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61~2010年林芝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林芝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林芝四季地表平均地温均呈不同程度的降温趋势,5~20cm平均地温除春季呈升温趋势外,其他季节为降温趋势;40cm四季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但升幅不大.20世纪80年代各层平均地温为正距平,是最高的10年;20世纪90年代各层为负距平,是最低的10年.各浅层平均地温未发生突变现象.年平均地温异常偏低年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高年份以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居多;20cm和40cm春季平均地温易出现异常年份.近35年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增加,影响土壤热量的传输地温,这可能是地温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雅鲁藏布江流域浅层地温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江流域是西藏粮食主产区,其地温的演变规律,对研究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形式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利用近36年雅江流域5、10、15、20cm地温资料,分析雅江流域地温的演变规律,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雅江流域5、10、20cm地温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局部地形对浅层地温影响显著;近36年雅江流域各层地温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0.20℃/10年,增温幅度以15cm层为最大.增温主要表现在冬半年;年内各层地温最高值基本都出现在6月份,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份;5cm层对冷暖气团引起的升降温过程反应最为敏感,越向深层反应越迟缓;夏半年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冬半年随土壤深度而上升;雅江流域地温年振幅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各地向下衰减速度不均匀;地温突变主要发生在雅江中游的拉萨,且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雅江中、上游地区浅层地温以异常偏暖年份居多,而下游则以异常偏冷年份居多.在异常年份中,20世纪70、80年代多异常偏冷,90年代后均为异常偏暖.  相似文献   

3.
格尔木盆区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格尔木市气象台1961~2007年气温、降水及0—20cm各层地温资料,对地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格尔木盆区各浅层平均地温在年际和季节变化上均呈现升高趋势,四季变化中冬季地温升高最大,春季最小;各浅层平均地温均于198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增幅率达11.4%-15.8%;气温上升是影响浅层地温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降水对浅层地温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下垫面作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水源,对气候的形成及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探究气候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581个气象站1961-2010年0cm地温、气温数据,将全国分为8个区域,采用相关分析、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0cm地温的时空变化、区域分异以及季节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0cm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0cm地温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00年突变后升温趋势更为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0cm地温都表现为升温趋势,且北方地区较南方升温更加明显,在过去50年中,南北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就各季节而言,冬季升温最明显,夏季升温最弱;相关分析表明,气温与0cm地温变化趋势及程度在大部分地区很相近,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及20世纪后期,0cm地温与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气温的变化,0cm地温的升温幅度更大,突变时间较晚。  相似文献   

5.
根据1961~2005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计算了泽当植物气候生产力(TSPV),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TSPV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来,泽当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31℃/10a;年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8.6mm;TSPV呈现为二次曲线变化趋势,前22年(1961~1982)以-28.1kg/(hm2.10a)的速度减少,近23年(1983~2005)却呈现为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84.01kg/hm2。20世纪60~70年代属于"冷湿型"气候,TSPV为正距平;80年代属于"干型"气候,TSPV为负距平,90年代属于"暖湿型"气候,TSPV为近45年的最高值。"暖湿型"、"冷湿型"气候对植物生长有利,"冷干型"、"暖干型"气候对植物生长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6.
近50年拉萨植物气候生产力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2~2005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拉萨植物气候生产力(TSPV),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TSPV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拉萨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27℃,10a;年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4mm;TSPV也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114.5kg,(hm^2.10a)20世纪50~70年代属于“冷湿型”气候,TSPV为正距平;80年代属于“冷干型”气候,TSPV为负距平,90年代属于“暖湿型”气候,TSPV为近50年的最高值。“暖湿型”气候对植物生长最有利,“冷干型”、“暖干型”气候对植物生长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10年林芝逐年雷暴初日、终日、持续期和月雷暴日资料,分析了林芝近50年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林芝属于中雷暴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9d,最多可达44d。夏季雷暴最多,冬季很少有雷暴。雷暴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2.8%,以4月居多。雷暴主要出现在15~19时,占总雷暴次数的72.3%,其中16时出现最为频繁。雷暴平均初日为3月16日,平均终日为10月15日,平均持续期为214d,雷暴年频率为13.2%。20世纪80年代雷暴日数偏少,20世纪70年代最多,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正常。近半个世纪林芝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该地年雷暴日数的随机性强。  相似文献   

8.
1957年至2007年淮北平原气候变率及气候基本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袁新田  刘桂建 《资源科学》2012,34(12):2356-2363
运用1957年-2007年淮北平原23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平均值和变率等方面分析了淮北平原近51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①近51a来淮北平原春、秋、冬季及年气温增温趋势显著,尤其是春、冬季;降水呈不显著的增长趋势。气温和降水由低基本态向高基本态过渡,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基本态下;②无论是气温还是降水,其变率随时间而变,目前均处于大气候变率时段,要注意高气候基本态和大气候变率结合易导致的高温、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异常低温(寒冬)和异常高温(酷暑)出现频率高;80年代呈"凉夏"特点,极端气温事件较少;90年代以来持续"暖冬",异常高温(酷暑)有所增加。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降水极端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但前者以少雨(干旱)为主,后者以多雨(洪涝)为主。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北岸刚察地区近半个世纪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青海湖北岸刚察气象站1961~2008年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刚察年、季降水量及各等级降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刚察年降水量有明显的波动,近19a(1990~2008年)表现为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58.6mm;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平均每10a分别增加8.3mm和0.6mm;除≥0.1mm的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增加趋势;1961~2008年刚察大部分年份都属于偏湿和正常年份;从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刚察经历了一个由干到湿的变化过程,整体降水呈增多趋势,气候向湿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赤峰市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作层(0~20cm)地温是影响作物适宜播种的关键因素,春播期早晚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粮食产量。文章利用1971年~2016年赤峰市14个站的0~20cm浅层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46a来赤峰市春播期浅层地温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各站春播期平均地温呈现升高趋势,升幅为0.23℃/10a,大部分站点浅层平均地温与同时期的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增温幅度相当;空间分布总体是东南高西北低。大田作物开播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东南部4月21日,西北部5月1日。  相似文献   

