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在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精神文化对促进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促进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巩固,推动民族自身的持续发展。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促进民族认同,民族精神构筑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对民族凝聚力作用很大,从而使民族凝聚力的相关研究前景极为广阔。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团结。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民族文化及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关系的研究情况,并且针对民族文化及民族认同的作用,提出了民族凝聚力的优越性,进而为民族凝聚力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廖可佳 《教育评论》2012,(2):132-134
乌江流域民族学校包括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学校、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民族职业学校、民族学院和民族大学等类型;民族学校具有民族学、双重性、融合性、地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民汉"双语"教学的实施、民族文化教育进课堂,及民族预科教育的兴起方面。民族学校的特色办学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应当依靠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本地区和各民族活动,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民族文化呈现形式,形成更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关于民族国家概念有多种看法,从历史角度对民族国家进行溯源,得出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演化的产物,具有民族性、主权性和公民性。民族国家理论传入中国后,学术界对其概念产生误解,原因有二,第一,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了民族国家,将民族国家中的民族概念与种族概念混淆,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实际上含有国族的意思;第二,把作为国家形态的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结构片面联系了,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数量不能否认民族国家本身。  相似文献   

5.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生产,提供给大众消费的商品。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西部模式”,以民族资源为依托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从产业业态来看,云南省民族文化业态有民族旅游业、民族工艺品业、民族歌舞业、民族出版业及民族影视业等,云南民族产业发展模式为西部其他省份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6.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又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民族教育遵从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民族理论的指导,所以民族教育既有国民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的“个性”。民族教育的这种双重性决定民族预科教育更是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民族预科教育作为介于民族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影响着民族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学视野下的民族和民族精神,同样具有经济的特征:满足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民族成员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达成这些经济目标,一个民族需要有效组织民族成员的共同行动,民族精神正是民族成员达成共同行动的有效调节机制。民族精神的作用除了是民族成员共同行动的调节机制外,它还是民族内部社会秩序的公正的旁观者和民族的文化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8.
民族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民族文化受损,二者的关系也不是相互矛盾的。事实上,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是嵌合在一起的,民族经济不可能游离于民族文化而独立,民族文化又必然要以民族经济为依托。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作为民族发展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可以整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具体说来,可以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手段或工具在经济发展中加以积极运用,将民族文化进行资本化运用以为民族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9.
发展民族教育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加强对民族教育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面认识民族教育,重视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更好的发挥民族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又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民族教育遵从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民族理论的指导,所以民族教育既有国民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的个性。民族教育的这种双重性决定民族预科教育更是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民族预科教育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中学承担着民族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民族地区的标志性教育符号。当前我国民族中学的民族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秀,在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民族人才的培养方面表现出色。在未来发展上,民族中学需要坚持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寄宿制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协调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促进现代知识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成为民族和谐的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把民族问题看作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从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和当代国际上民族问题的势态看,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和敏感性的特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现在,社会上有人认为应该淡化民族特点、淡化民族问题。尽管这种认识的出发点主观上可能是为了促进各民族早日融合,早日解决民族问题,实际上是忽视民族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是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在民族地区对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有利于更好的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在现实的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是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是有利于民族大学的自身发展;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论述,来进一步强调民族地区对于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来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高校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等院校实施民族法学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建设法治国家理念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急需民族法制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担负培养高级人才任务的民族高等院校应该实施民族法学教育。民族高等院校通过开展民族法学教育,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掌握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法制方面的知识,为他们到民族地区工作奠定民族法制的基础,以便更好地利用民族法律法规,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权益。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下,以民族认同观、民族国家观、民族宗教观、民族历史观、民族文化观、民族团结观和民族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观教育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更具有区别于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征预示着在推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程中,应由“粗放式研究”走向“集约式研究”、由“单一民族、民族国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多民族、民族国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学院研究”走向“田野研究”、由“研究中国”走向“中国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民族档案是反映本民族历史面貌的真实记录,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亦占有一席之地,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好各民族档案,并促使民族档案管理工作和民族文化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张家界民族档案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价值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但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却存在缺乏创新的问题,表现为教学模式固化、课程设置单一、民族器乐教材过时。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应引进新的民族器乐教学理念、创新民族器乐教学模式、重构民族器乐课程体系、更新民族器乐教材,提高民族器乐教学质量,培养民族器乐人才,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成员就生活在各具特色的文化熏陶中,从而形成独特的民族品格.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各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作为民族标志的民族品格也随之淡化.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品格也不例外地日益淡化.塑造学生的民族品格成为教育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19.
民族是人的身份,但不是一个具有自明性的身份。民族与种族不同,种族是一个自然概念,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民族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可以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但也要防止走向狭隘的和极端的民族主义;对民族的保护就是要保护民族的文化,就是要浸淫于民族的经典,保护民族的语言,但也要防止民族和国家的偶像化与符号化。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民族教育功能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民族教育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加强对民族教育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面认识民族教育,重视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教育;有助于围绕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民族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