧般的话语建构,将没有被看到的遭遇呈现出来,使其意蕴向公众展开,并被理解。非遗影像是对非遗的一种构境,是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被看见”。非遗影像通过呈现与展开“非遗人”的日常世界来构境非遗。而“非遗人”日常世界的展开主要通过人物的深度访谈实现。《阿诗玛》人物访谈具备这些特点:选择以代表性传承人为圆心而辐射出的差序格局式关系网上的系列“非遗人”为访谈对象,构境非遗在现代的断裂、承续、接洽与延展遭遇;实现人物访谈的情境化,进入“非遗人”的日常世界,与“非遗人”主体间性共在;深度访谈的提问有道、先虚后实、迎刃不避、且问且听和留白盈之,也是访谈者与受访者的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玛祖卡舞曲源于波兰一种独特的音乐舞蹈艺术,其节拍特点突出,曲目多为不同种类的三拍子组成,音乐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反映了波兰乡土的音乐文化.玛祖卡音乐舞蹈艺术至今仍被运用于各式各样的音乐创作之中,如众多的芭蕾舞或舞剧中经常会出现玛祖卡的元素,而玛祖卡舞曲最为经典的运用当属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所创作的五十余首巴祖卡钢琴...  相似文献   

14.
地方特色文化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当前,在陇南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行文化强市战略的背景下,作为陇南地方特色文化之一的“非遗”武都高山戏,承担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使命。但近年来,高山戏在传承、发展等方面均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观众流失严重、传承人青黄不接、创作生态面临时代嬗变等。要改变现状,政府层面应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强高山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剧团层面则需要构建高山戏传承梯队,培养后继力量,并紧跟时代步伐,加工创作精品剧目,打造高山戏创新文化品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带有特定地域惯习的文化印记。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有不同的地域所属、民族所依,但作为各地区民族精神特质与心理结构的承载体,它们都兼具特定地域的民俗性、民间审美的艺术性与道德信仰的规约性。民俗性指向非遗的特定地域归属,艺术性规定了非遗的外现表达形式与特定地域的民族审美,规约性折射出特定地域民族浓郁的乡土文明。站在“文化复兴铸魂民族复兴”的历史高点,应推进各地“文化记忆”整理及数字化工程,强化地域民俗挖掘与保护;建构“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机制与非遗再生机制,推动非遗“文化力”向“市场力”的转变;建立传统村落归档机制,守护乡土规约、留住乡土文明。  相似文献   

17.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外在表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从文化变迁、主位客位、文化功能三大宏观视角,以及组织功能、经济结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人口结构5个微观角度出发,对川东体育非遗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审视,立足于制度解构、内容整合和文化再生产三维度,提出川东体育非遗传承的框架:重视多行为主体参与,建立健全体育非遗动态进入与退出机制;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营造以体育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形成体育非遗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西式快餐在我国的发展势头、中华美食在“非遗”名录的空白及中餐的现状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餐饮教学“饭+菜”概念,即注入“文化元素”,实行烹饪大师联手“食文化师”、专业知识与食文化知识对接双修,完成由单一“烹调师”培养向造就“美食工程师”乃至“美食设计师”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非遗保护已经成为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保障人类文明存续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之一,非遗保护也变为了战略性问题。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向青年学子传授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文化信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打下坚实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高等院校在非遗保护中的角色,其次深入探讨了高等院校在非遗保护中角色实现的具体途径:努力培养非遗保护相关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学科资源优势;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密切协同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20.
刘红燕 《职教通讯》2019,(17):19-22
成人学校是乡村的基层教育文化枢纽。针对乡村非遗传承存在的脱域化、碎片化、衰败化现状,提出乡村成校做好非遗传承实践有三大路径:一是挖掘非遗存量,充实非遗乡土特色;二是整合非遗资源,打造全域学习生态;三是活化非遗的现代功能,升华非遗的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以宁波市鄞州区咸祥成校为例,介绍了学校作为区域非遗传承教育基地,通过建设非遗展厅、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培育非遗学习共同体、丰富非遗进社区等举措,将非遗技艺创作与教育普及无缝对接,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多维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