11.
王亚  冯异 《西藏科技》2013,(11):59-61
利用1962年~2012年嘉黎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嘉黎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异常年份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嘉黎年日照时数的线性趋势表现为显著的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60.6h。四季日照时数都表现为增加趋势,增幅为8.92~18.62h/10a。但近30年四季日照时数均趋于减少,减幅为2.97~23.17h/10a,牟日照时数减幅达53.65h/10a。20世纪60至70年代季日照均偏少,80年代日照均偏多;90年代夏、秋季日照略偏少,春、冬2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10年,秋季日照偏多,其他季节偏少。50年里,季、年日照时数在60年代多异常偏少年,异常偏多年仅出现在1982年。除夏季外,其他3个季节和年日照时数都发生了气候突变,季日照时数突变点均出现在70年代初;年日照指数突变较早,从1967年开始。  相似文献   

12.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环青海湖地区近44年平均气温、降水、蒸发量、风速及大风日数等气候要素的定量化统计分析,以及环青海湖地区草地、青海湖变迁、沙漠化等具指示性意义的生态要素指标进行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近44年中,年、季的平均气温均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62℃/10年;年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偏少3、8%和5.2%,80年代以1.37mm/10年趋势增加。90年代与21世纪初接近平均值;春、夏和冬季及年蒸发量呈减小趋势,年蒸发量以66.53mm/10年倾向率减小;月平均风速以0.01(m/s)/10年倾向率减小,大风日数以4.5d/10年倾向率减少;②该区域牧草生物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由于气温显著升高,且季节性降水变率大,不仅影响牧草的生育期,且造成牧草地上生物量的波动;③青海湖水域面积的自然摆动与年平均气温以及秋、冬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地表蒸发量却呈正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升温不显著时,水域面积与春季降水呈正相关,90年代显著升温以后,气温对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影响占主导作用;④环青海湖地区暖干化气候趋势是沙漠化发展迅速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和M-K法等现代气候诊断方法,分析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的年、季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雅江流域近50年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显著的升温趋势,增温幅度分别为0.35℃/10a、0.31℃/10a和0.45℃/10a。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各气温呈明显的逐年代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速度极大,尤其是21世纪初增温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1961年至2007年江苏省高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梅  彭晓燕  李进喜  濮梅娟 《资源科学》2011,33(10):1991-1998
本文充分利用江苏省1961年-2007年高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近50年高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日数的地理分布呈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沿江苏南地区高温日明显高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高温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20世纪60年代到7...  相似文献   

15.
藏东南土壤水分盈亏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08年藏东南3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农田潜在蒸散量和土壤水分盈亏量,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30年藏东南主要农林区年蒸散量以-21.2mm/10a的速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四季蒸散量也表现为减小趋势,以夏季减幅最大。年、季蒸散量20世纪80年代均为正距平,90年代到21世纪前8年为负距平。土壤水分年亏缺量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80年代至90年代末土壤水分由亏缺转为盈余,90年代末到21世纪8年土壤水分盈亏量表现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林芝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短于平均值的年份占41.7%;终霜以推迟0~5d的概率最大,平均每4年一遇。近50年林芝初霜日以1.4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日以-1.6d/10a的气候倾向率提早,无霜期平均每10年延长3.0d。20世纪60年代初霜提早,无霜期缩短;70年代初(终)霜日变化不大,无霜期接近常年值;80年代无霜期短;90年代和21世纪前8年均表现为终霜结束得早、初霜日无变化、无霜期延长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上蔡县1961-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该县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蔡县近50年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076℃/10a.冬季、春季、秋季三个季节的季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夏季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在冬季、春季、秋季这三个变暖的季节中,冬季变暖幅度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近50年来,年代际气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气温虽然仍处于暖期,但已经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03年降水、积雪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南牧区年、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降水量冬、春季呈增加的趋势,而夏、秋季呈减少趋势;地表积雪量冬、春季的平均增加量分别为15.1、3.8cm,而夏、秋季的平均减少量分别为0.3、0.2cm。气候变暖和冬、春季降水增多以及冬、春季平均积雪量连续异常增多或持续维持是导致青南牧区20世纪80~90年代雪灾增多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冬、春季降水和地表积雪的增加,使得雪灾发生的频次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夏、秋季降水和积雪减少、气温升高、地表蒸发加大、水资源量减少,干旱出现的几率增大。致使畜牧业生产环境恶化,发展前景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19.
三江源地区深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1992~2007年三江源地区7个气象站的0.8m、1.6m、3.2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三江源地区地中温度年、季变化趋势及气候异常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0.8m、1.6m、3.2m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增温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18—0.81℃/10a;各季节各深度平均地温夏季增幅最大,冬季最小,与同时期的平均气温增幅比较,地温增幅更大;兴海、囊谦0.8、1.6m地温年、季均未发生突变,其余各站年或季存在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20.
共和盆地近40年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共和盆地共和气象台1961-2000年20cm口径蒸发量资料,对蒸发量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和周期等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各季、月蒸发量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年蒸发量以45.52mm/10a的倾向率减少,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春、夏、秋三季,其中3、4月份减少趋势最明显。年蒸发量在20世纪60年代为相对偏多期,90年代为相对偏少期,采用累积距平曲线和Morlet小波分析对年蒸发量进行突变检验和周期分析表明,年蒸发量在1976年、1989年发生两次突变,蒸发量变化存在22a、5a和11a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