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解析客家族群原乡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在台湾宜兰地区的变迁,提示此种变迁在文化移植问题上具有的现象与意义。汉人移垦台湾自17世纪中叶以后,移垦的居民多数来自中国东南省份,如闽南、粤东等地区,由于客家族群文化习性遵守先人之法观念较为执着,因此生活中保有许多原乡之习俗。台湾宜兰地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嘉庆年间再次由官府配合民间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资料完整,历史发展与目前社会环境变异不大,且田野调查便利等研究条件具备,因此作为本论文研究客家族群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变迁“王爷公”的时空区域,企图藉明显的历史发展说明客家文化中民间信仰变迁的“土著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6,(9):10-15
客家围龙屋文化传承着中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着迁徙地文化的精华,其文化本源与流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乡性与客乡性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文化类型。通过客家围龙屋文化内涵看客家哲学的多维发展,对于客家学建构具有积极意义。客家围龙屋文化的和谐特性体现了客家哲学本质的儒家思想,其谦逊品质体现了客家哲学性格的道家情怀,重视"防御"的客家理念体现了客家哲学内涵的墨家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客家民间信仰在客家传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传统社会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也总是以传统社会为依存;要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就必须理解客家人的民间信仰。然而,长期以来,客家研究界的关注点基本都是停留在"客家"的定义、客家源流、客家文化特质等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上,而对客家民间信仰关注不多,即使有过一些成果,往往都是零散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承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家化伴随着粤闽客家人的迁台而由粤闽原乡传播到台湾,并在台湾得到承传,也发生相当的变迁。本着重从衣食住习俗、宗教信仰、艺形式和族群性格等方面,论述客家化在台湾顽强承传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银饰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常常作为社会交往、民俗活动中,表达情感、礼俗的一种载体。客家银饰曾是客家人的婚、丧、寿、诞、年、时、节、庆中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物,客家人创造了灿烂的银饰文化。赣南客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制作工艺独特精湛,折射出客家人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上犹客家婚俗有相亲、定亲、迎亲等固定程式,也有它的内涵的象征性、传承性及其变易性,从中可以看出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及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客家传统社会,由于庙宇与乡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民间处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同,成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窗口.一方面,民间信仰体现出的象征与权威,有助于客家社会宗族聚居地的形成,这也成为客家地区宗族界限分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透过民间信仰活动,可以发现不同社区内的族群之间的对立统一性,正是民间信仰使得客家传统社会维持着一种"有序的无序"状态,推动了客家社会的进步,成为客家传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先民大都是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两地渡海来台,他们带着家乡的守护神随行庇佑,这些从原乡带来的神祇,在移民在地化后,在台湾纷纷建庙祭祀,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中心。而客家"岛内移民",从苗栗移民者,大都带着公馆五鹤山五谷爷;从新竹移民则带着新埔"义民爷"信仰,再到移居地建庙祭祀。透过五谷爷、义民爷信仰,移民至花莲、高雄的客家人,每年都回祖庙进香,回乡扫墓祭祖,召开宗亲会,充分显现客家族群怀念故土,饮水思源,重视宗亲,慎终追远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客家人自中原南迁,并于近代陆续迁居东南亚甚至欧美。在异国他乡的客家人,除了要面对生存的挑战之外,还要面对异国文化对客家文化传统的影响甚至排挤。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切纳的小说《夏威夷》展现了客家民间信仰和基督新教信仰的生动画卷,讲述了海外客家人坚守客家传统文化的艰难历程,并揭示了客家民间信仰在海外客家人文化身份认同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马藏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采用礼俗活动中的模仿、师承、家传等多种方式将古老、传统的傩舞"池哥昼"、圆圈舞、传统酒歌等音乐文化样态保留至今,体现出无文字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特征及人文内涵。从无文字环境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入手,对白马藏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特性及文化功能进行初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研究骆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衍变,并从表现生产生活、民俗风情、满足群众娱乐休闲,纪念先祖或英雄人物,反映军事武技、神灵崇拜或宗教活动等方面,对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3.
陇东岁时习俗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习俗,而是人类早期的观念、信仰、仪式等诸种文化因素的积淀物,我们可以透过这种习俗看到远古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神灵的崇拜以及他们用以与自然作斗争的仪式与禁忌。  相似文献   

14.
“鬼门之树”意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上的“众鬼之门”和后世“阴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鬼门”或“阴界”之门为“树”,笔者把他们统称为“鬼门之树”。“树”之意象在此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反映了先民怎样的信仰观念?笔者以“鬼门之树”意象为契机,勾连起诸多文学意象和民俗事项,以期追述远古树母神崇拜和死亡再生信仰在“鬼门之树”意象上的象征综合及其在后世的遗留和演变。  相似文献   

15.
高襟是中国神话宗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掌管婚姻和继嗣之神。高裸形象来源于先民的卵生信仰和交感巫术,在汉画像石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卵生动物型,半人半曾组合型,人或神型,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左右两旁的伏羲女娲不交尾,且呈现出“三位一体”的图式。汉嘲像石中的高襟形象不仅体现了汉代人对人类起源的原始理解,也反映了汉代人当时的原始信仰、宗教生活和社会习俗,展现了对死后未知世界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相似文献   

16.
敦亲敬祖是客家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成并沿传下来的崇拜祖先、尊重长辈、注重血亲,使家族和睦兴旺、亲友敦厚团结的一种道德传统。当前,弘扬敦亲敬祖的客家优良传统对协调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领台湾时期闽粤两省的客家人与福佬人在原乡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冒险来台讨生活。伴随他们来台的是原乡的祖籍神,福客移民希望在新拓之地得到祖籍神明的庇佑。随着移民在台湾的拓垦,原乡的祖籍神在台湾传播开来。福、客族群在拓垦过程中的错综复杂关系,最集中、最完整地体现在民间信仰。来自原乡的祖籍神是福客族群在协作拓垦时期的共同守护神,是族群关系紧张、族群意识高涨的标识,反映了福客族群的最终融合。透过客家民间信仰在台的变化,可以看到其背后福客族群关系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客家商人和政治精英共同推动下,客家宗祠“崇文重教”的文化资本使“奖学兴教”的社会事实得到反复演绎。对客家宗祠助推教育的田野调查材料进行分析,大体可以找到客家人对教育情有独钟的社会动力。在传统客家村落经历城镇化及都市化的过程中,客家族群重入“祖荫”的精神追求可以为社会“内涵式”发展确立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20.
重庆土家族婚俗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研究,探讨土家族婚俗特色及其文化价值,试图为土家族婚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