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报纸的竞争已从比时效,延伸到比深度、比厚度、比冲击力、比视觉效果、比服务……同时,出现了新闻精品化、“包装化”的趋势,其表现之一就是“新闻组合”的出现。“新闻组合”是围绕一个新闻主题,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新闻组合”的要素包括:背景资料、专家点评、相关报道、有关政策法规、照片、评论、读者意见等等。完成的作品形成一个主题、多个侧面的综合性报道,达到让读者知道得更多、更细、更全面的目的。组合报道增加新闻价值在最近的报纸上,这种“新闻组合”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报纸,给予…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3.
口述新闻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4.
在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中,以“亲历记”“目击记”形式出现的军事新闻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不妨把这种以作者的亲身经历、现场见闻写成的新闻作品叫作亲历性新闻。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制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有句行话:“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因为新闻标题不仅是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对新闻信息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整个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在一个新闻稿件基本确定之后,要想使其与读者见面,并且能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编辑能调动的主要手段,只有版面和标题了。标题是在新闻作品和读者之间架起的桥梁,读者可以通过标题窥见新闻作品的“灵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6.
让新闻有味、有情、有趣,是新闻界对新闻写作的普遍要求,也是两方优秀新闻作品的重要特色。西方新闻界十分注意用可读性强的新闻写作方法吸引读者,一些新闻学者把情趣味儿规定为新闻的写作要素,由此提出了一个特定的新闻写作体裁——“趣味性报道”。 所谓“趣味性报道”,即“那些不适合政治、外交等重大新闻的严格标准的报道”(【美】:《完美的报道》)。西方新闻学者认为,除去政治、外交等重大、严肃性新闻事件,几乎所有新闻都可以并应该写成趣味性报道。“记者可以运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语言形成报道特色,引起读者的好奇、惊讶和疑问”,使感人的真情、细微的描写、风趣的情节、幽默的语句充满报道之中,让新闻从头  相似文献   

7.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代表美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成就,本书围绕获奖作品,通过“新闻背景”、“作品点评”和“相关链接”,介绍新闻事件和作品的来龙去脉;介绍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分析作品的拍摄技巧,以说明作品的获奖理由;最后介绍与新闻事件或作者相关的情况。读者能从中对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全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雁北日报开展读者有奖评报活动以来,雁北地区读报活动气象一新。评报包括评论报纸报道的内容,也对报道形式、版面设计以及新闻图片、语言表达得诸方面评头品足,同时还评比推荐优秀新闻作品。为鼓励读者评报,雁北日报设立了“热心评报奖”、“善于挑刺奖”、“热心推荐奖”和“评报综合奖”四种奖。  相似文献   

9.
穆青是抗日战争以来这半个多世纪中,把被称为“易碎品”的新闻作品,写成影响社会时间最长、思想内涵最深刻,读者人数最多的记者。我党新闻史上许多著名报道都与他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他的作品闪耀着朴实的文风与深厚的群众根基,其实他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新闻摄影报道,不只是具有传真纪实,传播信息的功能,还应具有传情寓意,感染读者的强大魅力。束黎明的影作《解冻》(获全国第九届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铜牌奖,一组5幅,本文例举其中的3幅),就是令读者为之动情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之一。作品反映的是冻结了20多年的中苏边境霍尔果斯口岸开通班车,两国人民开始探亲访友时的情景。作者在这一为世人瞩目的重大新闻报道中,紧紧把握住“冻结”与“解冻”在人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1995,(6)
科技新闻怎样获得读者科技新闻常被称作“对知识的报道”,它面对的多是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及术语。写作中简单照搬术语是很省事的,但这样写出的报道只会赶跑大多数读者。因此,科技新闻写作的难点就在于:用普通人熟悉的“说法”把这些专业知识和术语表达得通俗、明白、富...  相似文献   

12.
新闻细节,是指新闻作品中那些能有效增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表现力的“细枝末节”。精彩的新闻细节,虽然取材细微,但它注重抓住事物的特点,描绘细致、脉络清晰、形象生动,能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使一件新闻作品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新闻细节在新闻作品中除了能起到“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以外,还能起到深化主题、突出重点、增强新闻可读性和可信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可信性方面,新闻细节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哪怕一丁点的细节问题,都会令读者对一篇新闻作品所描述的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会令整篇报道成为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是说,文章要想打动读者的心,首先应该在情感上吸引读者,征服读者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情感来拨动读  相似文献   

14.
就新闻而言,所谓“可看性”是指新闻作品具有同时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和审美需求的特质,是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鉴赏性的结合。可看性是听众与读者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当今传媒铺天盖地信息浩若烟海的时代,研究经济通讯的可看性,对于提高媒体的收听率、收看率,提升媒体形象,提高媒体的影响力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看性与“五个W”的延伸消息的基本构成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五个W”,而通讯则是“五个W”的延伸。读者关注着经济报道的可看性,记者要作的事,就不仅仅是完成一个写作任务,而是要下功夫写出在…  相似文献   

15.
翻开报纸,收看收听广播电视,我们就会发现,以一个故事作为新闻的开端。采用个性化和情节化的故事手法来展开新闻内容的经济报道越来越多了。由此,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报道也显得生动活泼多了,抓住了不少只想浏览一下的读者。这就是“讲故事”延伸到经济报道所带来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1,(11):23-25
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是让读者获得信息、增长知识的。一般说,一篇报道发布出去就完了,因为信息已经传播出去,“作用”已经发挥了。可有一种报道不同一般,它可以“引出”新的报道,产生连锁反应,引出一连串的新闻事实和故事。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现象,研究其特点和规律,因为它关系着提高报纸质量、增强报纸的公信力和感召力。连锁反应:由新闻引出的新闻有的新闻报道推出后,又引出一篇或多篇新闻报道。这种由新闻引出的新闻,由报道引出的报道,似乎可以称为新闻衍生物。2000年1月20日,《深圳晚报》在一版通栏发布一条新闻…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报业界,关注民生,迅速连接新闻信息的“热线报道”成了很多媒体夺取竞争高地的重要手段。几乎各家报纸都开设了“热线新闻”报道或“报料新闻”专栏、专版,以此架起一座与读者联系的重要桥梁。几年前,《汕头特区晚报》也开辟了“读者来电”专栏。这一改革措施,一下子拉近了报社与读者的距离。有力地推动了办报人与广大读者的互动,使报道在社会的影响更迅速、更广泛。  相似文献   

18.
刊林报海     
目前我国新闻市场 供需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供给不足。1、新闻产品相对过剩,重复报道太多,一个事件十几架摄像机,几十个记者围着,连篇累牍,读一报而知十报。 2、报道角度同一,满足不了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 3、会议报道多,指导工作多,领导讲话多,而读者关心的新闻少,批评的新闻少,批评报道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4、服务性新闻欠缺,知识性栏目少。今年“探索奥秘”、“美国地理频道”的热播提示我国广大读者的知识性阅读需求远远未被满足。 二、供给限制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小,许多产品面…  相似文献   

19.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20.
地市报如何彰显摄影报道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华 《新闻记者》2005,(5):75-76
今天,各级各类报纸已进入“厚报时代”、“渎图时代”,新闻摄影报道也进入了“电子时代”、“数码时代”,在保持和发扬晚报特包的前提下,推进新闻摄影报道创新,为读者提供思想性、新闻性、可观性兼备的图片.是新闻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报业竞争的要求,更是读者和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