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形成了自己全新的社会主义观,在此基础之上又探索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进行了定位。这样,邓小平就第一次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提出了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战略构想、发展道路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动力、保证。这些理论成果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精神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特有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十分重视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创造力,他坚持把人民的利益同社会主义利益、祖国利益有机结合的民本观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原动力,他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邓小平精神动力思想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使得我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低潮的时候迅速在世界的东方崛起,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审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承性、时代性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了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基础,从而表明了邓小平理论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大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根据我国现实的国情提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社会主义新人思想论欧阳斌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客观必然性、具体要求和根本途径。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  相似文献   

7.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不是无政府主义。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董必武、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意见,使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16字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探索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进行了艰辛的、开创性的探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主要贡献是:设计了新中国政治明建设的基本构架;实行了我国单一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基础;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诸多重要问题等,为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最早阐述,前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的兴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土地权利制度是土地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土地权利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富有成效的发展过程。建国后,我国土地权利经历了一个从私有向公有的深刻转变,随着市场经济实践的逐步深入,土地权利又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丰富了利益实现的方式,进而实现了从归属到利用的再次发展。面对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历史任务,系统梳理我国土地权利立法的沿革,无疑有助于我们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企业这种由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组合的特别合约通常是不完备的。企业不完备合约的内在特征是企业所有权的存在。由于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相比有着不同的产权特征,决定了其对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必须针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对“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解释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它的内涵只能是生活资料,而不可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或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这样的同义反复,也不可能是私有制,因为马克思已经明确指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分离、更高形式的结合上可以解开所谓的“辩证法之迷”。即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致性。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平等权利保证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所有权社会化"思潮的理论预设是私人所有权的完善保障,社会基础是私人利益对社会利益的妨害。这一思潮忽略了所有权自始即受到客观条件和法律的种种限制的事实,只是对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被暂时忽视的社会公共利益的重新关注。鉴于我国缺少的不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视,而是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我国当前不宜提倡"所有权社会化",应该在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适当强化私人所有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草案是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其判断的核心是认定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社会主义所有制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而是劳动者所有制;在劳动者所有制的基础上,由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宜公则公,宜私则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劳动者私有制应在社会主义法律保护之列。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学习和再认识 ,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反应 ,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形式的有效途径 ,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有效途径等 ,从而证明了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权能虚置;集体土地使用权内容混杂,不能流转等弊端,必须对其作根本性的改革。在坚持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借鉴国有土地使用权改革的成功经验,取消集体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单一的土地国家所有制。建立和谐统一的土地用益权体系,严格控制改革土地用途,加强土地公权管理,这是改革我国土 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的理想模式和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产权理论与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关系极其密切,具有承上启下的串联性作用,只有透彻理解产权理论,才能真正意义上明白股份制的优越性。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现代产权制度具有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等特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依托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所有制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僵化的教条主义的认识,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20.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重大意义在于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找到一个现实的结合点。公有制与私有制都需要创新,其实现形式才能与市场经济兼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出现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随着股份制的完善.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到位后.就能形成对“内部人”的有效制衡机制.从而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闻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