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康德批判鉴赏判断力的逻辑思路是:第一,鉴赏判断的性质(四契机说);第二,进行鉴赏判断的依据(审美的规范观念辛口理性观念);第三,判定鉴赏水平高低的标准(对美是否有智性以及经验的兴趣);第四,提高鉴赏能力的途径(道义诸观念的演进辛口道德情感的培养)。“质料”并不等同于“内容”,因此康德所谓的“美不关涉质料”(即我们常说的“美在形式”)并非“美不在内容”,所以“美在形式”与“美是道德的象征”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写了影响深远的“三大批判”,第一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讲了自然界受自然必然律支配,揭示了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第二批判是《实践理性批判》,讲了人类社会服从道德或自由律,揭示了道德、宗教和社会的本质是求善;第三批判是《判断力批判》,从人性和教育的广阔视野论证了美育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孙昌松 《现代语文》2006,(10):55-56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1922年创作了长诗《荒原》,通过人类失去自然生殖力来表现西方社会的腐朽、荒凉与死气沉沉,反映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灭与绝望。荒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心灵的枯竭,表现人们对世界的深刻绝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鲁迅虽然没有生活在“一战”后的西方社会,但作为一位化巨人和思想家,他通过对人类悲剧命运的观照,特别是对危机四伏、凄凉惨败的荒原般的中国社会的透视,鲁迅用自己的精神痛苦铸造出中国的荒原意象——铁屋子。  相似文献   

4.
就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它无所不包,自然、社会、人文、思维都在语文教学内容之列。科学的、伦理的、审美的尽在其中。它涉及到人的发展的方方面面。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康德把人类的认识划分为三大领域,既科学的求真、道德的求善、艺术的求美。以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而述之。“真”是指实践的合规律性,“善”是指实践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从哲学意义上看,  相似文献   

5.
提倡还是放弃道德批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系列文艺论战的一个焦点.真正的道德批判是建立在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而这种道德批判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遭到了放逐.这种放逐存在三种方式:美学的方式、历史的方式、哲学的方式.真正的道德批判在对中国现代性的反思中悄然崛起.  相似文献   

6.
社会进步的程度,应以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衡量,不能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而以精神文明的牺牲为代价,绝不能放纵私欲,为邪恶作怅。为此,必须摒弃社会“自然”进化论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我们应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完美统一。张承志、张炜、梁晓声等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批判正是以这二者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那种认为他们的道德批判是鼓吹道德理想主义或文化冒险主义的观点则是错误的。张承志、张炜等作家的道德批判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真正地以人民大众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二是追求大写的“人”,力倡去恶扬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道德批判是提倡人要战胜平庸,追求崇高,而并非是宗教的、与世俗和凡人无关的。  相似文献   

7.
阿斯塔菲耶夫是俄罗斯当代著名的作家,《树号》的写作过程贯穿作家整个创作历程,可以说是作家各种文体,各个时期风格作品的杂糅之作,在这本文集中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批判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批判道德沦丧的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首先对于"判断力"这个概念给予了细致的分析,揭示出想象力在审美判断中的中心地位: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一方面产生了同知性、理性的游戏,一方面形成了对理性理念的象征性展示.本文指出,美对道德的象征关系正是康德的美学主旨.也只有通过这种象征关系,自由美与依存美的区分、美的理想,以及美的智性兴趣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由此,本文区分了审美(或美)的纯粹性和重要性,阐明了审美虽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的立法,即可以保持其纯粹性,但其重要性只有在同道德的关系上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阿斯塔菲耶夫是俄罗斯当代著名的作家,《树号》的写作过程贯穿作家整个创作历程,可以说是作家各种文体,各个时期风格作品的杂糅之作,在这本文集中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批判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批判道德沦丧的恶.  相似文献   

10.
疾病在生理层面上是件自然的事,但在文化层面上,它负载着一定的道德批评和价值判断。透过对"肺结核"的病因、病相及所给出的文化诊断和治疗,可揭示巴金力作《家》中出现的肺结核病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爱情受挫的象征,还隐喻着对旧制度的批判,通向反封建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1.
艺术自律观念滥觞于康德。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并非只是持艺术的形式存在而不及其他;相反,康德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彰显“意志自律”与“审美自律”的内在关联。本文考察康德审美自律思想的辩证色彩,并对艺术自律观念的发展沿革作出考量。  相似文献   

12.
文章着重介绍了《诗经》婚恋诗中的花意象、草意象和种子意象。它们与女性的关系密切,在诗中多起比兴作用。花是美人的象征,草是女性伦理道德的反映,种子是成熟的象征和生子的祝福。  相似文献   

13.
“美”是世界各民族美学思想中共有的重要范畴。但在对“美”范畴本身的把握上,中西方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中最为突出地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在“美”范畴起源上的凸现“滋味”之美与强调“视听”之美的区别,二是美的具体所指上的“关系—功能”之美和“实体—形式”之美的不同,三是表现在理论思维上则有倾向于“理性思辨”或“悟性直觉”的差异。对中西“美”范畴本身的梳理及其异同的探究,有利于中西对话、交流的展开,也有利于美学学科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与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的起点是“道”,其对文明的理解也由“道”所规定。庄子文明观的建立,出发点在他所坚持的“自然人性论”。他由天道及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在物质技术方面,他主张“道进乎技”,在身体的技术中达到审美的境界,而否定了由“机心”而获得的进化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70年代,古字学家认为,“美”字的原始意义是人戴羊角头饰;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学家接受了这种看法,又渗入了“图腾”的意识;新近又有论提出,“美”字的初构意义,生发于男女交感之美。以上几种看法,或多或少地都要涉及到许慎的“羊大为美”,认为是属于味觉感,是不可靠的。本依据甲骨献及初民造字的规律,认为“头饰说”、“图腾说”和“交感说”需要再作推敲。许慎“美,甘也。从羊从大”云云,应当是正确的解释,但非属味觉感,而应是视觉感。  相似文献   

17.
思想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德”和“才”的关系。只要处理好了这些关系,思想道德建设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它有别于对善的追求所引起的愉悦.报告文学无法摆脱社会道德观念、摆脱对善的追求却与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道德的、具备无功利性的审美之间并无悖论.报告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而审美的超功利性发生在审美主体的接受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岳阳楼记》体现出的语言美、图画美、结构美汇集成美的旋律,使读从美的旋律中领略了它的艺术精华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阐述老舍文学“京味儿”的特色、源流,主要从其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地理环境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俗表现、民俗语言的运用及对北京人心理展示五个因素中寻找“京味儿”,分析其“京味儿”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